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人的需要。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同样必须谈论到这样一件事,即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生、发展、成熟都不能离开人的生活的需要的提高、扩大。这是一个中心的问题,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解决的人们的生活需要应该怎样满足、怎样分配、怎样科学的安排才能更加有益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的问题。也许,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所有一切学问都离不开这个主题,若果离开这个主题,最深奥莫测的科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了。 中国古典小说的起源该属于神话,而神话正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时初民稚弱,眼见天地万物变异无常,万物万象非人力所及,甚为惊恐,于是造出一说以解释天地的来源,造出一神来让大家信仰敬畏,这一高不可攀、威严无比的形象就是初民心造的用以自慰的保护神。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一引 徐整《三五历记》)
因为天地的无限广大,使得初民心理上感到不平衡,人若不能超过天地的本领和威严,至少也得和它相等,这种心理需要一旦获得众人的共鸣,自然也就会有人造这种“人定胜天”的神话来了。盘古的形象就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人虽然从自然进化而来,但心理却不愿是无声无息的演变,非有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能安心生活下去,就必然以为连天地也是我们人开辟而来的了。这是人类生存意志的强烈显露,人类的自信心正是从此而建立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人类就不可能会有今天。
随着社会的演进,社会中的个人欲望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趋向,这种心理趋向是以社群整体的保存为前提的。当时的实践会证明,个人奋斗是极其危险的,必须组织成团体共同对付险恶的环境,才能挣扎着生存下来,人最先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人获得了自称的“万物之灵”的美誉。从那时开始,所谓社会心理就形成了,而且从此以后以一种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向。下面的传说正是最好的说明。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 Yu、鑿 齿、九婴、大风、封 、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是有组织的观念的,传说中的尧可以对羿下命令,是有等级观念的证明。万民则为治下的百姓无疑。重要的是产生了一种除恶扬善的社会心理,是民害则除之,为民利则行之,而万民的意志则可置尧以为天子,这是民主选举制的原始状态。社会心理的产生是和社会组织的产生一样对人类生活的进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心理的需要将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是人类发展史的事实,即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亦显示着这样的社会心理。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当时人们对于死的现象感到沮丧和失望,产生一种幻想:即长生不老。这种神话传说正是适应这种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二、可认为当时之家庭关系非常的不稳定,妻子完全可以背弃丈夫独立行事,这种人际关系的自由到后来便渐渐黯淡了,似说明当时社会心理并不注重女人之于丈夫的忠实。三、当时社会心理确认人是可以长生不老的,有西王母这样一个人格神为证。没有这样的信念,人的生活一定倍加艰辛。至少,他们是坚定地认为灵魂不灭的。这是日后搜神志怪小说的心理基础。人之爱生何其迫切,于此可见一斑。当秋风拂面时,又该当作何感觉呢? 李士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 | | | 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