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王西安一直坚持在家乡传授拳艺。国内外陈式太极拳爱好者纷至沓来,从其学艺,他因此被誉为陈氏太极的“守门人”“护根者”。
而现在,王西安“四海为家”,到国内外教授太极拳。他晚年最想做的就是到各地免费授拳,利用闲暇著书立说,把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文图/本刊记者 张正良
……无欲无求,淡泊之至,疾雷过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气沉丹田,中正安舒,呼吸绵绵,深入丹田,意行气行,意到气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这是哪门子拳法?”被摔打得鼻青脸肿的“师兄”何天宝气急败坏地问。
“无根无己,万法自然,太极。”张三丰一字一顿。
一
温县太极武术馆后院练功场。
一位老者正在指导一群年轻人训练活步推手,但见他一身素洁,在捉对“厮杀”的弟子中穿行,时不时自己来个单人秀:单手平圆,双手立圆,活步上下步,活步大捋……
老者的动作并不快,往往顺势而为,心到眼到手到,圆融通灵,中无凝滞,恰如行云流水,心想意起,神往形随。
围观者都屏住呼吸,静心观看,电视台的“记录者”常常忘了自己手中的“活儿”:第二天老先生又要西行法国,一去个把月,逮住他很不容易。
武术馆已经有些破旧,老先生王西安的办公室也显得很简陋:除了一排简易的沙发与一个小茶台外,就是几张很普通的椅子,四壁也没有名人字画,用于装点的只有人体经络图与练功照。
坐在我们对面的时候,老先生已经不再是练功场上的王西安了。没有寒暄,不善言辞,眯缝着眼一边听自己的得意门生——王西安太极研究会会长阎素杰道明我们的来意,一边很用心地吸着烟。
“练太极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形带气,以外气引动内气;第二步,主内不主外;第三步,以气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提及太极,王西安很来兴致,眼睛放光,但声音依然不紧不慢,一口标准的温县方言让人听起来很吃力。
见我们连一些基本的太极习语都不知所云,老先生不时亲自“捉刀”,把一些关键术语一笔一画写在我的记录本上,后来干脆自己口述,命一旁的弟子帮我记录。
采访完毕,在与来访者合影时,老先生任由“摆布”。一会儿说在室内,一会儿选在室外,老先生都很配合。一米八的个头,往那儿一站,立身中正,气场就出来了。相机对着他的时候,老先生感觉不对劲,嘴里还含着烟呢,赶紧就近交给我,拍完照接着抽。
中午,王西安被阎会长安排到温县一“地主”家。“人家已经请了很多回了,您再不去不好看,明天又得出国,没有时间了。”老先生“诺诺”而往。
二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王西安接触太极的可能性并不大,更不可能成为名震一时的太极大师。
1944年王西安生于陈家沟,但其祖籍却是荥阳汜水镇许村。当年,其祖父王书乾与父亲王松林靠四处给人打墙为生。后因久在陈家沟干活,落户当地。
与武林中很多门派一样,太极拳历来被陈家沟陈姓人家视为“独家之秘”,不传外姓。史上只有两次例外:一为道光年间,陈氏第14代传人陈长兴为杨露禅诚心所感,收其为徒,太极拳因此在社会上迅速传播,逐渐形成杨、孙、吴、武四大流派;一为道光年间,陈氏第15代传人陈清萍招赘赵堡镇,太极拳遂在陈家沟附近传开。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陈家沟仍然谨守老例。
偏偏王西安打小就痴迷太极拳。村里有一个教练场,一有空闲他就过去溜达,别人不教他,他就自己在一旁比划,回家后先前前后后回味一遍,一边琢磨,一边练习。后来,他一出现在教练场上,正在练拳的人便散场休息,等他走后再练。再后来,人家练功的时候干脆把大门关上。
王西安自小性情倔强,不让学偏学,明着学不成就暗着来。他的小伙伴陈启亮会练拳,他就经常缠着他讨教。
这样一晃六年,直至1958年,陈家沟陈氏太极18世代表人物陈照丕告老还乡。老人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1928年应同仁堂(600085,股吧)东家之邀赴北京教拳,曾应京华武林之约在宣武门立擂,连打17天,与200多人交手,未造败绩。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武协委员,荣膺“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
陈照丕一踏进陈家沟就感觉不对劲:偌大的村子冷冷清清,见不到几个练拳走架的人。老人心急如焚,自己辛苦半生在外弘扬太极,陈氏太极的发源地眼见着断了血脉。
那时候,时兴“有困难找组织”。老人疯了般找村干部,找县体委,并自己出钱在家办起了太极拳培训班。老人规定,无论姓氏,不管男女,只要学,统统教。
这一规定也让王西安这个“体制外”的太极练习者有了接触太极精粹的机会。陈照丕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十分欣赏,遂悉心教授,重点培养。
王西安格外珍惜天上掉下来的这个“馅饼”。因为一直没有得到亲传,王西安的太极推手水平一开始并不高,常常是自己小伙伴的摔打对象。但他不怕输,也不服输,越是推不过谁,就越找谁推,直到把自己身边的推手名家一个个推倒……
好男儿是敢于担当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练太极被说成“四旧”,严令禁止,陈照丕也多次遭受批斗。74岁的老人心灰意冷,加之承受不了游斗的羞辱,选择了投井自杀。因为水浅,老人被救出,但他的左脚被安放在井里用于引水的尖竹筒刺穿,身体异常虚弱。
是王西安安慰了他的心。当别人疏远老人的时候,他照常往老人家跑;在别人提醒他注意阶级界线时,他却反过来开导老人;师父投井被救后,王西安更是心急如焚,四处为之延医抓药,并倾全家之力为他补充营养……
陈照丕康复后,已是大队民兵营长的王西安又请老人出山教拳。“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备战备荒,练拳就是最现实的备战。”王西安一句话就堵住质疑者的嘴。
1972年年底,陈照丕老人去世后,王西安又前往北京请著名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回村教拳。陈照奎是近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陈发科的儿子,是其父穷毕生之力所创太极新架的最佳传承者。陈照奎年年返乡,一住数月,将平生所学,尽付村中子弟。
在两位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文化大革命”期间反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王西安拳艺进步最为神速的十年,王西安抓住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勤学苦练。由于太过投入,曾练得吐血,茶饭不思。练到最后,夜里走路,树叶一响,他一激灵,往树上“啪啪”就是几个肘靠……
1972年9月,王西安在河南省武术表演赛上获得大赛最高奖——优秀表演奖,从此在“武林大会”上一发不可收,除一次是为避让同门师兄,拿到第二名外,其参加的所有省内、全国赛事,都是收金牌于囊中。
武术界曾称誉王西安、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为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而以王西安为首。早些年,王西安一直坚持在家乡传授拳艺。1981年,王西安任河南省武术馆教练兼温县体委教练,后任温县武术馆副馆长兼总教练,国内外陈式太极拳爱好者纷至沓来,从其学艺,他也因此被誉为陈氏太极的“守门人”“护根者”。
王西安的弟子很多,200多个入室弟子个个都是大赛冠军,省级的有,国家级的有,国际冠军也有。早在20多年前,武术界就出现了一个“王西安现象”:在国内外重大太极比赛中,王西安的弟子上来一个是冠军,再上来一个也还是冠军,这一奇迹让武林同道叹为观止。
大儿子王占海、二儿子王占军与得意弟子张保忠并称“太极三杰”,赛场上从未失手;“太行三虎”陈大虎、陈二虎、陈三虎十年不败;“巾帼英雄”阎素杰、陈春爱等也是难逢敌手……王西安的洋弟子很多,也多是其国内或国际上的太极拳大赛冠军。
王西安授课严厉,一丝不苟,学生有些怕他,但课下却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十分关心。王西安待人真诚,与三教九流的人都能玩到一处,街边炸爆米花的、箍铁锅的都是他聊得来的朋友,哪怕是刚认识三天的人招呼他去帮忙,他也会欣然前往,王西安还是最没有“名人范”的,在陈家沟,大人小孩都能支使动他……
三
每年的大部分时间王西安都是“四海为家”,除了国内一些城市,他还经常到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传授太极拳,成立于2004年的王西安太极拳法研究会已经在国内外遍地开花,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也几乎都有研究会的分会。
法国是研究会推广太极拳的一个试点。在法国,学太极拳成为一种时尚,各大城市分会每期培训班都班班爆满,每班限定人数。每一次王西安到法国授拳都会刮起“王西安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任时曾专程去观看王西安的太极表演,并当面提出请求,希望王西安把太极拳传给热衷于她的法国人民。
法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将会被快速复制。未来几年,王西安太极拳法研究会将尝试公司化运作,竭力把世界各地的分会统一起来,打造成一个响当当的世界品牌:统一教学、统一网络、统一营销模式。教拳的只管教拳,策划的只搞策划,宣传的只搞宣传,分会各司其职,责权利明晰。未来,广州的会员出差到北京,可以在北京学,出国也能在当地学,十分方便,就像一个世界性的连锁超市,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就近买到想要的东西。
太极养生是研究会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太极拳本身就养生,但未来研究会要做的是从细处去谈养生,譬如哪些动作适于哪类病人去练,像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等病理不同,治疗的举措就不一样。“太极借鉴中医的东西、易经的东西,还有心理学的东西,完全会在养生这一块大有作为。”中医出身的会长阎素杰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但王西安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去考虑这些事了,他晚年最想做的就是到各地免费授拳,利用闲暇著书立说,把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如今,只有高小文化的老人已经出版了《陈式太极拳老架》《陈式太极拳推手技法》《太极散手》等6部太极拳专著,一部中篇历史小说《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已经完成,洋洋18万字,读来文采飞扬。
再过几个月就是老人的七十大寿了。今年8月15日注定是武林中的一大盛会,届时老先生的弟子们会从海内外云集陈家沟,陈家沟通往温县县城的十多里的道路上将是太极拳各式表演队。王西安老先生端坐大厅,庭院里的主事人不停地传唱着:
“武陟张保忠到!”
“登封冯建军到!”
“江苏李海滨到!”
“日本野口敦子、田中郁子、宫川洋子到!”
“法国大小阿兰、美国金太阳同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