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太极拳不去讲那些门派,因为门派实在太多!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赵堡式、武当山古式,现在还有洪式、乔式、王西安第二代式(王战军老师说的,他的实战能力本人十分佩服)等等,就连太极拳究竟是谁创的还是争论不休,搞不清楚是张三丰、陈王庭、王宗岳、蒋把式还是蒋发,反正现在我们能看得见很多的套路与理论,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其实太极拳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河北永年的杨露禅,中国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敌。这个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那里学来了一套拳法,然后在北京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一生与人交手无数从未失手,所以人称杨无敌。这个是没有什么争论的。也就是说杨式太极晚于陈式太极呢是没有人怀疑的,疑点只在陈长兴的拳是和谁学的,杨露禅在北京比武的时候用的是陈长兴的拳还是自己改良后的拳。不过我不去研究这些问题,因为很多人研究到现在还是争论不休,没搞清楚。
我接着说比较清楚的事情,那就是杨露禅有个孙子叫杨澄甫。杨澄甫曾经在南京国术馆待过,并且传出来一套杨式太极的大架(拳术术语,其实就是套路),一共八十五式。听起来好像很多,其实只有三十八招,有很多重复的动作,翻来覆去地打:)等到后来国家体委推广太极拳,就又出了一个简化二十四式,这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太极拳,还配上了音乐,就跟广播体操似的。这么神圣的东西就是这样成为了中老年(或者是体弱不能做剧烈运动的人,连做广播体操都嫌累的人)专用的健身的东西。本人身高较高(一米八六),每当我说健身的项目只会太极拳的时候,大部分人听到都是摇摇头:“可惜这大个儿了,怎么不打篮球,年纪轻轻的就练太极。”我一般的时候都懒得解释。
下面说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十分简单,杨无敌当年打的可不是一般的人,那可都是武林高手,而且都是他出了名以后还不服的。这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杨澄甫是杨露禅的孙子,肯定是学会了这套拳,不敢说是无敌,功夫铁定是不弱,这在武学界也是公认的事情。民国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得黄金时期,著书立说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在国家危亡的时期,各大武学家都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写了出来,所以可以推断杨式大架的那三十八招是杨澄甫的毕生心血,保留的东西除了打法(每一招的用法)以外应该不多。而简化二十四式除了少了十四招以外,应该说继承了杨式大架的精华。由此可以推断出熟练二十四式的人即使不能成为武林高手,打个街头流氓什么的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应该说是最好的防身术。可是现在练二十四式的人有几成比例的人能做到呢?
问题出在哪了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了好东西传走样了,一群歪嘴和尚念歪了一本好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都在宣扬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使很多习拳者深信不疑。这其实本来是宗师在讲拳理,他讲了很多很多,但是有人偏偏断章取义,拎出了这么几个字,还大肆宣扬,把太极拳搞成了神话。接着就是一群人跟着练,没练明白就出去跟人家打,用柔去克人家的刚,结果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大骂太极拳不能实战,纯属骗人。
那么太极拳怎么才能实战呢?这就要深刻理解“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这几个字了。既然这几个字是我们传统理论的核心内容,那也一定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太极拳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刚柔”这两个字,套用到理论里面去就是刚是阳,柔是阴。阳在阴中求就是刚要在柔中求,也就是说太极拳那缓慢的套路是在练刚猛的力量。用术语来说就是“催僵化柔,育柔成刚”,太极拳是一门极其刚猛爆裂的拳法。试想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练一套太极,能不能打赢一个男青年?没有力量与速度,什么招数都是扯蛋!大家明白了吧,太极拳的套路只是练法,要打人不是那么用地!
那打人是怎么用的呢?接下来我就告诉大家:)其实拳术都是由古时候战场上的拼杀术演变而来的,据说陈式太极拳就与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有很大关系,其中很多招式名称都是一样的。徒手格斗其实与持器械格斗是相通的,而且是在模仿器械。太极拳中的掌法很多,其实掌法就是刀法,掌模仿的就是刀。掌法中大部分都是在劈砍,像电视中的降龙十八掌那样往外推的动作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刀法的劈砍并不是乱劈乱砍,是要劈砍对手的颈部、软肋。拳法在套路中有时候是枪法,用的是戳。戳法也很有讲究,戳的位置是对手的心口与后背;有时候是锤法,用的是砸。砸的是人的头和下阴,而且砸头的时候最好砸侧面,因为头顶不用铁锤或者石锤是砸不坏的。鞭捶(单鞭里面的勾手)其实是鞭法,专门抽人的脑袋。肘法与拳法类似,有时候是枪法,有时候是锤法,打法也类似。
这些招法具体怎么用呢?还是有很多的讲究,绝对不是乱轮一气。诀窍在哪呢?诀窍就在于荆轲刺秦那一招!其实荆轲确实是个高手,只是无奈秦王的武功更高(大家不要不相信,其实历代开国君王都是武林高手,以后我会论证的)。荆轲那一手功夫就是用左手抓住秦王的右手,右手拿着宝刀,扑哧一下就把秦王扎死!但是秦王的功夫太好,这才了断了荆轲。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荆轲刺秦其实是两大高手在比武!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太极拳打法的诀窍。各式太极拳除陈式外,其他各式前面的两招都是懒扎衣、单鞭(杨式是拦雀尾,懒扎衣的别名),而陈式在金刚捣碓之后马上也是懒扎衣、单鞭(六封四闭是后来加的名,忽略),金刚捣碓另有妙用,以后解释。其实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开头也是懒扎衣、单鞭,由此可见懒扎衣、单鞭的重要性。
下面就说说懒扎衣和单鞭,这两招每一招的用法都不小于十种,我只介绍最主要的用法,也是一般的老师不教的方法,其余的方法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搜,多得是。这两招其实是致命的连招,只要对手中招就会失去战斗力。它们的用法是这样的,假设对手一拳打来(左右均可,先以右拳为例)。这时我以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从对手胳膊的内侧拍击(术语叫朋加提手旁)。只要拍中了两只手迅速展开,左手拿住对手的右手,使一个类似拉弓的动作来拉对手,右手用掌猛砍对手的颈部。如果砍中了,对手必受重创,这就是懒扎衣。如果对手用左手来防(在挣不脱的情况下只此一招),我不必理会,右手马上变肘,左手迅速移到对方的脑后,与右肘合击对方的头。这是单鞭的合法,这已经很难防了。接下来就是单鞭的开法,合击之后,两手再次展开,左手还去拿住对手的右手做拉弓的动作,右手用鞭捶,猛烈地抽击对手的脑袋。对手如果出左拳,还是用这一招,只不过变成了拍对手胳膊的外侧,左手拿对手的左手。最好不要反过来使用,用右手拿对方用左手砍,这样的威力会大减。也就是说对手哪只拳打过来,我的套路都是不变的。如果对手用脚来踹我,还用这两招,只不过重心再低一点,用左手抄抱对方的腿,用右手去砍肋而不是颈,然后左手抱对手的腰,右肘与左手合击对手心窝,再展开右手鞭捶砸肋。如果对方用手护肋砍不到,那么只要抄住他的腿把他掀翻就完了。招法实在是太多了,到网上搜一下什么抱腿摔、手别子、脚别子、涮摔啊,都可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武术高手在格斗时很少起腿,就是起也绝不起高腿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功夫看不起跆拳道的原因。中国功夫这么博大精深,都不敢称一个道字,踢几下腿还有小日本的打几下拳就敢叫什么什么道,肤浅啊!我会慢慢告诉大家什么才是“道”。好了,打法就先说这么多,因为继续说下去我的文章就成武学著作了。因为太极拳的打法说多久都说不完,比如撇身捶接背折靠再接青龙出水最主要的用法就是使肘用枪法戳对手的前心,然后上下翻打。上面用锤砸头,下面用锤砸阴。好了,不说了,再说就停不住了。反正是一通百通,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如果有机会我会写一篇专门讲太极拳的文章,到时候再详细的讲。
下面说太极拳的摔法。摔法无非就是把对手摔倒。如果你真是那么想的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摔法也是战场上的搏杀技能,请大家想一下,就算是一个人从两米的高处摔下来,也不见得能摔怎么样,何况很少有人能将一个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人抛到两米以上的高空将人摔下。那为什么非要用摔法呢,打法不是更好?问题马上来了。如何解释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能用我上面说的打法一下就把对手打倒了,还用得着摔法吗?泰森一拳打不倒对手,人家都有得是机会搂抱,何况正常人?有人统计过绝大多数的格斗都以缠抱在一起结束的,所以巴西的特雷西柔术才敢叫嚣自己是最厉害的格斗术,其实这个道理我们早就知道,至少发明太极拳的人肯定是知道的。而且摔倒了还不是目的,一定要补上一拳或者是一脚那才行,这才是战场上的拼杀术。
下面就说说懒扎衣和单鞭,这两招每一招的用法都不小于十种,我只介绍最主要的用法,也是一般的老师不教的方法,其余的方法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搜,多得是。这两招其实是致命的连招,只要对手中招就会失去战斗力。它们的用法是这样的,假设对手一拳打来(左右均可,先以右拳为例)。这时我以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从对手胳膊的内侧拍击(术语叫朋加提手旁)。只要拍中了两只手迅速展开,左手拿住对手的右手,使一个类似拉弓的动作来拉对手,右手用掌猛砍对手的颈部。如果砍中了,对手必受重创,这就是懒扎衣。如果对手用左手来防(在挣不脱的情况下只此一招),我不必理会,右手马上变肘,左手迅速移到对方的脑后,与右肘合击对方的头。这是单鞭的合法,这已经很难防了。接下来就是单鞭的开法,合击之后,两手再次展开,左手还去拿住对手的右手做拉弓的动作,右手用鞭捶,猛烈地抽击对手的脑袋。对手如果出左拳,还是用这一招,只不过变成了拍对手胳膊的外侧,左手拿对手的左手。最好不要反过来使用,用右手拿对方用左手砍,这样的威力会大减。也就是说对手哪只拳打过来,我的套路都是不变的。如果对手用脚来踹我,还用这两招,只不过重心再低一点,用左手抄抱对方的腿,用右手去砍肋而不是颈,然后左手抱对手的腰,右肘与左手合击对手心窝,再展开右手鞭捶砸肋。如果对方用手护肋砍不到,那么只要抄住他的腿把他掀翻就完了。招法实在是太多了,到网上搜一下什么抱腿摔、手别子、脚别子、涮摔啊,都可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武术高手在格斗时很少起腿,就是起也绝不起高腿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功夫看不起跆拳道的原因。中国功夫这么博大精深,都不敢称一个道字,踢几下腿还有小日本的打几下拳就敢叫什么什么道,肤浅啊!我会慢慢告诉大家什么才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