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三字经的内容是什么?
太极拳,稳重心;初学步,后学身;先练形,再用心,意气劲,渐追寻。弓坐腿,中规矩;虚实变,贵自然。腹松净,头顶悬,肘节坠,尾椎垂。含勿过[1],莫耸肩;呼吸气,沉丹田。步如猫,形如鹘,上下随,内外合,气应敛,神宜舒。盘架子,功问己,习推手,练双人: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令,气为旗,神主帅,身驱使,身虽动,心犹静,意不断,势相连。其根脚,发于腿,主宰腰,劲顺遂。松非松,柔化功;展未展,却从容。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务知己,养吾气;及知人,引落空,无不及,随屈伸,气未到,意先吞;意气君,骨肉臣。若中庸[2],理为-[3],立平准[4],气势腾[5]。练千遍,义自见,少理论[6],勤实践。研修法,重桩功。三性备[7],涵其中。首健身,略铺陈:正稳舒,圆缓柔,通心脉,畅血流,下肢壮,泵力张;活肺泡,息深长[8],腹内压,摩肝肠,精神爽,容颜养,中气足,代谢强,升免疫,医道彰。任何式,源一宗,若此法,效相同。偏见者,贬新编,古即好,不分辨。今传统,旧创新;世间事,日日新,与时进,理当然。明道理,善继承,去糟粕,取其精,再提高,更昌盛。
注:
[1]含胸自然舒展,不可着意做成寒背。
[2]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不偏不倚,不疾不随”,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等等理念就是中;松静自然,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一切以平常姿态对待就是庸。可见儒家思想才是太极拳运动的哲理基础。
[3]王宗岳《太极拳论》: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4]《太极拳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5]李亦畲《五字诀》:“气势要有腾挪,精神要贵贯注”。
[6]杨家太极拳衣钵传人,杨澄甫的高足董英杰先生曾很
有见地地指出: “工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工夫不专,进境反少矣。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工夫。”
[7]即武术文化的三属性:健身性、实用性和表演性。
[8]息是呼吸,一吸一呼为一息。
我在学与教太极拳过程中,读了一些太极拳理论参考书籍,不少的“论”、 “歌”、 “诀”写得都甚是简练,但文字大多颇让人费解,不少地方要推敲猜度。而且它们所述内容相互间多有雷同,尽管提法不同,实质内容则相同。其中比较重要的大抵只有《十三势行功歌诀》(佚名)、《十三势行功心解》(武禹襄)、《太极拳论》(王宗岳)、《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李亦畲)、《五字诀》等5篇。这些所谓经典理论,其实逻辑性不强,要讲明白的内容完全可以精炼文字,撮要阐述,或更详细地解释清楚的。笔者把一些拳论共通性较
强的内容浓缩成一篇,用三字韵文的三字经形式,把对太极拳锻炼的实质、练法、要领、目的及其发展的认识记录下来,供太极拳爱好者作参考,不致被那些文字眼涩而虚泛的众多拳谱所累。《太极拳运动三字经》原文见刊于2005年二月号《武林》杂志。然而,每句3字,
同样是把需要说的话的内容浓缩,易记,但理解就不一定人人相同。因此,要对其原意作些解释,令读者更明白,对指导锻炼实践起点作用。
以下是《太极拳运动三字经》要说的具体内容:
太极拳运动的核心问题是抓重心,不论单练走架还是双人推手,在锻炼过程中都将稳住重心作为运动的关键。怎样学习太极拳呢?
要循序渐进。首先要从学步型开始,把弓步、丁步、虚步、独立步等步型练好,接着将上步、退步、进步、撤步、出步、收步扣脚、撇脚等步法学好,把尾闾中正、顶头悬的身型学好。这就是说,要在开始时就把你要学的太极拳套路的架子搭好,然后不懈努力坚持锻炼。从用肢体去打拳,学到用心意去打拳,体会意识引导动作的练习方法。由意念产生气势,气势结合着劲力的虚实、开合、吞吐、卷放,这样的锻炼过程非常漫长。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在老师指导下,加上自己不间断的苦练与探索,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去提高。
弓腿、坐腿是走架入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也是推手的基本功。必须一丝不苟、中规中矩地学,当老师的也要中规中矩地教。弓腿(即弓箭步)时人体重心前移,前腿屈如弓形,但膝盖不可超越脚尖;后腿向前自然伸直,膝盖不可下弯如跪;两脚掌抓地,脚掌缘与足跟不可掀起翻离地面。除了吴式太极拳要求足掌平行(图8-3),其他各式的弓步,前后脚掌都成一定的夹角(一般是450~ 600之间),两脚掌中间要有纵向的步幅一般约为30~50厘米,因人的高矮和工夫程度而异)和横向的距离(前后脚掌内缘之间的距离,一般约10~30厘米)(图8-4)。以这2个距离为边线的一个长方形面积就是保证做运动的人重心的支撑面积。没有了这底座面积,动作就不可能稳定。弓腿时上体必须正直,头顶向上,下颌微收,脊椎节节下垂,两胯松开,腰向下塌,躯干基本与地面垂直。坐腿,即重心后移成虚步,重心线落在后脚上,前脚变轻。坐腿时一定要将胯向后缩回,腹部放松,腰往下塌,保持原先弓腿时上体的身型。这一弓一坐,就是下肢动作的一实一虚,构成运动过程,所以非
常重要。太极拳运动时,不论向前或后退,靠的就是弓腿坐腿。这过程中上体的规律是头顶上悬,尾椎下垂。弓腿时会感觉小腹略微充实(气沉丹田),坐腿时腹部一定要放松自然,不可挺腹或收腹。除了下肢的虚实变化,上肢也有虚实的变化。其变化随动作的意念、技法的要求而变。对上肢动作总的要求是松肩坠肘,臂成弧形(但肘弯的形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动作的虚实变化而有曲有伸,就是要懂得随曲就伸),展指舒掌。
含胸拔背和松肩坠肘都是杨氏太极拳身法十要其中的2点。含胸拔背的意思是指运动时要求躯干前后的形态——前是胸(胸骨),后是背(背脊骨)——胸背自然伸直。含是挺的反义词,含胸就是不可挺胸的意思,不是要胸骨往里缩陷。拔是拔长,是压缩的反意。拔背是
背脊骨——上至颈椎,下至尾骶——节节往上竖起,直上下行,与顶头悬相结合,把精神领起,不要寒背而形同萎缩。切不可把含搞成陷,把拔背误解为使背肌、肩胛紧张,做成寒背。前贤就是唯恐练拳的人将躯干练成陷胸寒背,形态萎缩,或胸部僵挺,才提出含胸拔背的中庸之道来的。其实它只是提出要躯干形态自然,精神上领,不可太过。有人提出,为了含胸要将两肩锁关节有意识地向前合。如此一合,必然会有点缩胸寒背了。练拳时肩锁关节
不必向前合拢,也不必向外拉展,能放松不耸就得了。贵在自然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