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高谈阔论 > 无领导小组讨论应用中的八个误区

无领导小组讨论应用中的八个误区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0 10:38 编辑: 网络 查看:

作为一项人才选拔测评的工具,无领导小组讨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内部管理人员的选拔,还是外部人才的甄选,包括应届生的招聘,越来越多的组织采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工具。这与其具有简便易行、效率高、表面效度高、直观性强等特点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研究者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深入实证研究不够,以及有关知识的普及不够等原因,实践者在应用中出现了许多偏差,没有真正发挥出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真正效用,反而出现了很多误用、偏用的现象。近十年来,笔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历,对无领导小组讨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事决策有了一些体会,欲通过本文与大家交流这方面的一些经验。

误区一、无领导小组讨论什么都能测

在实践中,许多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评维度非常多,从分析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到压力反应、策略、自信心、影响力等等,几乎无所不能。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什么都能测,很可能是什么也测不好。实际上,每一种测评工具都有其最适合测量的维度。有的维度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可信、有效的,而有的维度则不那么可信、有效。确定维度时,还要保证维度之间的独立性,不同维度表示的是关于人的特性的不同方面。

有三类维度是适合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来测量的,一类是个人特质方面,一类是人际互动方面的,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以人际方面的维度为主。个人特质方面常见的维度有:压力承受力、决断力、主动性、坚持性等;人际互动方面常见的维度有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性、沟通能力、人际敏感性、说服能力等;认知方面常见的维度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创造性等。

对于每项测评维度,应事先给出维度的操作定义,还要列出评价维度的观察要点。如组织协调能力的观察要点有:

误区二、无领导小组讨论只适合用来选拔领导者

相对而言,无领导小组讨论最适合测量候选人的领导潜能。评价者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具有领导潜能的候选人的如下一些行为:有效地沟通、互动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克服惯性、按期完成任务、达成一致等。无庸质疑,无领导小组讨论最适合领导者的选拔。

其实,无领导小组讨论既然能够测量个人特质、人际互动及认知能力,就不限于应用于对领导者的选拔之中。随着团队在组织中的日益普及以及团队精神的提倡,越来越多的组织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如沟通能力、领导力、合作性等。在这种背景下,组织在人事测评中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就不足为奇了。

在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来选拔非管理者时,一定要注意测评维度的设计问题。如果你选拔的目标岗位是技术开发人员,则应侧重合作性、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创造性等维度,不能象选拔管理者那样重点关注组织协调能力、决断力、说服能力、人际敏感性等。

误区三、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同时测量很多人

在实践中,有的组织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每组参加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人数最多时竟然达到了十二个。如果净讨论时间为四十分钟,如果一次评价十二个人,人均才三分钟左右的参与时间。而在现实中,每个人的参与量肯定不是均匀的,参与少的人可能只有一分钟的发言机会。可想而知,此时的评价者已经不能承担起观察群体互动行为的重任了。

多数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评价者认为,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评价六个候选人是最合适的。所谓“合适”是指:评价者此时能够最准确地观察、记录、评价所有候选人的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互动行为,以及整个小组讨论的进程。被评价者超过六个人,评价者则明显感觉到信息加工负荷过重,不能有效地对每个候选人进行精准地评价。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评维度还是被评价者人数,最适宜的数字都是六。这与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七个单元左右有直接的关系。加工人的互动行为信息是比较复杂、高级的认知活动,能够加工六个单元已经是非常有难度的工作了。如果评价者的经验比较丰富,行为观察能力特别强,也可以做到同时有效地观察七个人的行为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无领导小组讨论不能一次测量很多人,是不是人数越少越好?不是的。人数少到了五个,群体之间的互动往往会不够充分,不能使被评价者充分地展示出其才能来。

误区四、讨论过程越激烈越好

讨论题目和过程的设计非常重要。有人认为,无领导小组讨论设计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讨论过程是否足够激烈。其实不然。讨论激烈固然能够更多地看到候选人在巨大压力下互动行为。但是,过于激烈的讨论过程也可能扭曲了候选人的真实行为模式。比方说,某人本来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但讨论过程要求候选人要尽力说服对方或者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该候选人为了获得高分,也可能会表现出积极争抢的行为,甚至是过激的争抢行为,而非真实可能的行为。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本质是情景模拟测验,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景中可能发生的场景,来考察候选人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既然是模拟真实情景,原则应该是越逼真越好。而实际工作场景中,管理者之间可能不会发生如此之激烈的争论,至少这种激烈争论不是典型的团队工作模式。因此,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设计不是使讨论过程越激烈越好,而是越逼真越好。

当然,既然是情景的模拟,就存在和真实情景的差异性。另外,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使讨论无限制地进行下去,或者下次再议。因此,在设计讨论时,除了逼真性之外,还要考虑使题目的解决方案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讨论者之间产生分歧。在分歧的解决过程中,候选人才会展现出更充分的行为特点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性来。

误区五、话越多得分越高

看魔术表演时,人们常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评价者是否具备对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行为观察的技能,将直接影响着评价的准确性,这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初级评价者往往被候选人的言语参与量所迷惑,无意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假设:谁话多,谁得分高。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有些管理者的个性内敛,不一定表现出很多的言语参与量,尤其是有人愿意承担组织者角色时,也许就谦让了。但是,如果评价者用心去观察其行为模式,也许会发现,虽然话语不多,在讨论过程中他却会逐渐地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大家的思想和行为慢慢地追随其后。

如果目标职位不是管理者,而是技术人员,此时就更要小心,不能过多地参考言语参与量。有的候选人不一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承担领导者角色,而更愿意执行团队决定的角色,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完成团队的任务,或者在执行细节上下功夫。承担这种角色或许不需要更多地语言,很可能是在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谁都忽略的细节,但这个细节对团队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是至关重要的。 

误区六、单一整体评分更加准确

“通过讨论的方式形成团队的整体意见,要求尽量说服他人接受你的观点,但要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一致,不能用类似投票的方式形成决定。”

这种类型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应归于最高行为测量。此时,完成无领导小组讨论就象完成智力测验一样,不存在选择问题,而是要求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要求:使讨论结果尽可能代表大家的意见,并尽可能多地加入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候选人既要坚持,又要妥协。有人认为,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最高行为测量,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不可能也不需要按照维度进行准确评分,给出整体评分可能更加准确。整体评分能够使评价者对评价信息进行全面整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说不清楚整体评分的含义是什么。如果不同评价者根据各自内隐的绩效模型进行整体评分,很可能造成评分者信度的下降。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一种维度和总评分相结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首先,根据无领导小组讨论要选拔的职位特征,确定出适合无领导小组讨论测量的维度。这一步非常重要。然后,请评价者对每个维度进行评价。最后,请评价者参考维度评分,结合自己的整体判断,给出整体评分。整体评分作为候选人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上的表现计分依据。这种方法结合了分析和整合两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在呈现测评结果时,既能提供维度评分,又可以提供整体评分。

误区七、不经训练的管理者当评价者

上文提到,评价者的行为观察技能对无领导小组讨论评价的准确性最为关键。在实践中,很多组织使用不经过训练的管理者担当评价者。有的实践者还有一个不恰当的假设:年龄越大的管理者经验越丰富,评价越准确,因此聘请年长的管理者这担当评价者。

诚然,管理者尤其是年长的管理者,其阅历丰富,阅人无数,在评价人方面的确有些优势。但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观察是需要技巧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是很难胜任评价者这项工作的。

严格来说,评价者的训练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针对新手进行培训的大致内容如下:

误区八、只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筛选人

在八个误区中,这个算是最大的了。在现实中,在应征者众多的情况下,很多单位只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一项测量工具进行人员筛选,如应届生的招聘。这种看似效率很高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很多适合岗位的人可能因此被筛掉了。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常用的评价中心技术之一,应该得到更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其效度问题、评分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其它工具一同使用等,更值得实践者获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列举的八大应用误区,表面上反映了实践中问题,实际上折射出理论研究和应用普及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Psychology,48,120-128.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33,52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