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之秘诀“松”

太极拳之秘诀“松”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15 09:58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之秘诀“松” (2011-06-20 20:40:40)

标签: 杂谈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是否为“他”字呢?)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先生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他说:“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 所以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   
  李雅轩先生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张秀刚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心有所畏便紧张,紧张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极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能平心静气,动作才会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身势放松神贯顶,涌泉有根腰有主,打拳如坐轿。
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胜于心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要明理,循理渐进,时刻问自己:放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
          
             放松的应用与掌握 转载
  
  放松就是通过有步骤、有节奏地依次注意身体各部位,结合默念“松”字的方法,逐步地松弛肌肉骨骼,把全身调整得自然、轻松、舒适,以解除思想、肌体的一些紧张状态,使紧张与松弛趋于平衡。同时,使注意力逐步集中,杂念排除,心神安宁,以活跃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有助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1、三线放松:
  将身体分成两侧、前面、后面三条线,自上而下依次进行放松。
  第一条线  头部两侧-颈部两侧-肩部-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两手-十个手指。  
  第二条线  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膝关节-两小腿-两脚-十个脚趾。  
  第三条线  后脑部-后颈部-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面-两膝窝-两小腿-两脚-两脚底。
  先注意一个部位,然后默念“松”,再注意次一个部位,再默念“松”。从第一条线开始,待放完第一条线后,放第二条线、再放第三条线。每放完一条线,在一定部位-止息点轻轻意守一下,约1到2分钟。第一条线的止息点是中指,第二条线的止息点是大脚趾,第三条线的止息点是前脚心。当放完三条线一个循环后,再把注意集中在脐部,轻轻地意守该处,保持安静状态。在默念“松”的时候,如遇到某一部位没有松的感觉,或松的体会不太明显时,不必急躁,可任其自然,按着次序,继续逐个部位的放松下去。默念“松”字不出声,快慢轻重掌握适当,要自己多加体会。因用意太快太重,可能引起头部紧张。
              
                关于放松的问题
  
  松与放松,是太极拳锻炼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在整个练拳中贯彻始终。它本身是一种积极的锻炼,决不是消极疲软。
  一、对松与放松的理解
松是指不紧,凡物虚而不实,或宽而不急都是松。因此,松是一种不紧张的状态。从功夫上讲是练功中的一种体会,不能理解为松垮、松散。
  “放松”是一种要求,这是对已经紧、实的情况而说的。练功者,由于以下原因往往呈现紧张状态,如:  
  1、情绪上紧张,怕练不好。  
  2、练功上的紧张,如在操作中姿势呆板,硬拉呼吸,用意太重,追求感觉,使劲用力等。  
因此,在练功中,就要用放松去解除这些紧张状态。而这些紧张状态被解除的体会就是“松”。所以说“放松”也是进行锻炼中的基本要求。
  二、强调放松的原因
从功夫来说,只有放松掌握的好,各种功法才能练得好,掌握的好。如就放松与入静的关系来说,松才能静,所谓易松则易静。放松与姿势的关系来说,放松的姿势,才是最能轻松、舒适、持久的姿势。放松与呼吸的关系来说,只有松才能避免使气则竭、屏气则伤的弊病。放松与用意的关系来说,只有松才能避免着意、着想、执着等倾向。放松与杂念的关系来说,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不对杂念厌恶,而易于驱散杂念。放松与内气运行的关系来说,只有放松才能避免走火偏差。
  所以“松静自然”是锻炼要领中的纲,而松又居其首,其中是包含了深刻意义的。总之,放松是一种用意的、积极的锻炼,决不是随便的“松松”而已。
  三、对松的体会
  对“松”的体会不能绝对化。一般来说,在练功中感到:人体如象拉丝棉般的松开来,手脚温热,暖气四达,或肌肉微微跳动;身体轻飘飘的,手脚不知去向;懒洋洋地舒服愉快,有时如象飘漾在水面上;身体各部位已无紧张、紧迫的感觉;手足感到很安稳,头部很轻松等等,都是“松”的各种体会。也可以把“松”分为这样三层来体会:
  1、松弛  感到手足摆得很安稳,头部也感觉轻松,全身没有一处感觉到不舒适。  
  2、松开  进一步放松到那一部位,便感觉到那一部位的肌肉好像在松开,骨头好像只剩一副架子,肌肉很安稳地放在骨架子上;全身的血流,循环上下,似乎可以感觉到在静静地流着。  
  3、松静  再进一步,全身好象溶化似的一般,完全没有什么拘束,悠悠自在,杂念全无,感觉着一种说不出的爽快和安静.
        
            练太极拳如何才能真正松下来  
  
  放松,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它是太极拳修炼过程的首关,即所谓扎根功夫。评论一个人太极拳功夫如何,首先要看他放松的功夫如何。没有松柔,就没有太极拳特有的味道,不论那一派、那一式的太极拳.。  
  根据观察,当今练杨式、吴式大极拳者,对这个放松问题比较重视,解决得也比较好,而某些练陈氏太极拳的人,则往往由于重视了发劲的锻炼,而忽略了对放松功夫的修炼;其实,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放松才是发放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劲力的前提。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加重笔墨,对这个问题再作详论。 
  (一)放松的意义及其内涵   
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特别重视放松功夫的修炼。1973年夏天先师陈照奎在他家中给我讲拳时曾说:“太极拳全过程都要松下来,要沉下来,要百分之百地放松。同时,周身节节都要松下来,要松到手指肚。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以掤劲为纲,为统帅,发劲才能淋漓潇洒,不发则已,一发则迅雷不及掩耳。”一语道透了放松与发劲的关系.   
  太极拳,是一种顺其人体的自然状态、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去调整和强化人体本能、开拓人体潜能,而使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平衡和自由。因此,太极拳的整个运动过程,必然是在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肌肉、韧带、骨酪以及各个脏器,都能随从意念的需要,而达到既协调又有序,既迅速又灵活,既松柔,又有弹力地“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导引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的能量.一句话,也就是使大脑信号与肌体动作同步化。从技击角度讲,即通过锻炼,在应敌时能随从意念的需要,以丹田为核心,迅速调动全身内力,集中到一个施力点上。为此,必须使全身随时都处于一种处处松开,节节松开,像婴儿一样,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如此才便于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发放。象那松软的鞭子一样,在未抽打之前,它是那样的柔软,一旦抽打出去,那种挨到何处何处击的强而有力的刚柔劲,是很难想像的.   
  放松的一个标准,叫做松透.何谓松透,我认为它的内涵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曰松静。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入手点.所以武禹襄讲:“先在心,后在身。”陈鑫公也说过;“心要虚,心虚则百体皆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一动一静,首先是指大脑的统一指挥功能.所以,打拳必须先使大脑松静下来.即所谓“洗心涤虑”,排除杂念,使思想纯静地、专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来。只有如此入静,才可以考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高度灵敏功能的境界。太极拳强调用意,强调意念力的锻炼,首先必须使大脑总是处于松静状态,然后才可以言集中和调动意念力的运用。  
  二曰松展.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腰以上四成上升,腰以下六成下沉”(陈照奎),“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都是这种对称张开的要求.特别是初练太极拳者,更要力求开展,力求舒展,进而要求“开展之中有团聚之意”,开中有合,开合相寓.   
  三日松沉。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打拳时,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如上肢的松肩、坠肘、坐腕(塌腕):下肢的松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盘的含胸塌腰,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这种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形体和内气的下沉,还可以避免中气上涌,避免动作上的飘浮之病.   
  四曰松活。松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关节轴的旷量松活,一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活.关键在于通过打拳,特别是通过缠丝劲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从而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达到园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使各个有轴的关节,旷量不断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转动,以保证发劲时节节畅通,极快地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施力点上去.   
              
                放松的关键环节   
  
  据云,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伯先先生曾请教陈照旭先生(陈小旺之父):“这拳咋练?”陈照旭简洁地回答:“四块放松”。四个字道出了放松的关键部位,。在于所“四大块”(两肩、两胯)。我的老师陈照奎先生讲放松的关键环节时,讲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要特别注意胸部的放松,只有胸部能放松,才有胸中运化。胸部太僵,就会气贯满胸,胸贯满,就不能调整上下关系;胸部不能运化,就要挨打。”又说:“打拳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胸部任何时候都不能领劲,胸部开合都要放松。胸部放松的关键又在于两肩的放松。所以拳论中说,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而腰部的松活关键又在两胯,胯不松.腰也不会活。”他还讲:“我们和别人推手,首先要制对方的肩,使对方的肩关节失灵,产生对抗劲,而被我所制。对方制我,亦然。但是,如果我在走架子时,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肩部能放松,而且肩能向四面八方转动,那么,当对方用手拿我的胳膊,企图控制我肩时,我可以立即随对方的拿劲进行转关,使肩沉下来,对方拿劲可立即解脱,我可以马上反攻.”同时,他又讲,“肩的转关并不能单独进行,它必须与胸腰折叠运化结合进行才好.它们是一而二,二而的关系.解决了肩的转关,并且解决了胸腰运化,才算真正解决丁松的问题.”他在教推手时又说:“最怕的是,当对方一推你,你肩先扛起来了,胸腰成了木板一块,这就一切全完了。”“所谓练拳要练到身上,就是要在肩上、胸腰上下功夫。”   
  从以上两位陈氏太极拳传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出放松的主要环节所在.所以,我们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锻炼放松的途径   
初学太极拳的人,开始一般都有一个僵硬的过程,这是应该允许的正常现象。因为当你刚刚接触,还没有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紧张、动作生疏,往往是顾此失彼。此时要求你“一动无有不动”,动作谐调而松柔,那是难以做到的。精神紧张必然带来动作上的僵硬。因此,应该允许初学者有一个生疏而僵硬的初学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记住动作顺序、路线和方位,弄清虚实、顺逆和力点.   
  当学员基本上学会了拳架套路之后,教练就应该及时地提出放松的要求.,并且要强调太极拳的这—特殊要领。同时要求从以下几个环节上锻炼,逐步做到周身放松的要求,   
  一是从正中求松。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从慢中求松。陈氏大极拳要求快慢相间, 对初练者来说,特别是在未能放松之前;要强调练慢.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三是从缠绕中求松。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育松.   
  四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从蚕蛹、毛毛虫的蛹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五是从紧中求松。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因此,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为此,平时就要注意锻炼低架,锻炼下盘,特别是独立步的支撑力,而为周身放松创造条件。   
  六是从推手中练“吃亏”入手,借对方之力来锻炼放松。推手,主要练借力的技巧。而借力,必舍已从人,顺遂对方来力。推手时,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所以,我们主张开始练习推手时,要从练“吃亏”入手。要敢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   
此外,陈照丕先生还主张从发劲锻炼中求松,他提倡在练拳的第一个阶段,要练习猛打、猛甩,猛蹋、猛跌,猛蹿、猛落,从中求松。也可以参考。
  (三)下面我再讲一下放松与功力训练的关系.   
放松与功力训练   
  松与紧,柔与刚,松柔与拥劲,放松与功力训练的关系,往往是容易引起人们争论的问题。太极拳,是根据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学说来指导其拳理、拳法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阴阳相济’,只强谓松柔、只要大松大软,不要刚柔相济,则不是太极拳。所以我在前边讲了,放松,是太极拳的一项基本功,但它不是全部功夫:放松,是大极拳锻炼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基本功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目的,不是功夫的全部。最终目的是通过放松及其他多方面的训练,而锻炼出一种刚柔相济的、轻沉兼备的、松活弹抖的螺旋式的整体劲。这种太极劲的形成,决不是仅仅依*放松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是通过拳架锻炼、推手锻炼、器械锻炼、单式锻炼,以及功力训练等多种锻炼方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磨炼和体悟而形成的.但是,各种训练方式与放松的要求,不仅没有任何矛盾,而且均系相辅相成的.有人反对练太极拳的人去搞强力训练,他们的理由是会影响放松,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是极其重视放松的。而杨式太极拳著名传人之一的董英杰先生(杨澄甫的高足)曾对放松与功力训练的关系讲过下边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大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身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若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间也,不能主宰干腰形干手指也。故笨力为本钱,松软是用法.得其用法,小本钱可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再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大极拳真理以后,举重摔玟,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董英杰,《太极拳释义》   
  董英杰先生把功力训练与放松的关系比喻于搞事业的本钱与经营技巧之间的关系,可谓妙极。这里我再举个例子说说放松与力量的关系。例如儿童们喜欢玩的蹦蹦床。孩子们跳上跳下,跳劲越大腾空越高,这主要是那弹簧床的弹力。如果此种床只有松柔而没有强大的弹力,孩子们跣下去则起不来。而且这种弹力小了也起不来,床太硬了更起不来。太极劲,就是这种松柔与弹性力的统一,即所谓刚柔相济.也就是拳论讲的“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落空”即*松柔缠绕之劲,“合即出”,即这种在松柔基础上发放出来的弹性力。这种反弹力,没有柔韧不行,没有功力基础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主张要锻炼出既有肌体的弹性和内气充沛的功力,又要有放松的功夫,把两者统一起来,而创造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强大的螺旋式的棚劲,才是大极拳的真功夫。     
  因此,我认为按陈氏大极拳的一些特殊的功力训练方法,诸如抖大杆子,拧太板尺、旋太极球、练太极缠丝杠,以及在放松的条件下,以螺旋弹抖劲,去打沙袋等方式,都是应该允许的。肯定地说放松与功力训练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为补益。关键在于首先要强调放松训练,在周身松活的基础上,去进行功力训练。由此可见,那些担心进行功力训练会影响放松训练的人,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谈太极之静
  
  道家以清静无为为主旨。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做为道门拳法的太极拳亦以静为旨, 以静为贵,由静而起,生动而炼,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 此为太极修炼之不二法门。 静之与动,主静慎动之体,慎动主静之用, 静中以求得动之机变,动中以求得静之应随, 动中处静,静中寓动,相连不断,循环不息。 练拳行功,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尚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一源,体用一道,静则为心,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 功夫既深,心地明彻,泰然自适,而臻物我俱忘之境,则静至极矣。
  静极生动,是为真动。真动则真气磅礴,行气如虹,如是阶及神明,庶可称为大成矣。 其时,辩证动静,运化刚柔,调和神气,任意所之,无往不可, 静则浑然一气,潜如无极; 动则灵活敏捷,变幻莫测,如天娇神龙,有见首不见尾之妙。 猝然临敌,能视敌之形势而应随变化,敌虽顽强,亦不能御也。 故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今天跟大家谈的——修心很重要,修身更重要。因为身是心后面推动的力量。后面的力量产生不了推力,反而是一种拉扯的现象,你的心再怎么样都没有办法运用上去,所以我们必定要配合修身。怎么样修?你饮食要正常,要保持身体应该有的营养,过量的营养就要减少,然后配合运动。 运动是重要的,运动让你体内的气能运转,能够流转顺畅,不能阻塞,因为不阻塞,所以你的脑力、气力才能完全通畅,才不会停留在那个地方,才不会遇到血管阻塞就阻挡住了。强壮你的身体,你的气才能够转,气才能够畅通。所以必定要运动,但并没有叫你像练外家功一样能够刀枪不入,要点是在于你体内要产生顺畅的血脉,防止阻塞。其它的,我们的肉体这臭皮囊,将来是丢掉的,现在只是借它来修行,是推动心的力量,能够往上更高一层楼。
  所以我们在肉体上要去做那些很多必要的动作,必需要推动我们的心,将来能够有力量突破这么多层的气层,然后上升到无量的虚空。运动很重要,密宗的运动方面有六日体功法、七重轮运动,这个都要做的,每天一定要做,你有做这些,做九节佛风,把外面的气纳入丹田,然后收归在丹田成为火种,火种就是原动力、生命力,生命力在你的丹田里面,产生很强的现象,它就会像灵蛇一样,会窜起来,窜到你的全身,产生了一种运作,产生了奇经八脉的通畅。你有了运动,身体的经脉都很顺畅,你纳的气才能够进入丹田,才能够收在丹田的那一个点里面。不然的话,你枯坐,身体又没运动,身体有阻塞,气吸进去时,身体靠近丹田的地方,气不帮忙,丹田气不能集中,不能集中生命力就没有办法结实,没有办法结实的话,再怎么练都是困着。所以很多很多的必要条件都要注意。
  运动,因为运动会有效帮助我们丹田的生命力更结实,很扎实的,成为一个很有动力的马达。这样的话,你只要气能够纳入丹田,然后丹田会留住这个气,不会因为留不住气而让你的气在涣散,你每一个气进入丹田,它都收留着,不再走失,这样的话,练气就会很容易在丹田里面产生一股很强的力量。
开始有了气感受之后,你再练宝瓶气,宝瓶气会比平时的运动还更激烈,这个是更高层次的一段。平时做七重轮运动甩甩手、动动身、拉拉筋骨,只是让你的气脉通,然后将奇经八脉全部的气收纳入丹田里面。比较激烈的,就是练宝瓶气。在这个时候你练宝瓶气,因为你身体的经脉都全部通,你吸进去的气。平时几秒钟就吐气,一吸一出,一吸一出,凡夫的呼吸就是那么短暂,如果你全身的经脉全部都通的话,你全部吸满,然后闭气,运用「那洛巴六法」的功力,运注到全身,可以达到五分钟以上(五分钟不是开玩笑,实际上是可以达到的功力,运注到全身达到五分钟以上)。运气到你的全身,你的全身就会产生所有气跟血的冲击与扩散,每个地方都会充满了气,所有的细胞都充满气之后,本来死的细胞变成活活泼泼充满能量,你的细胞就会活泼起来,你就会返老还童。人会老化都是因为我们的细胞老化,我们的机能退化,如果你会运用这些原理,将你的细胞充满活氧气,很有活力而且很能涵养的这种能量,细胞是很活跃的,这样的话,肉体上很健全,修法观想就会非常清晰,头脑一想什么,马上出现什么,你的念力就会发挥到具足,念力会非常的强。
  在这个过程里面,只要你抓住了很有条理的佛法,用了这个修练方式,没有不成就的,即身成佛是绝对可以办得到的!但是如果不懂得这些原理,你盲修瞎练,只修到某一个部分就会产生阻碍。修行,将你的身体练得强壮结实是很重要,不是干粗活那一种强壮,那种强壮只是工作上面的训练,工作上的那种耐苦。那种强迫的训练只是在某一个固定的动作做一个强化,我们这种健身的方式是全部的,包括手指的尾端、包括脚指的尾端,你都要运动到,全身没有阻塞的现象。能够达到这样的话,就能够做到这样一「啪」马上变化为本尊,因为已经很清晰,你的肉体已没有干扰的因素。所以运动你的身体重要,收纳你的气归于丹田很重要,然后渐进的修宝瓶气,你有了宝瓶气才能开发出「五轮」,开发出七窍,才能够运用到身上的任督二脉。这是一套完整的原理,但是我们不能取它的片段,你必定要顺序的做,你只要顺序的做的话,节节高升,一步一步的进入更高层次的修法。 
  所谓轮回,不是由肉体去轮回,是拿你的心去做六道轮回,然后由心去感受到六道轮回的种种痛苦。肉体只能用上几十年,在这几十年当中,你所承受的痛苦,算什么。几十年之后还要面对死的痛苦。心,本身是存在的,是不随着物质上的毁坏而消灭的,永远存在。生生世世,有了生,有了死,有生又有死,在生老病死苦的这个过程里面,在每一个轮回理面,都是一样的在接受痛苦。修行要懂得运用心来修。
  很多外面的人讲修心,所谓的修心就是在做善事,不要害人,叫「修心」,做一些帮人的事情就叫做修心吗?有这么简单吗?这个人让你帮助了之后,他能够将这个帮助的力量带动你这一世的肉体往生极乐世界吗?你帮助了这个人,你的心就能够永永远远的不去痛苦吗?不可能的,唯有你真正运用你的心,然后运用佛法的力量,佛法的方法,将它超越于物体之外。那种心灵提升的力量具足,到最高的境界,就是心经所讲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
  在佛教里面是讲人人皆有佛性,每一个众生将来都可以成佛,因为具备有心、有灵,所以将来都能够成佛,因为他本来就是佛,就是在「不生不灭」的境界里面,由于起心动念,就降落到娑婆世界,或许是来度众生、或许是来观光游玩,结果就一个个回不去,就落在娑婆世界——人、天、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等六道的境界中,因为时空的关系一直在转换,由业力的关系,随时在变动,善善、恶恶的种种激荡产生,进入了快乐跟痛苦的漩涡里面。今天我们利用了佛法上的力量,运用基本原理去练心,修心,将来才有办法回到原来的「不生不灭」的境界。
  所谓「大道颠倒颠,有人颠得转,便是大罗仙」,问题是在于「颠」的地方如何转?是运用佛法学习颠回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这个就是佛法。所以我们学修佛法是根据基本的道理——修心。你不修心,不念经,那你想颠回去比登天还难。只做善事不能回去,你把人间拥有的福报全部都拥有也不能颠回去。修心法门是非常重要的,唯有修心,才能够还我本来的面目,回到原来的地方。
  在修心的法门中,我们的心面对的是每一天起起落落的状况,每一天起起落落的世间种种,甚至心灵、物质上种种的堕落,在这个过程里面,让你的心无法产生清静,受到很多外在的影响;产生了很多的污染,污浊你的心;让你的心无法平静,让你的心,处在波涛汹涌的浊浪中。所以我们懂得修心,先必需要懂得学「收心」,把你的心收回来。然后依靠着传承上的加持力,依靠着佛法的仪轨,在你的心上面用方法去加强,让你的心更有力量的往上提升。
心,必须有力量。没有力量,绝对不行的,绝对没有办法突破这样重重迭迭的气层,就回不去了。所以,我们修心的时候必需要很专心一意的,到一个程度,力量就会非常集中,像钻木取火一样的,集中温度于一个点,火候成熟,自然就会起火。
  如何让我们的心能够更专一?就是要学习「看破」、学习「放下」,学习「斩断」一切外在的干扰,这样的心才能够很积极的停留在清静的脑海里。然后有了这样清静的心,就可以运用了。无量的虚空全部是没有东西的,全是因为你的心运用了心的力量,用心把它运作出形而上的意识,是非常超然的。  
  修行,本身是一种非常自在的工作,也让我们每天可以很陶醉的工作。但是往往我们不懂得方法,不得要领,甚至没有办法很实在的去看破一些红尘上不应该有的琐碎事情,你的心常常托付在事业、家庭、世间的种种烦恼上,没有办法将你的心远离烦恼、远离家庭、远离事业,所以就发现到大家在修行上,好像不十分进入状况。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人间,在你生活上的每一个动作里面,在生活的每一个时空里面,是不需要离开红尘的。需要你在红尘当中运用佛法,来使用佛法,让佛法生活化,先决条件是每一个人要知道如何去运作,每一个人要去抓住这个重点。在娑婆世界中,只有将佛法安住在自己的心田里面,自己的光芒里面,这样才得自在,不然的话即使你被关在一个没有人干扰你的地方,你把你的肉体锁在那边,你的心跑到外面来玩,也没有用。
  心,如果要有良性的成长,需要依附在健康的身体上,必需要依附精气神非常好的状态,心才能够非常的清静,非常的超然,如果身体不好,精神状况不佳,结果坐下来,叫你观想,你观想都是黑黑的,再怎么样观想都是黑黑的,怎么培养你的心都提不起来,那个力量都提不起来。那是因为你肉体的气太差了。所以修心必须兼修身,身心是合修的,身心绝对不能分开的。你当一个凡夫,你的身心有没有分开?也是没有分开呀!你一分开就精神分裂了,就变成神经病了!
  所以,修行是根据你的基本资源,没有特别的,一样是在一般生活当中所用的东西,只是把它转为清静。把你在外面这些红尘滚滚的浊浪当中所看到的事情、烦恼,把它转化为形而上的佛菩萨不动境地,来跟你的心配合上而已。你不要老是留恋在红尘滚滚的浊浪当中。要把它转化。像在看画一样,看到入神忘我时,你的心投入画的境界里面去,那个时候,红尘滚滚会影响你吗?不会的。你还是你。你的心竟然会转化到画当中的境界去,这根本是同样的原理。
       
          练太极拳放松———用意内外合一八大好处
  
  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用意,肢体内外充分放松。就是说,不但肌肉、皮肤、骨节要放松,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全身处处都放松。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因为太极拳是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的技击要求是后发先至。也就是说在对方出击后,借对方来力作出应敌反应。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的要求。正如拳论中所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平时练拳看起来很慢,慢练的目的是要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要练得合乎拳法拳理。  
  要在意念引导下神经中枢高度集中,骨骼肌肉充分放松,以达到神经、肌肉的高度敏感性,在与对方交手时能感觉到对方哪怕很小的劲路变化,并借力发力,这就是太极推手中所说的听劲,是拳论中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级功夫。  
  要想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功夫,练拳时放松入静是非常重要的,不放松肌肉就不能快速发放;不入静,中枢神经就达不到高度的敏感性。所以说放松入静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先求松静,由松入柔,逐步积柔成刚。所谓全身放松,就是自头至脚,由内及外,完全放松,没有一点僵力。  
  感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才可以开始动作。因为太极拳是一种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  
  通过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调整强化人体本能和开拓人体潜能,使练拳者的身心达到平衡和自由状态,同时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脏器,都能顺从意念的需要,以达到既协调有序,又迅速灵活,乃至“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太极拳放松锻炼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导引下,做到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也就是要使大脑信号与肌体动作同步化。  
  从技击上讲,在应敌时调动人体内力,顺从意念的需要,把人体能量集中到一个施力点上,必须全身处于处处松开、节节松开的人体自然状态,才能便于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发放。不发则已,一发则迅雷不及掩耳。所以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太极拳的放松是用意的,积极振作的。所谓放松,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要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只要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去完成动作过程,按照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练太极拳,就会逐渐产生一种轻灵而又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这种锻炼方法能够引人入胜,在练拳过程中会越来越感到趣味无穷。在生理上,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陈鑫的拳论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就是说,练拳时要心静不乱,动作要轻灵细腻。肌肉骨节没有一处不放松的地方。动作轻缓可以逐步体会和纠正全身内外的不放松之处。因此练太极拳是从动作的轻缓中求得内外放松的。太极拳这种放松用意,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好处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可以使精神上放松。缓解紧张情绪对身体的危害。  
  2.可以使腹式呼吸和横膈运动不受牵制,在疗病保健和技击上,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以后,气血周流无滞,气行于骨节隙缝之中,能加强节节贯串的作用。  
  4.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动作上的顺遂和圆活性都能获得高度的发展。  
  5.全身骨节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发展了下肢的支撑力,胸背、肋骨节节松下,外向前合,有助于沉气,稳定重心。  
  6.能够发展力量和速度。因为全身处处放松了力量,才能毫无阻碍地、圆活地加快速度。  
  7.稳定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灵敏和技击运用时的发力。  
  8.放松用意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技术,提高人的情绪,增强人的自信心和力量。  
  全身放松的太极拳练习,由于意识的引导和贯注,动作会逐渐和顺协调,屈伸旋转自如,久而久之,手臂极为绵软而又极为坚硬,全身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这就是积柔成刚。使动作出现似松非松、刚柔相济,也就是肌肉放松和收缩更多交叉进行。太极拳在螺旋式、抽丝式的身手腿旋转运动时,全身各部分肌肉总是交叉着一松一紧的,由于放松的意识在支配着肢体,因此,即使是绞紧的肌肉也不是僵硬的,而是富于弹性与韧性的。由于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在实际运动过程中,放松的时间多于收缩的时间。就是说,每式的运转过程是轻松的,到定式时是沉着的、贯劲的。  
  太极拳的动作始终是螺旋式、抽丝式的内外协调运动,使全身各部位圆活无滞、富于弹性和韧性,所以能随时灵活地集中于某一点,从而能发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论中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力完整一气。  
  许多不真正了解太极拳运动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极拳放松的意义,把太极拳的慢练、举动轻缓误以为是老年人的运动。其实,体育运动中,每一个发力前的动作,都首先是放松。只有先放松,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快速力量。太极拳放松之理不但适用于太极理论,而且适用于一切体育运动之中。在学习太极拳放松用意的理论指导下,可以明白更多运动之理,太极拳放松入静是每一个太极拳练习者的修炼之道,必须认真体悟。  
  练太极拳举动轻缓,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至。开头就用快速的练法,必然使有些动作过程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倒好处。只有慢练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而后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极致,如此反复锻炼才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练有了功夫后,就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所以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  
  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阴阳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灵魂,传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纯以神行,仅看到神的忽隐忽现,刚柔的痕迹看不出来。  
  从太极拳的最高步骤和最高要求看,放松不是太极拳的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刻地理解放松用意的重要性。不懂放松用意就是不懂太极拳,没有充分放松练拳就练不成真正的太极拳。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