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挺,向下的力量,催动胯部剥向下向前移动,这叫“腰催胯”。因为胯和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说胯而说臀,叫做收臀、敛臀、垂刊臀,但我认为收、敛并不太确切,这容易让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没有向下的力量,这样就起不到胯催膝引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一能催动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动膝,引膝再催动足,这就是“胯催膝,膝催一足”的传动方法。
腰挺,腰部直了,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横沟就没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 是平的,感觉不到臀部突起。挺腰目要贯穿在打拳的全过程,但在发力时,要加大挺腰的力度。这时当你手放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时,你会有命门穴向外突的感觉。当你将两手分别放在其臀部和挨着腰的背部时,你会感到臀部在向下运转,背部则有上拔的动势。
挺腰、含胸拔背、收臀……几项要领是既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像一台机器上的几个啮合严实的齿轮,一动俱动,一停俱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坠胯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提裆”,所以拳谱说“提裆要领收臀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裆部则会自然下坠。下坠则又会影响收臀。收臀、提裆又能促使丹田气沉,发力。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动的,收臀正确了,含胸也就正确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说句土话,叫做“撅屁股必然挺胸”。这几项虽然是互动的齿轮,但“主动轮”是腰,其它为“从动轮”。所以说关键在腰,“腰为纛”,“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
这种方法多在发寸劲时使用,当挨近敌方时,腰一挺,可骤然发出爆发力。这就是“寸劲”。
说内家拳的发劲方法,离不开气。拳谱及前人对气的论述颇多。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劲之气之苗,气者劲之根”等等。
发力时,气的运行路线和劲力的传递路线基本是一致的,气由田发出至“命门穴”,“命门穴”向后一凸,气则由腰部向上下分开。向上,沿督脉上行,经两膊达于大小臂,最后到劳宫穴或指尖。向下,经“尾间”,“会阴”,沿腿到达脚心涌泉,然后从原路返回,与向上气合在一起,同时到达手掌。这一过程在瞬间即可完成。这就是丹田劲力的发放方法。气的运用关键是“有气”,“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身体的姿势密不可分,姿势在气功三要素中叫做调身。如含胸拔背、收臀等。姿势既是得气的方法,也是用气的方法。另一项是放松,用意不用力,在气功叫做“调心”。炼气是内家拳主要得力途径。方法是打拳、站桩,形意、太极、八卦都有桩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另外八卦掌的“转圈”本身就是行步桩功。太极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炼气。拳谱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了得气的方法和气的功用。所以内家拳特别重视“气”,强调“欲求力之足,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之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则如战者之兵马赢弱”。气充时还可以达到“用则有,不用则无”,拈手即来,不用想气怎么用和气的运行路线。
二、虎扑羊式的手足身同进的发力方法
形意拳讲究“起手好似虎扑羊”。看见过“虎扑羊”吗?虎的后腿一蹬,一跃而起,整个身子扑到羊的身上,靠的是整个身子的前拥力量。这种整体的扑劲,形意、八卦、太极都有要求。形意拳叫做“打法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太极也有此说)”。八卦掌的说法是“腿到手! 腰要到,心真神真力又真,欲动j时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太{拳以武派最为明显,要求“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些都是要求击,时手进、足进,身子同时也进,这j是一拥而进的整劲。靠的是后腿f蹬动(消息全凭后腿蹬)。蹬劲i大,整劲越强。不像一般打人,只{手臂的伸缩或身体前倾,这样击,的距离短。据说郭云深练虎扑“一跃三丈”,这是其一。二是在壬进之前,有一个“蓄劲”的过程,Ⅱ做“蓄而后发”,特别是内家拳多三 张“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在“司 化”时,边化边蓄劲,蓄的方法南“束”(缩);神束、形束、丹田束,杰时力就蓄上了。然后一张身去古 敌。形意拳叫做“束身而起,张身葡落,一束身就要起,一张身就要拜(击)”。拳谱云“束展二字一儡亡”。有了这一“束”,再一张身(屈身)力量就大多了。其三,这种方注可以做到边化边进身击打,进身躺过了敌人击打的力点,保护了自己,又能打人。比如敌用右掌击教左脸或用右摆拳击我,一般是先身鬈闪而后再攻,或者是以左臂挑挂,右手同时攻,虽然是边化边打,但对方的攻击力点(手掌或小臂)仍可打在你挑挂的手臂甚至脸或身上。如果我们在化的同时,甚至在敌一出手时我就进身,就躲过了敌的力点,即便被打上,也是大臂,力量就小多了。再如敌用转身鞭腿(摆莲腿)击我时,当其转身起腿时,我却不躲不退,而是手足身同进,这叫“硬打硬进无遮拦”,既躲过了敌击打的力点,又能后发先至,一拥而进,即便不发力,也可将敌扑倒。其四,这种方法速度要快,如果光靠手臂的伸展去击敌,这只是手臂前进的速度。如果手足身同进,就是手臂的伸展速度,加上足和身子前进的速度,两速合一,速度当然要快得多。速度快,力量当然也就大了。拳谱云“未曾动梢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跟半步,效果极佳。还有,腿脚前进时,要进入敌之裆部,这叫“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腿脚一进入对方两腿中间,就如踹了敌营一样,使敌惊慌失措,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当然要注意引进落空后再进,不能硬往敌的“枪口”上撞。当然还得有胆量,敢于近身去打,所谓“打人如亲嘴”,进到贴身亲嘴的距离,效果才佳。我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此种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衬劲——前手打人后手用劲的发力方法
所谓衬劲,就是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和敌人接触,仅作为防守用,作陪衬用之劲。虽然防守有时也和敌人接触,但目的不是击人,而截拦或引化敌力,使敌力落空,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但防守的另一个目的就少为人知,或很少有人实践了,这就是衬劲加大了击人手的力量,虽然和击人力量相反。
(衬劲----矛盾力对称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