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剑 > 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澄甫)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澄甫)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4 22:59 编辑: 网络 查看:

永年杨公澄甫遗著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虽然,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

    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即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自黄河流域至杨子江流域,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

    一则天才即俱,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遽迩,中辍,未能大受。

    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末得此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故常闻人日:习拳容易改拳难。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

如此辈者,以讹传讹,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选练拳架。

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授,学者悉心静心,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分内外上下注意。

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

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摹,而体会之,一招一式,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
其一,口腹不可闭气,
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 ,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1、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手法之为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
2、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3、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以微伸,手指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4、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若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垂至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敌得乘机攻矣。
5、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翅脚,与蹬腿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骨节均须松开而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拳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园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皆为相宜。但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耳;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

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揩抹;否则未有不罹疾病也。

 

-----------

 陈鑫先生在他的 《太极拳推原解》中,有“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语,从而提出了“太极点”的学说。

  亲口说“点”者,是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有一次在他家中,我攒上他的手腕,感觉手攒空了,食指根部有一个小小的空无点,心里有攒空欲跌出的恐惧感。他舒展开手,笑着说,这是“点”。杨老拳师讲的点,没有固定位置,周身上下都是点。随便按哪个部位,初始有空无感,脚下飘浮,瞬间摸按之处变为坚硬点,随后被击出。这是阴阳相济,遇阳而阴隐,遇阴而阳显现,接触点上化解来力,而点点俱打。

  从拳理论述,点胎生于太极拳循规蹈矩的修炼。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语。以此两句拳论为座标,试将拳艺分为四乘功夫,即“轻灵”为初乘;“着熟”为下乘;“懂劲”为中乘;“神明”为上乘。要按照太极阴阳学说循规蹈矩,艰苦的修炼。中乘功夫者身体四肢,本力已经退得比较干净,双肩也能够放松下来,盘拳有轻灵感,外人看着整体动态运行上下相随,内外协调,这时才有可能在身上有“点”的感觉。到中乘,也就是“懂劲”阶段,修炼者体能大大改善,身上有空松之感,如行功盘架时,脚下阴阳变化,手上轻扶松柔动态只有点在运行,身体空松得五脏六腑似乎没有了,头脑空空,脚下双轻自然腾虚。

  了解太极点的形成后,对点的运用是相当广阔的,可以小打大,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举一“以小打大”的例子:

  如小臂被对方双手钳制动弹不得,欲用力破解受制的双臂,有悖于“用意不用力”之拳理,以招化解难转危为安,就须求助太极点解围。被对方双手钳制住的小臂,就其接触部位,术语称为接触点。双手不将手掌计算在内,十指钳制小臂就是十个接触点,如果算上指钳接触点更多。松开九个“点”留下一个“点”,顺势舒展走外弧形线,意念已经绕到对方的身后。此时,双方态势已经起了极大变化,劣势者已经化解了九个接触点,以一只小臂打对方一个点,从劣势转为优势,从被动变为主动,以一打二,以小胜大解脱困境。

为了更好的理解以点打面,可以用锥子尖来形容。老辈妇女在层层布片粘合在一起的厚硬的鞋底上纳线,也就是纳鞋底。这种鞋底,十分坚硬,要先用锥子扎一个眼然后穿针引线。锥尖虽细尖,但浑身的力量集中到锥尖,硬厚的鞋底抵挡不住锥尖。这小小的锥子尖,正是以点打面取得胜利。

  锥尖力大无穷,难以阻挡,我们通过修炼身上手上产生了锥尖力或者周身四肢,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便有一个锥尖,你根本无须再去用力,根本无须再去施以技巧,根本无须再用着法与人较量,这便是太极技击中“以静制动,后发先制”点的神奇妙用。

  追求太极点者,习练操作时,可将前进方向在食指前设计一个点,以食指不着力轻轻循点舒伸,日久便会有点的感觉,臂及周身大有轻灵之感。这是在松柔状态下的阴阳变化中的运行艺术。

  研究太极点是行于大道。有了太极点,便显现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大我小,你小我大,你来我隐,你走我显,阴阳变化,其妙无穷。太极点是拳人必须研究的技击工程,点是克敌制胜的尖端武器。当然,点的求取,要老老实实遵道而修,杨振基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太极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真是一语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