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通过季羡林的文章和照片知道他非常喜欢猫。喜欢与猫同眠的他为了不惊醒熟睡的猫,忍着被压疼的腿,也绝不动一下。他对待动物尚且如此仁厚,对待老师、朋友和学生更是常怀感恩和仁爱的心。
留德时期,食物因战争而匮乏,生活难以为继。季羡林为了给年迈的西克教授增加点营养,就克扣自己少得可怜的定量食品,拿给西克教授。季羡林两个月没有吃一点奶油,把它全部节省下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他是怎样弄到了一点面粉和一斤白糖,请一家糕点店烤了一个蛋糕,这个蛋糕在当时的德国比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当西克教授推开门,看到雪地里一个清瘦的中国学生捧着这个蛋糕时,他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连“谢谢”都忘了说。季羡林说:“这当然会在我腹中饥饿之火上又加了一把火。然而我心里是愉快的,这也成为我一生最愉快的回忆之一。”
“文革”时期,他的恩师陈寅恪被批斗,很多人为了自保,也跟着写批判文章,有人鼓动季羡林也写批评文章。季羡林对这种现象感到难过,他没有加入这些人的行列,而是选择了保持沉默。
不仅如此,季羡林对朋友、学生和慕名而来的陌生人都以礼相待。上世纪80年代初,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名男生准备办理入学手续,需要找个人替他看管行李,他看到了穿着打扮似工友的季羡林,于是说:“老师傅,帮我看会儿行李,我去办手续!”季羡林欣然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那个新生回来对站在太阳底下的季羡林说:“谢谢您,老师傅!”第二天新生开学典礼上,那个让季羡林看行李的愣小伙儿傻眼了:给我看了一个多钟头行李的“老师傅”,竟然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他感叹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香港回归前夕,曾在北大校园里做清洁工的同志魏林海想与几位书画爱好者一起组织一个书画展,请名画家题词被拒后,他找到季羡林。听明来意后,季羡林爽快地答应了,为魏林海的书画展题写了横幅:“六郎庄农民书画展”,并在自己的一本散文集上题写“梅花香自苦寒来”,赠送给魏林海。魏林海为此万分感激。
季羡林老先生在301医院住院的时候,一位年轻护士偶然对他说起某报正在连载老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并且说自己很爱看。老先生马上派人买来,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结果全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想要一本。最后,老先生总计送出去600本,而且一本本地签名。
这些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2006年,感动中国组委会这样评价他:“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季老的一生从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从没有放弃教书育人,他的学识和品格都为人所敬仰。他把心留在东方,把学问传向世界。
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评价他:“您写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