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题: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
上传时间:2007-11-05上传自网页
视频简介: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简介:
系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入室弟子洪均生先生(1907-1996)传承,洪均生先生,晚号八八老人,河南禹县人,从学十五载(1930-1944),朝夕相随,深得真传.后困于家计,寓济南谋生,虽离师而居,然谨记师训,研练拳技精益求精:默识揣摩,每有所得.
1956年春,洪均生先生自济再度赴京,从师进一步探求陈式太极拳技法,蒙师从推手到散手一一指点,反复试验每一招法,精微巧妙,尽得要旨.
洪均生先生常说:“陈式太极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确非虚语.他常与各拳种来济交流访艺者交手验证太极拳技法,体会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之真义.
洪均生先生征得陈发科先生允许,将他所讲解的各种招法融汇于原来所学套路中,期冀为学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法微妙的捷径,从1956年后以此套拳法传于济南弟子、学生.通过实践,效果卓然.是以逐渐扩展到南北各地,日本、美国、东南亚友人亦陆续来学.如“日本太极拳协会”主任指导中野春美女士、副主任高谷宽先生,以及石岛清光、曾我忠弘、森田育利、安东尼、古贺荣子等皆多次登门求学,并回国后广泛传播.日本武林尊称洪均生先生为“太极巨星”,成立了“洪均生太极拳研究会”,专门研究他所传授的拳理拳法.
洪均生先生颖悟过人,博览强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文武兼优,以深渊的学识和武学修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研究陈式太极拳理法.他结合生产劳动习惯动作,就近取譬,使学者易于领悟:又常现身说法,亲于学者试验,使学者如步入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之中,越学越明,越学越深,越学越爱,有欲罢不能之感,确是一位难得的明师.
洪均生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练陈式太极拳理法,又能熟识各家太极拳理论,融会贯通、结合教学实践,验证前人学说,有新的创见和解释,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误识.他继陈鑫先生之后,在阐述陈式太极拳理法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他根据陈鑫先生的缠法理论及实用拳法,结合对立统一法则和力学原理进一步阐发了陈式太极拳理论.
例如,他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陈式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前后移动、摇摆,只能在左右旋转.重心的位移只能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
又如,他首次提出手法上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详细阐明了每一动作公转与自转配合的角度,解决了《陈式太极拳图说》未能阐述的问题.
再如他对双重作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向及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另外,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之分,并主张目视固定目标(对方),纠正了原来练拳时“眼随手运”而不符合实用的眼法.因为眼是传达信号的器官,又是指挥全身运动的“先行者”,所以眼应注视目标所在,而身、步、手随之运动.即变换身步手法的运动时,莫不以眼所视的方向为准.
眼应平视目标,不可偏高或偏低.如须向某方向转身进步,眼光则转向某方:如步法不变,眼应视某势中手的最后一个动作的方向.眼注视的目标为点,点的内外为面,面的界限约150°.拳论说“左顾右盼”,顾的就是点,为实:盼的就是面,为虚.因此在左顾的同时,也有右盼.顾盼不但是为了指挥自己的动作,而且是为了观察对方的动作,以便于随敌动而变化.同时,也应观察到时地形和周围环境的情况.
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为我们后学研究陈式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先生为人坦荡,虚怀若谷.在太极拳理法探讨上主张展开讨论,坚持真理.他所写的文章涉及到有关著作和个人,都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陈式太极拳法以技击性强闻名于世.洪均生先生十分重视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和实用性.特别对陈式太极拳的核心--缠丝劲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并创造性地论述和实践了眼、身、步、手武学理论,以及缠丝劲螺旋运动的公转与自转的运动关系,强调眼身步手方向角度的密切配合,做到了“无过不及”,以此在拳法中更进一步地体现柔化刚发,精拿巧运.如运斤大匠,解牛庖丁:妙造自然,不着痕迹.
洪均生先生秉承师训,拳架在严格遵守陈式太极拳缠法的原则下,以技击实用为本,与众有别,行拳缜密、端严、轻灵、沉着、超逸、含蓄、雍容、隽永、自然,缠绵之处见雄浑大气,可谓无心成化,不着痕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心法耐人寻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