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减肥 > 什么是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与招式(12)

什么是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与招式(12)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19 14: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三丰捣碓诀曰

  三丰捣碓赛金刚,混元一体劈雷响。

  棚捋拧砸震天地,佛仙神鬼不敢傍。

  “三丰捣碓”一式 是三丰祖师当年在道观修行时所悟创。传说他每日用拳碓米,将日常生活碓米视为练功,后 将此式引为拳式。道内也有称为“三大对”。如赵堡太极至今沿用此名。陈氏将 此式称为“金刚捣碓”,动作和用法略有不同。练此式要求神意气、手足身、丹震砸(喊声发自于丹田、震脚声、砸捶声)三声相对,发出混元一体的震声,内外五行合一, 振奋精气神,周身齐到,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全身一体太极混元,要打出威猛之气。

  此式对于身手足的外形要求是男左女右。即在行拳时,男起左开,落右合,起势时震左足, 砸左捶;收势时合右足,砸右捶,此谓阳开阴合。陈氏“金刚捣碓”与赵堡 “三大对”起势相同,两家均为右起势。

  但陈氏“金刚”一词出于佛 家,不知何故?赵堡的这一式缘于道门,但练法不同于道门。其大致原因,可能是赵堡太极拳 来源于王宗岳的弟子蒋发,而蒋发之拳大多数、由王老夫子的女儿代传,按男左女右的规矩 形成右势,故赵堡太极拳又有“大姑娘拳”的说法(可参看原宝山着《武当赵堡太 极拳大全》)。杨式太极拳没有“三丰捣碓”式。

  当年杨露禅学拳于陈家,三下陈 家沟而不得真传,杨便转到赵堡求学。

杨此拳得于道门,杨又离开河南寻道,后得道家传人陈荫昌的指点

  杨此拳得于道门,杨又离开河南寻道,后得道家传人陈荫昌的指点。因杨不是道门正式传人,故老师不许他对外公开得于道门(因杨拜 过陈长兴为师,古人讲,只要拜师学过一天就是终身师父,这也是武林的道德规矩),所以杨对外依旧称陈为师。杨露禅为了还原于道门而又不得罪陈师,’故将此式省去;我们从 过去的杨式太极拳势名称上可以看出,杨氏与陈氏拳名称区别比较大,而与道家太极拳名称比较接近,由此可见一斑。

  申遗之路

  2006年

  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

  国家确定太极拳为申报项目,太极拳开始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9月

  太极拳完成申报,与中国的其他项目共计35项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因全世界仅申报115项,中国申报项目相对较多,联合国评委指出:包括太极拳、少林功夫、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等在内的12个项目,定义上需要修改。太极拳遗憾地与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

  2009年9月

太极拳再次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再次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申遗资料报送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太极拳申遗成功之路似乎仅有一步之距。没想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限制申报数目,当年只准报两项。文化部最后确定申报了京剧和中医针灸,太极拳又被搁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规定每个国家一次只能报一个项目。

  2011年

  我国申报了皮影戏,太极拳又被搁置。

  2013年

  我国申报了珠算,太极拳再次被搁置。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我们对陈氏太极拳有了一定的了解,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份内的事情。而陈氏太极拳更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延伸阅读:

  道家太极拳与流行太极拳

  道家太极拳与流行太极拳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 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更有甚者,某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不承认 太极拳出自道家,而称太极拳为自己祖宗所创,但其理论功法和拳势名称基本上都还是沿用 或保留着道家太极的内容。另外,根据很多太极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的研究考证(如李师融先生所著《北派太极拳流源揭秘》,张杰先生所著《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文章考证),以 及本门的传承,均可以证明太极拳出自于道家,为集大成者张三丰祖师所创,民间某人自创 拳说在历史证据面前不攻自破。

  太极拳古时在道门内称“太极全”。 因太极包含着天地阴阳世间万物之变化,是一门综合学科,故与近代太极拳所指狭义范围是 有区别的。道门太极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包括道家哲学、医学、内丹养生学、经络学、易 学、内功学、力学、技击学、数术等学科,并将易学、五行、阴阳刚柔、虚实之变化融于一 身而演为太极拳。太极拳作为道家人道筑基之法门,是道家以武卫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经 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运转即太极,万物不外一太极”。故太极即道也。

  太极拳作为道家养生防身护法之术,其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道家传承“宁可失传,不可妄传”的规定,多少年来,传人之间只是心传口授,文 字传录极少,即使有记录也多用口诀隐语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参悟其中奥秘。如我张祖意 合太极拳,每一甲子传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非正式传人不传拳谱。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原 因,才使我们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师张三丰,而不知历代传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今流行的太极拳资料中窥见一斑。但这也恰好为造假者提供了机会,使世人对太极拳的传承产生了误解。

太极拳从流传民间到现在, 公开的谱诀只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解

  太极拳从流传民间到现在,公开的谱诀只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解,及后人根据王的论解而流传的各派太极拳论述,却没 有原始传承的道家“太极拳道论”。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经说过,王宗岳不是道 家的正式传人,他的太极拳是张三丰的弟子刘古泉所传,他的太极拳论、谱、诀,都是根据 道人刘古泉的口传记录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