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
练太极拳、八卦掌只有慢练,才能尽快去僵就柔逐步产生内劲,而且还会把原有的本力借过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力。这时打拳时就会产生一种“黏糊劲”,即争力,就像站在水里一样感觉到一种压力,一举手一投足就像皮筋一样一拉一拽。由于个人身体条件不同,有的先有松柔感觉,随后出现后背发紧等体内的通气现像,由此弹性力也一点一点加强;有的太极拳内功一上身,胳膊就比较僵硬,与人搭手感觉就像铁杠,硌骨头。但黏糊、拉拽劲的感应应是共同的,这也就是平常说的伴随着长力的试力过程,这样的拉拽劲要持续几年时间,此阶段过去后就会产生轻灵劲。
浑身是一浑圆整体,太极拳内功把周身打开,皮肤感觉灵敏,在身上的拉拽劲逐步减少,身上的内劲发出体外,可以顺利地发放到对方身上。我认为这是正确途径。这也就是太极拳内功家说的松、散、通、空;太极拳内功内家拳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力、练力还神、练神还虚。我的感觉是,从松轻开始过渡到内力、弹力的不断加重,再到更高一级的轻灵与招之即来的沉重。这时练拳时与练拳后,全身轻松,一种通透、舒服的感觉。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文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像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此文讲的是任督二脉打通后的“黄中通理”现像。
练拳到达此境界,便会感觉全体轻松、浑身通透,毛孔、皮肤、肌肉、骨骼感觉非常灵敏。用形像比喻手臂皮肤的感觉,像从电视机屏幕前划过静电对手臂放射反应;像泳池里出来,阳光一晒汗毛点点立起被和风抚慰的感觉;还像不小心手臂粘上蜘蛛丝汗毛的黏着感。用手抚摩面部柔滑无骨,神清气爽。立地站桩身体空灵;打拳身法柔软、敏捷、灵活,弹跳力增强。可在练武路上,展现一片广阔的天地,踏上一种登高望远的境界。
一般修炼者有了一定的太极拳内功内力或内气后,会有一种欣喜感,知足感,认为已经练成了太极拳内功,甚至走向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朋友认为,胳膊有劲了,往出一伸,看看,你抬不动,沾沾自喜,打拳却没有柔和劲,与人推手用蛮力,结果身体越练越僵;有的错误理解松柔与化劲,松松垮垮;更有的恃强好胜,招惹是非。
练武首先要讲武德,修炼的最高层次是无形无像,对生命、人生的体验,武艺是修炼的阶梯,不是目的;其次,从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来说,此时正处一种关键期。练对了一片新天地,练偏了就容易练散了,练僵了,甚至练坏了。此时身上虽然出现黏糊劲与争力,但这种争力或皮筋力既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比如,练八卦掌转圈换式,在你做出下一个动作时,身上会有一种反作用力束缚你,你伸它缩,你冲不出这一关就会越练动作越小,身体越僵,感觉越费力,有时就不愿练,逐步放弃了。盘太极也是,动作越练越放不出去,浑身僵硬,失去灵巧与快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练死了、练僵了。
平常人们总说,练太极拳内功要不用力,但此时不用力,你就没法练,因为此时弹性力已生,就像拉风箱,一去一回都是压缩力、阻力。练武要登新台阶必须克服这种束缚力,寻找通透轻灵感觉。有人不明此理认为有劲就好,推手用蛮力,打拳不分虚实(一味的慢练最容易造成不分虚实),僵硬一条。
怎样克服自身束缚与僵劲呢?慢练与快练结合,盘架与站桩结合,盘架与推手结合,还有就是太极拳与八卦掌、行意拳结合。
慢练与快练结合。慢练最容易出内劲、松沉劲。尤其是太极拳盘架一套传统太极拳盘完没有40分钟以上不容易出太极拳内功。我们平常看到的太极拳表演速度较快那是表演时间要求。但慢练也要得法,即按拳理要求,沉肩坠肘、虚领顶劲……吴图南讲的端引放松,汪永泉讲的三个气圈,都是练拳的心法。最近一位拳师讲,盘架、推手要找自身的松静劲,不要老想把人如何如何,也不要想我的胳膊有多大多大劲,慢慢的舍己从人的太极劲就出来了。骆巨芳老师讲:“原始太极拳处处是试力,式式缘桩功。”
练拳要找试力劲、桩劲。练八卦掌也是。我练踏地掌,吴岳老师叫太极拳慢转每天不少于半小时,我整整转了三年多,现今常常转。慢练有利于全身松沉、长内劲。到了一定程度还要快练,快练有助于轻灵。陈式、杨式太极拳都有快拳,原始太极拳更分动部、静部,快部、慢部;八卦掌转圈始终与快转结合。
太极拳的快有助于身体灵活,着法的运用;八卦掌的快可以从腰中产生拧钻争裹劲和身法灵活劲。淌泥步练到一定程度从腿到脚会有一种自然往前的溜劲。再有介绍与原始太极拳相伍的“八极八卦拳”,我感觉它有助于身手的灵活。该拳从原始太极拳中抽出八个式子,两式一组,一式顺转、一式逆转各打八个方位,中间过渡双手揉球顺转2~3圈或逆转2~3圈接式。人们都说功夫在单式上,一式反复打八次有利于功夫增长。揉球转圈有利于身法的圆活。我自己练了不长时间就出现很好的反映。与以上练法相反,一些人一味追求招式、所谓柔化,不愿意在套路上下工夫,结果出现散乱现像。因为没有从腰中产生内劲,也就没有整劲、浑圆劲。
盘架与站桩结合。盘架以上已经叙述,站桩有助于内力增长和内力的散布与运行。比如,松静站立的自然桩、马步站立双手抱球的浑圆桩就是很好的桩法。还有打坐静养都有利与气血的运行。这里特别指出,魏树人老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提到的三个气圈与后来著书中提到的松散通空中的“散”,即把身上的气“散”出去,就像搬东西不是把它们搬上搬下而是把整个楼的东西搬空,让身体透空。内气如果不能在体内均匀散布,不能向外散布、发放,就要在体内闹腾、顶撞,于养生很不利。练神还虚,空空灵灵是修炼的高境界。
盘架与推手结合。推手不要用劲,体会粘连黏随,不久不但能逐步体会与化解对方来劲,自身还会产生轻灵劲,达到拳谱上讲的“若能轻灵并坚硬,粘连黏随俱无疑”。
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结合。太极阴阳鱼是圆,太极拳注重圆。弧型、缠丝、圆转处处体现圆。八卦掌也讲圆,转圈本身就是圆,它以转圈平圆为主,配以立圆等各种圆。形意拳虽较多走直线但它以立圆为主体现拳式变化。三种拳结合可以使身体得到各种综合锻炼,历史上一些武术家本身也是互相参练,并出现几者结合的产物:太极八卦、形意八卦、形意太极等等。这几种太极拳内功拳都讲求快慢结合,常此练下去有助于内气运转,疏散;有助于轻灵劲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