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下)(4)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下)(4)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3 17:3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分析,此题是王维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是借景抒情,因此从景物的特征分析为“闲景”,进而分析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2016年浙江卷《北来人二首》

赏析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人,南宋诗人。这首诗题作〈北来人〉,所谓「北来」,即从金朝回来的人。这些人都不堪回首靖康间那段悲惨的往事,他们企望「胡运难久」,并且注意打听「边事」。更感人的是,许多原来宋代东京的仕女,虽然在金朝多年,但仍是北宋宣和时代的妆束,说明其仍不忘故国。诗中这份思念故国的情怀令人感佩。

  《北来人二首》翻译

  吴鹏飞

  韵译:

  (第一首)

  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

  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

  废弃的宫殿前,

  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

  听来的边地消息,

  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多么地感到凄凉啊——

  旧京的女子,

  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第二首)

  十口之家一同离别之后,

  如今成了独飞的孤雁。

  饥荒难耐,

  只好到荒芜的寺院里锄来野菜;

  贫寒无衣,

  只能穿上沦陷后蕃人穿的衣衫。

  豪门贵族歌舞喧闹,

  沙场将士一天天稀少无人。

  眼看就要老死在闽南之地,

  也不见銮驾回转恢复中原。

 

高考试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答案】

2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21.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此诗第一首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沛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多么地感到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名师点睛】 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要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2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途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看,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从视角上看,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修辞,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上)

后一篇: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论述文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上)

    后一篇 >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论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