要退休了,在整理办公室柜子的时候,看到了一本翻旧了的《唐诗三百首》,中学时代学习唐诗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帮我找了一个下小灶的老师,教我学《唐诗三百首》。现在的各种补习班比比皆是,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七十年代初是不重视学习的,上课老师没心情教,学生没心思学。想不出父亲为我找老师学习《唐诗三百首》,不知是出于啥想法,反正在我的学习上父亲是最下劲的,因为我的哥哥姐姐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年代,没好好念书,父亲的希望可能全寄托在我身上了吧。虽然我不太理解父亲的做法,但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我是记的很清楚的“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我开始了漫长的学习唐诗之路。
我的唐诗老师是当时子弟学校的校长H,老牌大学毕业生,很有学问,人也很谦逊,他和现在的老师完全不一样,思想特纯,就是一门心思教学的那种。老师长得很清瘦,头发花白,眉骨突出,眼睛有神,嘴唇略厚,说起话来南方口音很重。
说心里话,我喜欢数学,对文科的东西不太感兴趣,跟着老师学唐诗完全是被迫。就这样,长达几年的唐诗学习就这样开始了。我每周的周一到周六,会利用晚上的时间查字典,把要学的唐诗里不认识的繁体一个一个加注拼音,每周天的上午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学习,从五绝、七绝到五律、七律,老师一首一首的讲,我一首一首的学。虽然学了很多诗以后也不会作诗,但是繁体字认了不少,如果老师还健在,看到我写的这段话,岂不是很难过?“这么不成器的学生”。因为当时年纪还小,记忆力超好,背会的唐诗过了四十年还能记得,总算没有让教我的老师太过于遗憾。
学了有几年的功夫,家属院其他老师家的孩子听说校长给我讲唐诗的事了,也想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学习,老师是有求必应,后来由我这一个学生增加到了两个学生,最多的时候是五个学生。也许是学生太多了,水平参差不齐,也许是老师太累了,学习古风的时候老师没有一首一首的教,只选了几首流传广的教了教我们就结束了唐诗三百首的教学。
学习结束了,父亲为了感谢老师几年来的辛苦付出,买了一匹唐三彩马让我母亲送到了老师家以示感谢。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单纯,就没听说送礼这一说。三彩马送去了,可没到一天又被老师的女儿送了回来。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觉得教我学习是一个老师的天职,送礼就是对他高尚师德的小瞧。可我父亲不这么想,非让我把三彩马再送到老师家去,说这是心意。我很怵,不想去,因为见了老师不知道该说啥。父亲说:你啥都不说,把马放下就走。我照着做了,结果三彩马又被送回来了。最后还是我们坚持把三彩马送给老师了。
没过几天,老师差他的女儿送给我父亲一套茶具,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两清了。
这就是我的唐诗老师,一个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人,一个只讲奉献心底无私的老人。他把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礼尚往来看成是很不正常的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我真的很理解。
后来我上学、参加工作,直到有一天,母亲给我说,老师住院了,于是我买了牛奶、水果到医院去看望老师。老师很高兴,打起精神和我说话,但对我带着东西来很不高兴,说来看看就行了,为啥还要买东西。在我的再三央求下,老师总算吃了一根我带去的香蕉。临走的时候,老师又让我把带来的东西拿走,说已经吃过一个香蕉了。天哪,老师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几十年了一点变化也没有。老师的女儿送我出病房门的时候说:你别介意,他一辈子都是这样,不愿意让人感谢,不愿意收别人的东西,不愿意欠人情。我能介意吗?我心里只有感动、钦佩和敬仰。老师品德之崇高,是我今生学习的榜样。
我不爱看书,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只学过《唐诗三百首》。现在之所以爱写作,我觉得和当年学习《唐诗三百首》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我这不成器的学生不会作诗,但是老师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在工作和学习上受益匪浅。
一本翻旧了的《唐诗三百首》,是记忆,是感动,更像一盏人生路上的明灯,我仿佛看到了老师单薄的身影,仿佛听到了老师熟悉的话语,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