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剑 > [转载]梅兰芳本是武林高手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

[转载]梅兰芳本是武林高手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4 21:42 编辑: 网络 查看:

[转载]梅兰芳本是武林高手 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 (2013-09-27 12:58:03)

标签: 转载 分类: 【武术综合】

原文地址:梅兰芳本是武林高手 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作者:太极刘

梅兰芳本是武林高手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张大为原题:《武林中的文人和艺人》

核心提示:原来著名文人和艺人杨沫、白杨、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李洪春等也是武林中人,梅兰芳本是武林高手 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一说高紫云向梅兰芳传授了龙形太极和太极剑,一说李式(李瑞东)太极名家高瑞周曾任梅兰芳的武术教习,梅兰芳常练的剑术即李式太极十三剑。

             

                   


    让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给武林和武功蒙上了神秘面纱,使人们的认识与真实的武林渐行渐远。《武林掌故》收录了20多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100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这些武林名人特点鲜明的习武生涯、成长过程、不凡事迹,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林。

“武林姐妹”杨沫、白杨

 

    提起杨沫在文学界、白杨在电影界的声名,那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可有谁知道她们也曾是武林中人呢!

 

    杨沫和白杨(原名杨成芳)是同胞姐妹。杨沫是大姐,白杨是三妹,祖籍湖南。他们的父亲杨老先生早年来到北京。杨老先生是个文人,有志于“教育救国”。父亲的志向影响着儿女,孩子们从小就喜欢读书。

杨沫虽是女孩子,却有一副男孩子性格,喜读武侠小说。她幻想将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的女侠,所以她不仅好读书,而且好运动,尤其喜好练武。

 

    杨老先生是个开明人士,他支持女儿发展自己的爱好。在杨沫12岁那年,为她请了位武功老师。这位老师乃是四民武术社社长邓云峰。那时,杨家住在阜成门北福绥境东弓匠营,四民武术社设在鼓楼南火神庙内,相距十余里地。杨沫当时正在福绥境小学念书,每天下午放了学,就步行去四民武术社习武,从不间断。

四民武术社是个历史悠久的武术社,创建于1900年。社长邓云峰是“形意拳”名家,“形意拳”大师耿继善的大弟子,尚云祥的师兄弟,本领高强。在他的亲授下,杨沫开始学习形意,以后又学习太极、器械、站桩,并且着重练习负重腾跳。最后邓老先生又将自己拿手的弹弓、弓箭也传授给她。


    转眼间杨沫已是有数年功夫的大姑娘了。白杨这时还小,她每日见姐姐习武,感到非常有趣,经常吵着要姐姐教,杨沫只好把她带到武术社去。这样,5岁的白杨也就成了练武场上的“小把式”。白杨很好强,看到姐姐武术练得那么好,自己也就刻苦地练,不用师兄、师姐们催促,就主动抻筋踢腿打拳,从不怕苦怕累。很快她就能搬起“朝天蹬”了。

 

    杨沫、白杨大哥的岳父杨德山是个有名的镖师,曾投师太极名家吴鉴泉。大嫂杨斌贞也有一身好武艺。自从大嫂过门后,就成了两姐妹的家庭武术指导。杨沫还直接向杨德山老先生请教刀术,并请他代购了一把好刀。这时,杨沫的功夫已非同小可,力气也大得很,七八个女同学和她一人拔河都拔不过她,大家都称她“大力士”。白杨的年龄虽然还小,功夫也不简单了,除了腰腿功的长进之外,还系统地学会了一趟双钩,演练起来,威风凛凛,英姿飒爽,俨然是位小小窦尔墩呢!

 

    “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全国救亡热潮深深感染着杨沫、白杨两姐妹。杨沫参加了进步学生的活动,1936年,她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白杨呢?在姐姐的影响下投身到进步影剧事业中去了。练武培养出她不怯表演的素质,练出了她可塑性极强的形体。《十字街头》公映以后,她一下成为影坛明星。

抗战初期,敌强我弱,斗争是残酷的,条件是艰苦的。杨沫不幸传染上了黑热病,但她硬是挺过来了。1939年,她生下儿子马青柯。为了不让孩子拖累自己干革命,小青柯生下后便被送到了外婆家。杨沫产后未加调养就登上了路程,辗转数百里去找自己的队伍了。幼年习武练出的强健体魄,帮她渡过了一个个难关,身体终于没有垮下来。

    随着日寇向华东入侵,白杨为了抗日演剧宣传,随制片厂来到当时的大后方重庆。她参加拍摄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由于条件限制,再加上国民党制造的困难,拍片的艰苦真难以想象。拍下雨的场面时,找不到水,就用水泵吸臭水塘的水浇下来。冬天要拍夏天的戏,为了说话不冒白气,开拍前总要喝凉水压住胸腹内的热气。

 

    解放初期,杨沫身体一度坏透了,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她坚信要恢复健康必须锻炼,于是在疗养期间坚持散步,练气功,打太极,终于使身体复原。在疗养期间,她不顾身体虚弱,开始动笔写作《青春之歌》。开始每天只能写一两个小时,后来每天写七八个小时还不肯停笔,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以后她又发表了长篇小说《东方欲晓》和许多短篇。

 

    杨沫回到北京后,立即去拜望四民武术社长、她的大师兄吴子珍,还把儿子马青柯送到吴子珍那里学习武术。她希望下一代很好地继承武术这一中华文化遗产。马青柯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经过吴子珍、吴斌楼、戴玉斌几位名拳师的指点,他已掌握了“形意”、“六合”、“翻子”等几门拳术。他在工作之余,还担任业余教练。杨沫自己也一直不懈地锻炼,所以身体非常好。古稀之年,仍满面红光,很少皱纹,步履轻款,声音洪亮,看上去比60岁的人还年轻。

 

    白杨由于演出辛苦,积劳成疾,影响了心脏,多亏从小习武,为身体打下了较好的根底。可是累狠了还是会出现胸闷、心慌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白杨的社会活动多了,她为了适应紧张的工作,宁可压缩睡眠时间,也要保证锻炼。她主要练一种气功———拍打功。从头到脚有节奏、有规律地一一拍打。她练功同演戏一样一丝不苟。她还坚持饮水疗法,每天早起空腹喝一茶缸温开水。这个法子,是她在抗日战争时期听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说的。李公朴先生说这是一种对身体的“滋润”。所以,白杨年逾花甲时,仍然皮肤白皙,身材苗条,语音琅琅,风度翩翩。她能使青春永驻,不是靠化妆品完成的,而是与长期锻炼、长期“滋润”有关。

杨沫、白杨两姐妹是名人,同时也是忙人。她们能应付自如,都是从武中得益。

 

武人从艺和艺人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