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这样介绍的。|||她说自己谈不上很幸福,也谈不上不幸福,正因如此,她再也没法忍受这种生活。|||二十四岁的维罗妮卡厌倦了死水般的日子,决定服药自杀。|||我开始带着好奇心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实在不明白值得自杀的死水般的日子到底是有多么可怕,甚至让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选择去死。|||故事围绕维罗妮卡自杀未遂进了精神病院展开,讲述她因自杀导致患上严重的心脏病,在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周时光时,与画家爱德华相恋的艰辛历程。其中还包括与主人公有牵连的泽蒂卡、玛丽以及伊戈尔,除了医生伊戈尔外,所有人包括维罗妮卡都是精神病院的病人,是维雷特医院的“疯子”。|||然而戏剧性的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正常人眼里所谓的“疯子”,跟今天我们提到的达尔文、哥伦布、马克思等拥有同样的思想,出现过同样的行为。甚至让人惊讶的是,就连本书的作者保罗?柯艾略,这个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写过众多脍炙人口作品的伟大作家,竟也跟维罗妮卡一样遭受过“疯子”的待遇。他曾三次入住精神病院,在最后一次重返社会后许下誓言:会就这个题材写一本书;父母离世前,不会把此事公诸于众,因为不想伤害他们。|||当我读到这些时,我深深地感到了那些年代人们的愚昧和无知,我开始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科技发达、精神文明的年代,不至于像他们一样做了真正的疯子,还到处炫耀自己的聪明,嘲笑精神病院里维罗妮卡那样的人物。可当我进一步走入故事情节的深处时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傻子,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我还是一样的闭着眼做自以为是的事,甚至比那些人更加愚蠢、可笑。|||泽蒂卡、玛丽、爱德华、维罗妮卡,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不同的病症名称,但他们患病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伊戈尔医生口中的“类矾”。他们同时发现了自己生活中的缺陷和漏洞,同时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腻烦,同时对早已被安排好的命运开始反抗,他们想要冒险,可偏偏人们口中的准则约束了这一切,亲人口中的爱,朋友眼里的道德,法官嘴里的正义,让他们在继续墨守成规和遵循心灵的呼唤之间产生不止一次的纠结,在现实的自我和内心的自我开始斗争的时候,他们无法成为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勇敢的追逐内心的自我。所以他们选择了逃避,用这种唯一可以让自己免于被迫接受自己不愿接受的现实的束缚。确实,当解决问题的绝妙方法不得已只剩下装疯卖傻,何乐而不为,更何况根本没有人在意你是真疯还是假傻的情况下。|||可是这种逃避,永远呆在疯人院的逃避,却被判了死刑且缓期一周执行的维罗妮卡打破了。从最初的求死到为爱求生再到不得已接受死亡通知书的转变,她不仅仅是认清了自己,更让像她一样的人认清了现实,所以泽蒂卡不在了,玛丽也消失了,而爱德华跟她相爱并找回了天堂的影像,而医生伊戈尔也完成了自己的试验和设想。|||那些逼疯她们的根源只是:不能追寻自己的心,不能做自己,没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常常为了别人的想法和看法,约束自己,只想成为和所有人一样的正常人,包括那些跟自己无关的人。对性爱的幻想,因为担忧伴侣的想法而不敢实施,宁愿假装高潮来欢愉对方,却不知正确良好的性爱技巧往往决定性生活的幸福指数,而这些在那个年代看来放荡不羁的理论却在今天的任何心理健康书上都找得到,是任何一个认字的小孩都可以拿来拜读的知识;|||对梦想的钢琴家、画家,却因为害怕忤逆家人的期望而一次次压抑妥协,像木偶一样游走于律师和外交家的道路上,最终成为一台被废弃的机器。却不知贝多芬、梵高在病痛和困苦环境中的艰辛奋斗,不停挣扎,换来了多少永不磨灭的赞誉和至高无上的尊崇。|||所以,当维罗妮卡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时,当她不能选择做回自己时,当她过着死水一般的日子时,她决定去死,她宁愿用生命作为代价,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知道当我面临无法选择自己道路的时候,会不会有付出生命的勇气,但至少现在我知道了,活着,就要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