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杨澄浦注《太极拳论》

杨澄浦注《太极拳论》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20:09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 极 拳 论  

     作者:明末清初山西王宗岳

    注释:杨澄甫

 

 

 

 

 

 

小注:王宗岳,太极拳鼻祖蒋发的老师,是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的传人,在太极拳、刀、枪等方面造诣都很深,曾著有《太极拳论》、《十三势解》《阴符枪谱》等文章,这篇《太极拳论》一直以来是武术界公认的太极拳最经典的理论!

杨澄甫先生是太极拳的缔造者、被世人成为“杨无敌”的杨式太极拳师祖杨露禅的嫡孙,其太极拳功夫在民国时期堪称一流!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抨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过,逾也。不及,未到也。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攻未呈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敝,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比如两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摔开甚难,他交就是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者,拳式也。今同志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渐学懂劲。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有头痛之病。丹田在脐下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此地位。行功如气海发源,环流四肢。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如偏倚,犹磁瓶盛水瓶歪倒,则水流出矣。丹田偏倚,则气不能归聚矣。此说法佛家称“舍利子”,道家称“练丹”,如此练法气壮多男,工夫外有柔软筋骨,内有坚实腹脏,气充足,百病不能侵矣。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隐者,藏也。现者,露也。隐现之法,与人对敌,犹神明难测之妙。如敌来击至我身,我身收束为忽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往回抽时,我随跟进为忽现。敌不知我式高低上下,无法敌当我手。练太极如河中小船,人步临其上,必略偏忽隐,又裹步必随起,忽现,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与云吐露。此理言太极能高低,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重者,不动也。与人对敌,不动可乎?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手脚灵捷,然后可以迎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无可逞;击我右方,我右肩往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

仰为上,俯为下。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人打入地内。班侯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即北方收粮地方)场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先生居处。”答:“吾即杨某也。”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乡人不解其说。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医好,至今腿略颠跛。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练工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知。犹如一鸟毛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即便着落琉璃瓶内,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将蝇虫分磋矣。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昔班侯先生有一轶事,六月行功时,常卧树荫下休息。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随脱流而落地下。自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于脐上,听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飞射瓦屋顶相接。班侯先生之功可为及矣,同志宜为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虽拳类繁多,各门姿式用法不同。总而言之,盖注重手快力大则一也。此种说法,人生就有,非学而得也。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极之理之精微奥妙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