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太极推手,切不可执着于胜负的观念,因一求胜败,必先从蛮力上比试高下。若初学者只是想用大的力量去求胜的话,则往往是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僵劲。遇到比自己要弱的人,固然可以逞一时之威,但遇上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两人之间免不了一番顶牛较劲,这就与太极推手避实就虚的趣味相去甚远了。另一方面,即使你能将对手顶出去,让他后退了几步,也很难使别人感到心悦诚服——因为对方会认为只是自己的力量大小不如你,无非是大力胜过了小力而已,心中是万万不会服气的。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想首先要明白“损”的功夫。学习新的理念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舍弃旧的想法,练习太极的劲力就很讲究“旧力不退,新力不生”的道理。初学太极推手就要甘心损去自己的旧力,甚至是矫枉过正,完全的不用力,一味地退让,也比一上来就气势汹汹,急于求胜要来得好。太极拳是道家的心性和功夫,道家是最讲求养光韬晦的,最善于向“水”学习——学习水的屈就下位,不争于世,澄污纳垢,无所不容。初学太极推手之时,就是要让别人想方设法来推动自己,我则不能还手,唯以柔化应对。久而久之,慢慢就会有了尺寸分毫之感,人进我一寸,我亦退彼一寸,步步合拍,用功愈久,愈能让对手有莫名其妙的感觉,此时则近太极推手之道矣。这里所讲的“退让”,初时去做往往容易被人察觉,为人所乘,反而会经常的失利,被人一推就倒退,无法抵抗。这时就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如何稳住自己的重心,又能控制对方的重心。要能明白“退让”实际上是一种转动,而且是有轴心的转动。对方推住我手臂,我手臂即不动,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肩井一定要松开,则人推我手臂,丝毫不影响我身体主干的中正);推住我胸肋,我之胸肋即不动,亦是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可用双手敷盖对方,使之不得逞力)。只要我能站住中定,轴心不失,则无可无不可也。
这里要讲一下怎样才算站住中定。不少学习太极推手的同道以为两腿死死撑住即是站定——别人推我,我以两手向外撑住,不让人进;以两脚撑住,人亦一时无法进——实不知如此操作,已全是与人顶抗,即使能抗住对手,却少有变招,背道已远矣。前面我们讲过,太极推手是随机而动的,拳经上教人要“舍己从人”,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要周身处处整合,一应俱应,这样才能受得住对方的劲力,运转自如。好比一扇门户,将两边封死,或可堵住猛力的冲撞,但容易受到损伤,且当冲撞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被封死的门还是会被撞开。若在门的一边安置门轴,人冲撞之时自然打开,即使所用之力极大亦不过是转变其用力的方向而已。事实上,当别人推我之时,我就是要始终处在一种“开门”的状态中。需气势开张,中轴敛住,挨在何处,何处便不可有着力点。 起初时要做到一条腿变转虚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平时早已习惯了用两条腿来固定自己,这种固定是定式的稳定,而太极推手时则要求空掉一条腿,两条腿可以随意变换稳固重心,这才是一种随机的平衡。要做到有感即应的“开门”状态是很困难的,因为作为一个有思虑的人要做到不思不虑,抛开自己固有的成见,完全地以静待动,随人而动,不经长期的“喂劲”训练,形成直觉的反应,是极难做到这一点的。另外,我们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虚腿在推手发放时的应用。用虚腿踏入对方中门,最不易被人察觉,而此时的“虚”不是全然无力,瞬时可以踏实。当虚腿变为实腿的一刹那,手脚齐到,间不容发,势态逼人,则对手如草芥般飞出矣。
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太极推手时“中轴”的重要性。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提顶、裹裆、涵胸、拔背、尾闾正中,无一不是要我们找到身上这根虚拟的“中轴线”。只有体认自我的“中轴”,左旋右拧方能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人推我时,我处处有一轴心滚动,上下内外又能浑然一体,对方才会有如踩踏落空之妙。太极推手技能高明者并非相较一拳一脚的肌肉蛮劲,而是着眼于控制对方的中轴线,拿住对方的重心,这样才能随手奏效。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