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成败
高一
“胜者为王,败者这寇。”这是古往今来的统一论调。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失败与成功?
想当年,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二分天下。当时,刘邦的军事实力远远不如项羽,那为何结局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楚霸王项羽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
我认为局面是从鸿门宴开始扭转的。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妇人之仁,趁机杀了刘邦,结局会不会有所改变?如果他抓住了这一绝佳机会,会从此成就一番霸业吗?
再者说,项羽在垓下被围,将士无一人生还。有位老叟愿助他渡江回江东,他宁死不肯。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所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却说:“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生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后吟着《垓下歌》,在乌江边结束了他的一生。妇人之仁的高傲,固执,是他最致命的弱点,更是他失败的原因。反视刘邦,他虽无将相之才,身边却有无数高人助他渡过难关,成就千秋大业。当然,这与他个人性格:心计深,善于收买人心,有点小聪明有密切关系。当年,看见秦始皇出行时的豪华阵仗,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气风发不同,他只说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权力的渴望,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城府之深。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项羽出生于官宦之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少年。所以和民间有一定距离,又少年得志,破釜沉舟,魄力了得。《垓下歌》中提到:“力拔山兮气盖世。”因此,他又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嚣张性格。
而刘邦出于民间,深知民间疾苦。他当亭长时,就深受百姓爱戴,这是一个良好的民众基础,久而久之,众人都知他爱才惜才的性格,正如《大风歌》中所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吸引大批人才加入他的阵营之中。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得寡助”。刘邦的得道多助,成就了千秋霸业!
综上所述,汉高祖的称王,楚霸王的自缢,孰是孰非,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人生路上,谁沉浮——性格。作为90后,我们应注重自己性格的塑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性格。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问鼎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