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29 14:3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长沙理工大学》 2010年

从操纵角度看苏曼殊译拜伦诗歌

张弄影  

【摘要】: 苏曼殊是近代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到中国的一位优秀的诗人翻译家,他对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的译介,不仅启发一代代学人的爱国热情,而且他的译诗有着不可多得的诗人气质和艺术创造成分。他的译诗能不失原诗的本色,这一点是其他许多翻译家所不具备的特质。但就目前看,国内外学者对苏曼殊的研究主要在他的小说与诗歌创作方面,而对于他的翻译,一般都只是从语言层面去解析他译作之“晦”等特点,或从比较文学的角度介绍他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只提及其译诗的文体之独特,而对于他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及其译诗所起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目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出现文化转向,以比利时翻译家Theo Hermans和Andre Lefevere为代表的翻译研究学派提出了操纵理论,该理论将翻译研究置于宏观社会语境,较为系统客观地描述影响文学翻译活动的多种社会政治因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苏曼殊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力图运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操纵理论对这位著名翻译家的诗歌翻译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如何操控苏曼殊的翻译、他在译介拜伦诗歌中发挥他的主体性以及他的翻译对这一特殊时代的重大影响,最后指出翻译是创造性的改写,它实现了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写作背景、目的、意义及文章的结构。 第一章综述操纵理论提出的背景、国内外关于操纵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阐述操纵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操纵理论的内涵,列菲弗尔的重写理论,操纵三原则和四层次。 第三章介绍苏曼殊的生平、翻译经历及翻译思想。 第四章文章的核心部分,运用列菲弗尔的操纵理论来分析苏曼殊译拜伦诗歌。 结论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苏曼殊运用了归化等策略对原作进行改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的操纵。但与此同时译者本人的主体性不能忽视。译者的政治立场、审美品味以及文化喜好都会对他的译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论文结论肯定译作的产生是译者操纵和被操纵的结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15.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Introduction12-15
  • 0.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12-13
  • 0.2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One Background of Manipulation15-28
  • 1.1 Philological translation theories15-17
  • 1.2 Linguistic translation theories17-18
  • 1.3 Chang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1970s18-28
  • 1.3.1 The advancement of manipulation theory23-25
  • 1.3.2 Domestic introduction of manipulation Theory25-28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Manipulation28-36
  • 2.1 Concept of manipulation28
  • 2.2 Lefevere’s theory of systems and rewriting28-30
  • 2.3 Lefevere’s three manipulating factors and four levels of manipula-tion30-36
  • 2.3.1 Ideology31-33
  • 2.3.2 Poetics33-34
  • 2.3.3 Patronage34
  • 2.3.4 Universe of discourse34-36
  • Chapter Three Byron, Su Manshu and Their Poem36-47
  • 3.1 Byron and his poems36-39
  • 3.2 Byron’s poems in China39-41
  • 3.3 Su Manshu’s life and translation experience41-45
  • 3.4 Su Manshu’s translation of Byron’s poems and his ideas about translation45-47
  • Chapter Four A Demonstration of Manipulation in Su’s Translation of Byron’s Poems47-61
  • 4.1 Patronage manipulation47-48
  • 4.2 Ideology manipulation48-52
  • 4.2.1 China’s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the influence on Su’s translation48-51
  • 4.2.2 Su’s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Byron Spirit out of his none-mainstream ideology51-52
  • 4.3 Poetic manipulation52-54
  • 4.3.1 Choosing the proper translation form52-53
  • 4.3.2 Creative representation of Byron’s spirit53-54
  • 4.4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manipulation54-61
  • 4.4.1 Rewriting of text with creative cultural terms54-58
  • 4.4.2 Omission of cultural words58
  • 4.4.3 Adding of cultural words58-61
  • Conclusion61-63
  • Bibliography63-69
  • Acknowledgements69-70
  •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李丽;;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苏曼殊翻译的《悲惨世界》[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4期

    3 柳无忌;苏曼殊与拜轮“哀希腊”诗——兼论各家中文译本[J];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4 魏家海;操纵学派译论综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袁荻涌;苏曼殊研究三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卢晶晶;张德让;;“文化过滤”在苏曼殊的《哀希腊》译本中的体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柳无忌;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8 何绍斌;作为文学“改写”形式的翻译——Andre Lefevere翻译思想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黄轶;现代文学转型初之苏曼殊小说[J];南都学坛;2004年04期

    10 袁荻涌;苏曼殊与中外文化交流[J];岭南文史;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郑鸿芹;余汉英;;从操控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受控对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杨莉红;连泰;;中国译者的文化身份与汉英翻译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杨俊峰;潘智丹;;MTI教育: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契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万静静;;浅谈不同历史时期翻译范式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任东升;;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汪亮;对比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睿;会展口译评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至 ,陈祚敏 ,罗业森;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02期

    2 王向远;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梁鸿;话语、权力和主体——关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理论分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吴岩;;放出眼光来拿[J];读书;1979年07期

    5 费孝通;;英伦杂感[J];读书;1982年04期

    6 孙青;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唐月琴;论苏曼殊的小说创作[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柳无忌;苏曼殊与拜轮“哀希腊”诗——兼论各家中文译本[J];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9 倪正芳,唐湘从;《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廖七一;多元系统[J];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策;关于苏曼殊的史料[J];文史杂志;1988年05期

    2 邢博;解读苏曼殊的人格之谜[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陈星;;苏曼殊图话(三)[J];荣宝斋;2006年06期

    4 陈星;;苏曼殊图话(四)[J];荣宝斋;2007年02期

    5 王建明;从苏曼殊的小说看他的爱情婚姻理想[J];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04期

    6 袁荻涌;苏曼殊文学翻译思想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7 梁涛;烟雨人生:迷芒在探寻之后——苏曼殊情感历程探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丁磊;边缘世界的呻吟——苏曼殊诗歌浅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王开林;尚留微命做诗僧[J];书屋;2005年02期

    10 韩雪涛;透过精神分析的镜片解读苏曼殊人格之谜(二)[J];医学心理指导(校园心理);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明;;战友·文友·畏友——苏曼殊与陈独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吴冠民;;谈谈苏曼殊的绝句[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朱少璋;;舞台上的苏曼殊——简报《小谪红尘》的排演点滴[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李洪岩;;刘师培何以要背叛革命[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5 ;南社成立九十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篇目[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龚喜平;;南社译诗与中国诗歌近代化简论?[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龚喜平;;南社译诗与中国诗歌近代化简论[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瑶;;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陈封雄;;现代中国漫画的先驱者——陈师曾[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 婧 杨 虎;[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本报特派记者 张元章 崔业金 陈素璧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 熊月之;[N];珠海特区报;2010年

    3 黄轶;[N];文艺报;2006年

    4 记者 张元章;[N];珠海特区报;2008年

    5 记者 张元章;[N];珠海特区报;2009年

    6 周迅;[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近夏 苏亚兵;[N];珠海特区报;2010年

    8 丁国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张新宁;[N];淮安日报;2011年

    10 张家康;[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2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4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5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6 肖晓阳;湖湘诗派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6年

    8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9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于晓风;略论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威;颓唐与抗争的双重变奏——论苏曼殊[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尔克;论苏曼殊作品中的佛教精神[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3 石伟;以生命见证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丽;苏曼殊译作的多维度描述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5 苏金玲;苏曼殊及他的“六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李敏杰;苏曼殊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雪梅;苏曼殊小说中的女性崇拜和死亡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孟清;从改写理论看苏曼殊译作《拜伦诗选》[D];苏州大学;2012年

    9 张松才;苏曼殊小说创作病态心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毅清;宗教视域中的审美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