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减肥 >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点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点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0 11:3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编者感悟

崔仲三老师是杨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对杨氏太极拳的推广做了很大贡献


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

  1.手型

  掌:杨式太极拳掌型的要求为五指分开,自然舒展,掌心微内含,虎口自然撑圆,呈圆形;掌指的第一指关节要在同一平面,掌指富有弹性,也称之为“自然掌”。 掌的部位包括掌指、掌心、掌根、掌背、大鱼际、小鱼际。

  拳:杨式太极拳握拳的要求是四指并拢卷曲,逐渐向掌心卷曲,拇指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称之为“虚握”。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心、拳背、拳面、拳轮、拳峰。不同的动作所体现拳的部位不同,劲力点表现的部位也不相同。

  勾:杨式太极拳勾手的要求是掌心内涵,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腕部呈自然弧形,称之为“捏勾”。勾的部位包括勾背、勾面、勾尖、勾心。虽然是屈腕握、捏勾,但腕部要自然,不可用力折腕。

  2.步

  丁八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步型是典型的“丁八”步。简单的讲,“丁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丁”形,双脚之间的夹角为90°;“八字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内八字”或“外八字”形状,双脚之间的夹角为135°左右。而杨式太极拳的步型则是“一脚脚尖向前,是丁步的一半;另一脚的脚尖与向前的脚尖方向呈45°的“外八字”状,又是外八字步的一部分,是丁不丁步,八不八步,双脚之间的夹角始终保持在45°,所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步型称之为“丁八步”。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无论是左弓步还是右弓步,都应是一腿屈膝前弓,膝关节不超过前脚尖。主力腿(后腿),自然蹬直,膝关节微屈,微外撑,与主力腿脚尖在同一45°方向,并且双脚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本人的肩宽

  虚步:杨式太极拳对于虚步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做虚步动作时双腿的膝关节绝对没有挺直的现象。无论左虚步还是右虚步,首先要保持支撑腿的膝关节与脚尖在同一个方向,同一立面,即前进方的45°方向。在杨式太极拳套路中虚步有两种:一种是前脚掌踏地,虚步的脚是以前脚掌踏地的形式出现;另一种为后脚掌落地,脚与地面的夹角不超过60°。无论是踏地还是落地,此时踝关节处于自然放松状态,膝关节微屈,髋关节松沉。绝非脚尖点地或后脚掌边缘落地,若此时脚与地面夹角为60°,则踝关节出现紧绷、僵硬状态,继而膝关节挺直,产生顶髋的现象,并且支撑腿的膝关节内扣,动作外形扭曲。所以无论是前脚掌踏地还是后脚掌落地都为附加支撑,都具有一定的受力感,虚步应是双腿屈膝,髋关节松沉。支持腿的膝关节方向尤为重要,身体重心的力量分配为前三后七。

  3.杨式太极拳身体转动的角度

  杨式太极拳对于身体和脚转动的角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杨式太极拳的套路方向有: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之分,即拳理中的“四正、四隅”。方位之间的夹角是45°,八个方位的总和体现了“太极”圆的概念。因此,杨式太极拳练习中,就是以45°为基本的转动单位。同样脚的转动无论外展、内扣、还是拧转,都要遵循这个原则。譬如左弓步,后脚(右脚)与前进方向的左脚的夹角要保持在45°的合理范围。从人体力学的结构上讲,这是最为合理的,全身产生的合力就大,力量最足,力点也容易集中,也能充分体会到“力发于脚”的感觉。所以45°的角度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是动作变化的枢纽,能起到非常好的连接作用。

  4.杨式太极拳实脚转动

  杨式太极拳转脚的动作有很多称谓,无论是“实腿转动”还是“实脚转动”,虽然叫法不同,含义是一样的。以左弓步变换到右弓步为例,左弓步时,重心在左腿,当身体向左转时,重心仍保持在左腿,以左脚后脚掌为支撑点和受力点,前脚掌微离地面,同时以左髋关节和左脚后脚掌为轴,左膝关节为领,髋关节、膝关节、后脚掌三位一体,同时向左转动。左膝关节受力、受阻相对就少,直到右脚提起迈出,右脚后脚掌落地,重心还保持在左腿。在动作过程中髋关节要松沉,始终要注意左膝关节与左脚尖的方向保持一致。转动时切不可膝关节先动或脚尖先动,膝关节和脚尖要同时转动,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膝关节受伤,避免韧带和肌腱扭伤。左脚是实脚转动,左腿一直承受着身体大部分重量,这样就增加了运动量,增强了腿部股四头肌力量,提高了锻炼效果。实腿转动,可以使得身体重心下沉,起到“下盘稳固”的作用,尤其是在形成弓步的过程中,由于重心的变化,能体会“其根在脚”,劲从脚起,虚实变化和连绵不断的感觉实脚转动,可以达到迅速变化方向、转身轻灵的效果。

  5.杨式太极拳的“碾脚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有展脚、扣脚、拧脚的动作出现,在杨式太极拳中称之为“碾脚”。不同的脚法变化,重心的虚实变化也截然不同。它们的区别就在于

  “展脚”是实脚踏地,前脚掌微离地面,重心移于后脚掌,以后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小腿垂直于地面,脚尖向外转动;

  “扣脚”是实脚踏地,前脚掌微离地面,重心移于后脚掌,以后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小腿垂直于地面,脚尖向内转动。

  “拧脚”是实脚踏地,重心移于前脚掌,以前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后脚掌微离地面,小腿垂直于地面,向内或向外转动。

  无论是哪种脚法的变化,都是以脚掌的局部为支撑点和受力点,都要首先确定脚的支撑受力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动作转化,确定重心的微微移动范畴,也就是虚实之间的微调。此时,转动脚一侧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处于自然放松、灵活的状态,在完成脚法的变化时就尤其显得轻松灵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重心稳固和立身中正的目的。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3501252378,18500388612

咨询报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扫一下二维码,即可关注“太极健身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