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3)

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3)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8-11 22:1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月亮与诗  
   月是古诗词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物象之一。最早以月来表示思念之情的诗作,大概要属《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了:“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是表现思妇盼郎君早归的,由月照罗帷引发忧愁,夜不能寐,孤独徘徊,涕泪沾衣,把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以后以明月入诗写思念之情的诗歌大量涌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成为以明月寄相思的典范。“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相思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委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以月比人,抒发思念亲人并聊以自慰的著名诗句。当然,写月的诗也有表达其他思想感情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观念,富于哲理性。但以月入诗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抒发思念之情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再读到写月的古诗,马上就可以确定它的感情基调了。

    下面让我们读一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然后思考并回答后面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如何理解诗题中“怀远”的含义?诗中哪个句子点明“怀远”的含义?
    2.诗中“情人”指的是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他当时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因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的诗。“怀远”就是怀念远方亲人的意思。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是写望月,“天涯共此时”是写怀远。诗中的“情人”是诗人自己,意思是说自己是个有情之人。他眼见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清辉洒遍大地,不由得想起远在天边的亲人,他们大概和我一样,也在仰望明月吧!虽然同沐清辉,却难以相见,难抑的思念使得他整夜不能入睡。他熄灭灯烛,爱怜地看着那一地清辉,披衣来到院里,走进清辉之中,不觉得夜露沾湿了衣裳。想抓一把月光送给亲人却不能够,只好盼望在梦中与远方的亲人相见了。诗人由景入情,以明月作媒介,曲折地道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含蓄而又富于深情。

    杨柳青草寄深情
    花草树木入诗作为表情达意的物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象征意义,以花草树木的特性来象征一种品格,如以梅花的妍丽耐寒象征高尚坚毅的品格;以菊花在百花凋零时独自怒放的特点象征清高孤傲的人品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以松树的苍劲和耐受各种艰苦环境的性质,象征刚强不阿的精神等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例子。另一种是使用谐音修辞,以一种植物名称与某种感情同音而产生联系,形成常用意象,杨柳就是例子。2002年高考有这样一道诗词鉴赏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首考题就是考查理解古诗词中谐音物象的能力。杨柳在古诗词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柳谐留的音,表达恋恋不舍之意。所以古人在离别时经常赠以杨柳枝,以表达无限留恋的情意。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中的折柳就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李白另有一首《忆秦娥"箫声咽》,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在这首词里,不是以折柳的笛声引发思念之情了,而是以柳色引发联想,表达挽留的心意。由于再三挽留也不得不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无论是声是色,都是以柳、留谐音为抒情基础的。
    除杨柳之外,青草也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思念留恋之情的物象。青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冬不衰,逢春即萌,人们由此想到这正像人们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长久不断,绵绵不绝。于是在诗词中就常用青草来表达思念的情绪。大家最熟悉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以青草表达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堪称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
    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极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几乎已经成为野草的代称。诗人所以这样做,目的只为表达最后一句萋萋满别情。那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如萋萋芳草,绵绵无绝期!
    练一练: 
    下面一首七言律诗也写到了芳草萋萋,阅读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前两联从何落笔?表现出怎样的感慨?
   2.诗的颈联(第五六句)描绘出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从仙人登仙驾鹤的神话传说落笔,写出仙去楼空,惟余天际悠悠白云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诗的颈联写在黄鹤楼上所见景物:只见汉阳平原上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此时正当日暮,诗人不由得由眼前景物,特别是萋萋芳草,引发内心的乡愁。这种乡愁在诗的尾联得以明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将暮矣,该回家了,然而我的家乡在何处呢?只见江上烟波浩渺,远望不见归程,不由得使人伤感。这就是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全诗以日暮怀归之情作结,重新回应前两联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整首诗显得感情浓郁,一片苍茫。
    以形象表意抒情,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于是古今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物象,其中自然物象数量最多。写进诗歌里的物象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选择的,有许多物象经常为诗人们使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我们在读诗时掌握这些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物象的含义,借助它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