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李经梧传奇与国标太极拳练习精要》【摘要 书评 试读】

《李经梧传奇与国标太极拳练习精要》【摘要 书评 试读】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7 05:09 编辑: 网络 查看:

内容简介

  太极拳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瓜熟蒂落”式的水到渠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环境中催生,在天地四时的造化中蔓延,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最大程度地融合、吸收了生命衍运的精华,合乎法,臻于道。
  太极拳的生命力在于传统。传统是时间和精华的积累和积淀,背离了传统就丢掉了太极拳的特点,偏离了发展的轨道,传统是根,根深才能叶茂。
  太极拳的活力在于创新。不创新就意味着抱残守旧,可能精,但不可能广;可能深,但不可能活。创新是对传统注入新的精气神,创新是进步的动力火车。
  太极拳的执行力在于规范。规范是推广的前提,千姿百态只是个体的繁华景象,要实现东风满眼绿的勃勃生机,规范则是种子。只有规范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太极拳的凝聚力在于科学。科学表现在太极拳理的科学,不仅要符合古代科学,还要符合现代科学;也包括太极拳式子的科学,一举一动,无不以科学为准绳;还包括套路编排的科学,前后左右,循环往复,呼应、均衡,承接、全面,一个套路就是一条科学公式。

作者简介

  冯益建,北戴河人,1955年10月出生。现任国家医学气功北戴河教育基地主任,北戴河太极拳协会会长,秦皇岛太极拳研究会研究员,中医按摩师。被《中国太极拳大百科》和《中国当代传统武术名人名家辞典》收录。2011年秦皇岛电视台拍摄《太极拳在北戴河生根》对冯益建进行报道。
  1972年拜在李经梧先生门下,系统学习掌握传统陈式、吴式、杨式、孙式太极拳、械、推手和太极内功,以及国家规定太极拳套路;同时跟李经梧先生学习了针灸和中医按摩等。1978年由李经梧亲自安排,将冯益建从山海关桥梁厂调入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继承李经梧先生衣钵专职从事太极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冯益建不负老师的重托,在继承其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太极拳传播工作,多次到美国、法国、德国、瑞典、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进行太极拳的传播活动,为太极拳的国际普及和在国际上宣传秦皇岛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式收徒15人,再传弟子60多人,培养国内外学生15000多人。曾协助李经梧先生拍摄《陈式太极拳》录像教学片(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并参加《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一书的编写工作。

目录

第一部分 经梧百年  李经梧传奇
第一章 从小立志 成就大事
第二章 习武治病 初露锋芒
第三章 结识太极 实现夙愿
第四章 内外兼修 德艺双馨
第五章 再拜两师 深研拳技
第六章 融会贯通 臻于化境
第七章 力排纷扰 勇担重担
第八章 胸怀宽广 献宝国家
第九章 重溯太极 平息争论
第十章 应物自然 阶及神明
第十一章 淡泊名利 诲人不倦

第二部分 国标太极拳练习精要
第十二章 太极拳练习基本要求
第十三章 太极拳基本动作
第十四章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练习精要
第十五章 三十二式太极剑练习精要
第十六章 经典太极拳论

附录一:李经梧太极门规
附录二:李经梧大事记
附录三:李经梧太极门传承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太极拳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瓜熟蒂落”式的水到渠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环境中催生,在天地四时的造化中蔓延,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最大程度地融合、吸收了生命衍运的精华,合乎法,臻于道。
  太极拳产生之后就是在不断发展的,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动态革新史。它的功用在随时代不断变化,从防身、御敌,到健身、养性,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也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太极拳家。在20世纪之前,太极拳的流传是局部的,它所服务的是小众;20世纪,太极拳开始走向社会,走向全面,这里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打破种种藩篱、突破障碍的武术家,他们是最早拂去掩盖在璀璨明珠上尘土的先行者。
  太极拳最大的社会价值是给人带来了快乐。实现了这一层次的功用,太极拳才真正实现了“为民所用”。
  20世纪太极拳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就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编创,这是一次充满智慧和勇毅的太极拳社会实践活动,它极大地拉近了传统和现代的距离,完成了一次优美的弧形大跨越。这就好像音乐艺术中的五线谱和简谱一样,没有简谱,音乐很难普及推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编创以及其后60多年的成功推广,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经典普及范例。
  ……

精彩书摘

  1.经梧出世
  李经梧1912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一个名叫过西村的小山村里。
  山东掖县现名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西与北濒临莱州湾,东与东南和招远市、莱西市接壤,南依大泽山与平度市为邻,西南隔胶莱河与昌邑县相望。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掖县。在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这里以其发达的经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始终是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过西村是掖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庄不大不小。上百户人家。一条名叫王河的河流环村而过,1912年的胶东地区很不平静,先是革命党攻占了烟台等大小城镇,到处割人们的辫子,后来官府又杀了回来。逮住革命党就砍脑袋。但过西村似乎并没有受影响。这里的人们还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过着安稳、简单的日子。
  过西村有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姓李,大家都管他叫李木匠。最近李木匠做活时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哼几句小曲,一起干活儿的工匠很吃惊,李木匠一向都不善言辞,更不会喜形于色,于是大家纷纷拿他打趣寻问。这才知道李木匠的妻子又怀孕了,这让他感到很高兴。他一直都盼着能有个儿子。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愿望。
  李木匠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两个乖巧的女儿,他的手艺精湛,为人老实厚到,周围村子的村民谁家里有了木工活儿都愿意找他去做,尤其是家里有了娶亲嫁女的喜事。那就更得有李木匠亲自制作出的桌椅板凳、立柜板柜,这样这家人在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面前才有面子。李木匠家的小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唯一的遗憾就是少个儿子。
  ……

内页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