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高谈阔论 > 读方莹的《焦虑的中产》

读方莹的《焦虑的中产》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0 17:24 编辑: 网络 查看:

  
  获悉方莹的长篇小说《焦虑的中产》正式出版的消息,在祝贺之余,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第一次看到这部小说在网上连载的时候,书名是《中国式中产》,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像是小说,更像是论文,因为这立刻让我想起了毛泽东1925年发表的那篇著名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也是从那篇从小学习了无数遍的文章中第一次知道了“中产阶级”这个名词。所以觉得这个书名的小说不好写。

  除了书名之外,我觉得“中产阶级”这个题材也不好写,假如写富翁,可以写他们怎样发财,怎么有钱,怎样骄奢淫逸等;假如写草根,可以写他们怎样贫穷,怎么没钱,怎样艰难窘迫等。不管写富翁或写草根,都能找到很多很极端、很刺激、很典型、很激情、很有特色的素材和故事,可是中产有什么可写的呢?中产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产最大的特色其实就是没有特色的四平八稳。

  然而读完方莹的《焦虑的中产》,我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方莹不愧是一位出版过多部小说的成熟作家,她居然能别具慧眼,匠心独运,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她在小说中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中产的最大特色——焦虑。顿时,一个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中产的形象活灵活现地从书中跳了出来,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将八九十年前的中国社会划分成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五个阶级。方莹在《焦虑的中产》中根据目前国内外通行的划分法,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富人、中产、穷人三个阶级。两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定义的“中产阶级”与方莹在《焦虑的中产》中定义的“中产阶级”是两回事。

  有趣的是,我发现毛泽东在文章中描述的“小资产阶级”的特色倒是与方莹在书中描述的“中产阶级”非常吻合。毛泽东把当时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有余钱剩米的”、“在经济上大体可以自给的”、“生活下降的”,尤其是生活下降的,更是“瞻念前途,不寒而栗”。方莹在书中塑造的今日中国的两对中产夫妻朱明月和张小七、施凯和李木木的生存状态简直与此一模一样。朱明月和张小七在小说开始的时候还是属于“有余钱剩米的”,甚至还在北京拥有价值500万的两套房,可是到故事结束的时候,他们不但卖掉了房,连在北京也生存不下去,不得不逃离北京。他们的焦虑几乎无处不在:经济方面、感情方面、职业方面,教育方面、交通方面、住房方面、医疗方面、养老方面、创业方面、健康美容方面等等。然而,掩卷沉思,他们的焦虑,又何尝不是今日中国绝大多数普遍人的焦虑?

  方莹在书中说,她希望通过小说的形式,记录下中国第一代中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加有价值的是,艺术地剖析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种种病态所在,以期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尽快找出救治的药方。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方莹在小说中性格鲜明地写出了一些很有女性特色的就业观,比如“靠老爸的是公主,靠老公的是王后,靠自己的才是女王”,又比如,她认为“做雇员,总是没有安全感,必须做老板”等等。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另当别论,至少让我们看出了一个成熟作家在作品里的思考和探索,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

  当然,小说中的思考远不止这些,比如说,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中产的标准?中国真的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了吗?据说有人预测到了2030年,中国的中产将达总人口的85%。我对此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通常来说,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的主要基石,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也是这个社会最忠实的守护者,一个社会里中产阶级的比例越高,这个社会就越稳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是最理想的。

  可是,今日中国的绝大多数中产具备了这个特性吗?只根据经济收入的高低来衡量是否属于中产的标准靠谱吗?比如说,一个流浪汉突然中了彩票,他就可以一夜跨入中产了吗?又比如小说中的中国中产阶层的代表朱明月和张小七夫妇,他们在北京拥有价值500万的两套住房,有一年40万的工资收入,可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只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连与其他北京草根子女平等的入学权都没有,只因为父亲得病,他们就不得不卖掉住宅,这样的“中产代表”能算名符其实的中产吗?过去有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的说法,我想,中国中产的形成,恐怕也还任重道远。

  2013-6-14

  作者: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