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练习太极拳的反思

练习太极拳的反思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4 01:44 编辑: 网络 查看: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 正文

练习太极拳的反思

来源:陈太平 作者:艳南天 点击: 发布时间:2006-04-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笔者通过多年研习,对太极拳略有浅识,现将恩师所传及自身体悟试述如下。   先从盘架谈起。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老先生日练拳三十遍,武功卓绝,为陈式太极 之楷模。而今天也有日练拳二、三十遍,盘架十余年之久者,却不能与一些市井无赖抗衡 ,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盘架与技击尚有一定距离。盘架是知已功夫,技击是知彼功夫,只有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就盘架而言,前贤们把太极拳一些基本功单列出来,进行针对性训 练,便于初学者短时间内掌握。无论盘架与技击都有一系列配套基本功(辅助练习),随着自身功力层次的增长,基本功的配套训练也相应要求随着提高。也就是说,在基本功的 基础功法训练后要有一定的体认,即能否把基本功综合体现到盘架中去,盘架的好坏关键是其内在的含金量多少。习拳与写字一样,先练笔画,待笔画有一定神韵之后,才能形成 较完美的字体。盘架的实际内容要求很多,以下就此阐述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太极拳越松越好吗? 松与柔完全是两种概念,过分的松实际是懈。如果谁能松到全身一点力都没有的话,那纯属天方夜谭,因为他连最基本的站立都做不成了。武术是实际的东西,不是信笔写来的传奇故事,有质量就要有支撑力。太极拳要求的松,是其原则不是其宗旨,不能混为一谈。前贤早有明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太极拳的刚柔是刚与柔的对立统一。一根面条虽松软但缺少柔韧性,当提起一端时,没多久便会自己断开;一根竹条不如面条松软,但因是有相当的柔韧性,不但不会轻易断开,而且能在一定的压力下,弹开同重或高出自重的物体。太极拳法中的“一身备五弓,发力如放箭”,所说的“弓”是一面张,一面缩,阴阳兼备。若两面都像面条一样的话,这张弓就失去了作用。 二、太极拳的绷劲是一种固定力吗? 笔者认为:堋劲是太极拳八法之首,在太极拳劲法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的劲 力,是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相互融合的。在实际运用中,对方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 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以堋劲应该是全身整体运转的一种劲力 ,周身无处在。就堋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堋住,使对方劲力无法进来 ,何谈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如果堋不住对方,使自己的重心暴露给对方,反受其制, 又如何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堋力?要既能引进落空,而自己的重心又不暴露给对方,靠秘 笈或名家的口传是无法掌握的,只有切实地在老师的喂劲及实践运用当中去体会。因对手 不同,堋劲的点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随势走势,无过不及。你 没吃过梅子,别人如何形容你都无法知道梅子味道到底如何,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知其味。 三、太极拳越慢越好吗? 笔者认为,太极拳的训练,慢只是其训练的一个过程,但在高水平的实际运用当中,没有经过快的训练,在技击中就很难发挥自己所学。小孩不练走,如何能去跑。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前贤们早有明示:先慢后快,而后才能快慢相间,所以习太极拳 不应始终停留在慢的阶段。目前,留传的陈式、杨式、吴式都有快拳。笔者认为,快拳不是单一的动作或肢体速度的快,而是要注重它的意识训练及拳法的运行路线(在同等速度,运行路线越短,击中对方越快,同时,结合点的阴阳转换来提高其速度。太极拳如果 不经快的训练,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 四、太极拳谱及拳法越老越好吗? 笔者认为,衡量一个拳法不是停留在原传与创新,而应注重于拳法的实用性、养生的 效果及是否能融于自然。至于拳谱应主要去看创始人及主要传人的经验、理论。前人的层 次也有高低之分,其理论也并非完全都是对的。 笔者多年来收集了一部分拳法、拳谱及一些手抄本。就多年体会而言,它只能作为前 人的经验、理论方面的指导。前人的理论无法替代自身的实际状况,因为太极拳的内在变 化根本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清楚。如习练一门完整的拳法,理论与实际必须是相互配套的 。就笔者所掌握的及公开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其理论只适合于初学者,根本谈不上什么 上乘修炼,因此习者必须要有明师的正确指导,因人而易,因材施教,既不能用初级理论 来指导高级层次的拳(正如不能用造自行车的标准来指导飞机的生产,同样也不能用高层次理论来指导初学者。传统太极拳是一步一个验证,如果本末倒置,只会对太极拳上 乘修炼有弊无益。传统太极拳是前人们多年来总结的理论和经验,只有在继承传统拳法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才会有利于拳法的发扬光大,如果忽略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而只注重 创新,只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还会误导后人。至于对拳谱的研究,首先应在自身有一定体认,即对其记载的拳法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对其再进行深一步研究,因为 汉文字甚是复杂,没有经过自身体认就咬文嚼字的研究,很易走入歧途。 摘自《武魂>

↑上一篇:如何训练太极推手   下一篇:宁陵县白蜡条(杆)深加工见成效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