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高谈阔论 > 我们能造什么

我们能造什么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1 08:41 编辑: 网络 查看:

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700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对此,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建国后,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怎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致博古的信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后的三年过渡期,中国共产党按照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政权。

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一边倒,选择了苏联模式。为编制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2年秋,周恩来就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友好互助同盟国——苏联。在莫斯科,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多轮会谈。苏联专家专门为中国官员上课,讲解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斯大林也两次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在计划中,中国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一个刚刚恢复元气的国家,拿出这样大一笔资金投入国家建设,这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根本无法想象的举动,它反映了人民政府的迅速实现富强的强烈愿望。

1953年7月,一群人迎着初生的朝阳,在东北的一片荒原上,举行意义重大的奠基仪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这片荒地后来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除此之外,其它的150多个重点工程也都相继开工: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使中国拥有了可观的工业规模,现代化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为以后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53年9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称“一化三改”。随后,中国的所有经济要素,都纳入了计划的经济轨道。

1954年,新中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构想。“我们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一个探索的时代,也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中国人勒紧裤腰带,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经历种种挫折,走完了英国花了近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3180万吨;

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

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

木材产量从1100万增长到了5100万吨;

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1560千瓦/小时;

原油产量从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

化肥产量从4万吨上升到了869万吨。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自行制造了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并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把卫星送进了轨道。

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工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1.2%速度增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中国的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到1975年,这个比率被颠倒过来——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

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工人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而农村工业化运动,把三亿农民中的2800万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70年代曾与日本的池田大作谈论到中国,认为在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成效卓越。汤因比为此分析说:共产党具有很高的组织才能,他们将广大领土上庞大的人群有效地动员起来,为追赶现代化而进行了一场“急行军”。

思考讨论

1.从不能造到都能造,说明了什么?如何认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2.英国学者汤因比评价说,中国共产党有很高的组织才能。如何看待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