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超级唐诗”我个人列入五首入围。但“比拼”之下,哪首才是最后夺魁的“超级唐诗”?如果要最终揭晓答案,我个人的答案将并不是以上李白的《静夜思》、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金昌绪的《春怨》、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是杜甫的那首《绝句》… 显示全部
【接上文】
“超级唐诗”我个人列入五首入围。但“比拼”之下,哪首才是最后夺魁的“超级唐诗”?如果要最终揭晓答案,我个人的答案将并不是以上李白的《静夜思》、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金昌绪的《春怨》、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是杜甫的那首《绝句》。这首诗也和李白的《静夜思》、金昌绪的《春怨》一样,不算标题,只有二十个字。诗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论传播,它不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论文采,它不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论感情,它不如“啼时惊妾梦”;论意境,它也不如“夜半钟声到客船”。四句二十个字,看起来平平淡淡,没有明显的主题,没有明显的观点,没有明显的情绪。似乎是没什么资格入围“超级唐诗”。但是,它却强大到,仅仅用二十个字就几乎包括了中文体系里人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创作元素。
这二十字里包括了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动物、植物,风景、建筑、工具;静态、动态;颜色、数字、方位;纵、横,停、留,迎、送;实数、虚数;近视图、远视图、仰视图、平视图、俯视图。光我能够列举的元素就达二十余种。
如果把一首诗比喻为一部机器,那文字中的每种元素就相当于不同的零件。要了解一部机器,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全部拆开,熟悉它的每一个零件。同理,诗也是如此。如果把杜甫这首《绝句》全部拆开,可以看到这些零件:
视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岭,雪;门,江,船
听觉:两个黄鹂鸣翠柳(鸣为听觉接受到的信息)
时间:千秋
空间:万里
动物:鹂、鹭
植物:柳
风景:天、岭、江
建筑:门
工具:船
静态:窗含西岭千秋雪(画面呈现是静态)
动态:一行白鹭上青天(画面呈现是动态)
颜色:黄、翠、白、青
数字:两、一、千、万
方位:西、东
纵: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白鹭往天上飞,上下排列,是为纵图)
横: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一起站在枝头鸣叫,左右排列,是为横图)
停:门泊东吴万里船(泊代表了停)
走: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船暗示了船的来往,隐藏有走的意思)
迎: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字当前,可理解为门前的人经常迎来船舶)
送: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船置后,可理解为门前的人经常送走船舶)
实数:两个黄鹂、一行白鹭(数字为实写)
虚数:千秋雪、万里船(千秋和万里都是虚数)
近视图:两个黄鹂鸣翠柳(此为近视图,能看清黄鹂,说明观看必定不远)
远视图、仰视图:一行白鹭上青天(看整行白鹭飞上青天,说明是远看和仰视)
平视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透过窗户看到远处山岭,说明是平视的角度)
俯视图:门泊东吴万里船(能一眼望尽江山船帆来去,只能是高空俯视图)
杜甫号称诗圣,功力自然不在诗仙李白之下。他这首诗虽然写得简单平实,但是囊括元素之多,格局之大,恐怕天下无双。其中单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中既主要是空间概念,但千秋雪又涵盖了时间概念。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既主要是时间概念,又涵盖了船舶来去千里的空间概念。各种概念相互渗透打通,不着痕迹,手段极其高明。诗里所运用的元素之密集,令人叹为观止。尽管只有二十个字,但元素相互的融合、重叠,毫不冲突。每句细分开来,都隐藏多种元素的相互映照、牵连。
如果只是元素的累积,这首《绝句》那不够成为绝唱。画龙点睛的是,杜甫还在这首诗中嵌入了自己隐性的观点和情绪。仔细读来,从“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结合当时的“安史之乱”时代背景,可以品出杜甫的隐性观点:现在船舶都能够通行,做生意的人可以往来,一切富有生机,看来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天下就快要平定了吧。而全诗用杜甫第一人称式的视觉流动为骨架,描写从容,也透露出杜甫当时闲适、安然的心态。
有了观点和情绪,诗中的元素就更富于生命力。杜甫用这隐性的观点和情绪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粘合在一起,构架出了这么一首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格局无限广阔,气象无限丰富的“超级唐诗”。杜甫的这首《绝句》全文二十个字,句句不露声色,暗藏玄机,整体包括的元素至少在二十种以上,平均于每个字都嵌入一种以上创作元素。而且这诗句中所舒展的画面,都是以诗人真实的视觉体会带出,人物一暗藏于视野之外,画面之中。可谓人、物、觉、概念,面面俱到。
李白、张若虚、金昌绪、张继确实都实力够强,写的诗够好,我也喜欢得不得了。但有言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诗圣杜甫的这首《绝句》就是大巧不工的典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最富有千秋。如果让我从《唐诗三百首》只能选一首“超级唐诗”,我宁愿得罪李白、张若虚、金昌绪、张继,把这个荣誉送给伟大的诗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