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转载]名家]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

[转载]名家]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17 21:25 编辑: 网络 查看:

[转载]名家] 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 (2012-08-02 09:39:50)

标签: 转载 分类: 拳友交流

原文地址:名家] 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作者:太极中定

前清丁未年间,我在日本,会见一位直隶朋友,就听他说起北方练拳术的人,有几个大派别。一派是练八卦拳的,一派是练形意拳的,一派是练太极拳的,还有一派练岳氏散手拳的,后来由岳氏散手又产生一派,谓岳氏连拳。此外,虽尚有不少的家数,然练习的人比较少,不能自成一派。我当时听了这些话,不过知道有这些名目罢了。究竟各派是些什么手法,彼此分别之点,在什么地方,因那位直隶朋友不能一一演给我看,无从知道。

直到民国癸卯年,遇见李存义的弟子叶云表、郝海鹏,才见着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极拳仍是不曾见着。不过曾听得叶、郝二人说起太极拳意义,使我增添了许多向往之心罢了。

经过了若干年。只是没有机会遇着太极拳练得好的朋友。不但无从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达不到这个目的。

到乙丑年五月,幸有一位陈微明先生,从北京来到上海,以所从杨家学得的太极拳,设一个致柔拳社,专教人练习。我得这个机会,才从事研究了几个月。不料正在研练的时候。二十年前教我练拳的王志群先生也到了上海。我这时与王先生已有好几年不曾见面了。一向只听得王先生在北京专心研究太极拳,因为原来根柢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于是又从王先生研究。

论王先生所练的太极拳,与陈先生所练的,本属一家。陈先生的师承是杨澄甫,王先生的师承是吴鉴泉。两人都是杨露禅的再传弟子,当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两人所传授的拳式,各自不同。

我当时很是疑惑,不敢随便判断谁对谁不对。我既以研究拳术为目的,自不能存党同伐异的心,何况同是太极拳术、又是同出一家呢?只以研究便利的关系,因王先生住在我家,便专从王先生研究。也时常与陈先生推手。奈不久离了上海回湖南,在湖南找不着练太极拳的人,没有人和我推手,只好独自练习。

戊辰七月,我跟着湖南的军队到了北京。此时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迁都南京的关系,北京市面渐就萧条。影响所及,连几个练太极拳有名的人物,如杨澄甫、吴鉴泉等,都跟着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会见的几个,虽也是北方有相当声望的人,如许禹生、刘思绶之类,对于太极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练架式,类似吴鉴泉传授者为最多。我于是又从许刘两人研究了些日子。

许君以吴杨等专练太极拳之人皆已南去,他办了一个体育学校,找不着教太极拳的好手,就托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子聘了一位姓陈名绩甫的来。相传杨露禅当日,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太极,他的师傅叫陈长兴。从陈长兴到现在,代有传人。此刻陈家沟子的人,少有不练拳的,练的都是太极,没有第二种拳在那地方流行。
体育学校请来那位姓陈的,年龄不过四十岁,是从小专练太极拳,不曾练过旁的拳。到北平后,除在体育学校担任教授而外,还有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

我听得这么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见一见。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还和他谈论了好一会。

不会他倒也罢了,会过之后,使我更加了疑惑起来。因为他这地道的太极拳,不仅和吴鉴泉传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杨澄甫所传授的比较,也全不是那门一回事,连拳谱上的名目,也不一样。

吴杨两家所传的姿势,虽有分别,但是起手都是一揽雀尾为名称。就是孙禄堂从郝维真所学的,起手名懒札衣,也与揽雀尾的音相似。不管是谁的音转变了,总还是这个音调差不多的名称。至于陈绩甫练拳起手叫做金刚捣碓。虽也有懒札衣的名目,唯手法身法与吴杨两家的揽雀尾、孙禄堂的懒札衣,都无相似之处,且全式名称不同之点甚多。如青龙出水、双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后招、铁叉、切地龙、当地炮等名称,皆吴杨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闭称六射四闭、单鞭称丹变、倒撵猴称倒捻肱、肩通臂称闪通背、右起脚称右插、左起脚称左插、转身蹬脚称蹬一根子、抱虎归山称抱头推山、云手称运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动作方法亦多不类。

再看他推手只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前。掤挤进一步,捋按退一步。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推法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没有四隅进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吗?他也说没有。

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们远?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比较的完备。

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最初彼此都用单手搭挽,使站走灵活。次则按掤挤捋按,四手彼此都用双手,两脚站立不动,仅以身手进退。又次则活步进退。再次则向四隅进退,名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渐次繁难,务使练习的人,能进退随意,缓急皆由自主,不受制于人。

若仅一同边活步之方式,初学者不易粘走;而练有相当程度的,觉得其活步容易讨巧,腰腿难得有真功夫;至于欲求深造的,则又嫌其太简单。

太极拳的原理,和其它之拳术不同。太极注重粘走,所谓于不丢不顶中讨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丢,走即是不顶。此理说的容易,做到实难。一部份之粘走尚易,全体之粘走尚难。欲全体粘走如意,则非有大捋不为功。按:大捋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

以我个人近年研究太极拳之结果,深信拳理之精细、拳法之周密、及练习之有益无损,此非他种拳术所能及。
近年来政府提倡武术,设国术馆于首都,各省也遍设分馆。首都国术馆中,分武当、少林两门。武当门即以太极拳为主体,因此太极拳的势力渐渐侵到了南京,练习的人日渐增多。然首都经过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得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习太极,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国术馆考试武术时,报名者须声明曾练何种武术,以何种为专长)。因之一般人对太极拳怀疑者极多。原来反对太极拳的人,不待说,益发振振有词。即平日也曾练习太极、对太极有相当认识的,也怀疑太极不能致用。

我是最相信太极的人,在这时不得不将我个人对于太极拳的经验及心得说出来,或者可以解释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并可以供同好的参证。篇中时有文言口语杂操之处,随手写来,但求达意,不及修改,阅者谅之。
我觉得太极拳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什么原故呢?

练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深,只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唯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得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远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

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

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的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只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连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拳等手用法似已显明,然练习时不是断劲,用时自难得力。

人类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卫及抓攫人的知能。即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劈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自卫抓攫的知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小说中常有只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工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

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凭人打吗?要解释这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唯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联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就违背了太极的原理。再精细一点说,不但举手投足不能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一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工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见其转动,已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工夫。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乃是用皮肤去听。质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能听得敌劲之来路方面,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

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便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练他种拳术的人,虽也有免不了这种毛病的,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们普遍。即如杨澄甫受祖传的太极,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论他的本领,北平武术界的人谁也不敢批评他一个坏字。杨家的太极拳架式,比较吴鉴泉所传的开展,步马也宽大。练习起来,容易增长内劲。杨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气力也自不小,应该能藉这个祖传的拳术,称雄一时。然我到北平后,调查的结果,杨澄甫的声名在北平的武术界中知道的确是不少。只是本领到如何程度,却少人知道,因为缺乏临阵的经验。

本来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太极拳更是需要极多之临阵经验,不然总难有把握。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

拳术从事比试,谁也知道少不了一个快字。何以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却是越慢越好呢?

这道理在练他种拳术的人,固多不免怀疑,就是练太极拳的人们,也是不明了的。须知太极拳的架式,全是练体,是做拳术的根本工夫。

如何谓之根本工夫呢。

第一是虚实得分别清楚。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偏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已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便是虚实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练太极拳的人,解释双重的道理,多以为两脚同时着地即谓之双重,一脚虚、一脚实,便不是双重。两手同时打出为双重,一手虚一手实即非双重。若只如此,则双重之病,有何难悟?岂有数载纯功,尚不能领会这一点儿道理?

以我经验所得,岂仅两手两足有双重,即一指之微,尚应将虚实分别清楚。如以一指着人,不会分别虚实,即犯双重之病。练架式的时候,四肢百骸从顶至踵,循环虚实。一手之中,其虚实之互为变换,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处处随虚随实。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双重之病。是这般练习,如何能快?是这般练一趟,比随便练十趟二十趟有进步。

第二是增长内劲。太极拳既不像他种拳术用力,难道与人比试起来,真个一点儿力不要,能将一个百多斤重并有武力的人打倒吗?

经中有四两拨千斤之语,不过形容少力胜多力的话,然也得四两之力,不能说毫不要力。练太极拳时,是绝不用力。若动作太快,随随便便,和他种拳一样,不过几十秒钟便完了,如何能增长内劲?因其动作很慢,又一气到底,中间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钟以上的时间。四肢百骸不住的运动,自然能将气力增长起来。似这般增长气力,与练他种拳术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长的气力,完全不同。这种气力,行家称为内劲,是全身活动的,要在全身什么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于这一个地方,不一定限于肩背手足。这种内劲着在敌人身上,也与寻常的气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触电。
还有一层必须缓慢的道理,也是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并将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极拳经所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道理。他种拳术虽也有气沉丹田说法,只是练习的时候,斩眉努目,百脉偾张,将全部的气提上唯恐不及,何尝能整个气沉丹田?即有之,亦不过将气闷住,或用意下沉而已。

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于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按:张通字均实,元季儒者,工诗词,善书画,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为人,绝意仕进,修道于宝鸡山中。山有三峰,因自号三峰子。

中国道家吐纳导引之术,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处。一居头顶,道家认为藏神之地。故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即以喻头顶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认为蓄炁之地。三居脐下,道家认为藏精之地。

虚灵顶劲者,乃顶欲虚灵。所谓存神上丹田,屏寂思虑。气沉丹田者,乃沉气脐下,欲其充实。黄庭经云:呼吸庐外入丹田,审能行之可常存。盖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达脐下,故肺量窄狭,排泄力因之薄弱,影响寿命极大。
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

道家吐纳之术,多为坐功,导引则为行功。不论坐功行功,其要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纳气下丹田。则一。
老子为我国道家之祖,尝曰:虚其心,实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虚,下丹田欲其实之意。如练习架式时,动作过快,心思必散乱,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

我们须知道,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故经文中又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练习的人。若不知在这上面用工夫。专注意于身法步法之运用。则与外家拳有何区别。

以我个人练习的经验,最好于练习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钟练习静坐。此种静坐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窍。只要屏寂思虑,务使万缘都净,做腹部呼吸,气纳下丹田。静坐后,再从容练习。

在练习的时候,最要注意的是满身松散,不可有一寸许着力之处。其转动屈伸仰俯周旋之态,一如落云行太空,毫无阻隔、毫无停滞。从起手以至结尾,不得有停顿处、有棱角处,也不得忽急忽缓,更不得和练外家拳一样,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人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象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唯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若存此类想象,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进步,其结果必至所想象的完全错误。就想得一部份效力,如练他种拳术的人之或专善用肘,或专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的人,欲从一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是不啻自己将攻击招架方法的范围缩小。

我尝见有以太极拳教授徒众为业的,因徒弟询问架式中手法用处,他勉强解说,谓扇通背是用手招架敌人的手,左手向敌人胸膛打去;海底针是以右手食指戳敌人肛门,肛门又称海底,所以谓之海底针。呜呼!如此解释太极拳用法,则太极拳的用法,岂不是极笨极无理吗?此种人可说是根本不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或有问曰,诚如尔所说,太极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练习时又不能想象如何攻击招架,却用什么去和人比试?

我说,我们练习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拳,或其它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迈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

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只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了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

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

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么?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有效。

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审其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向何方冲击,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审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转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只苦于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方向进攻。

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如何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

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只算是蛮打蛮揪。在练他种拳术的,每有自恃气力刚强,练就二三手惯用手法,不顾人情如何,动手就一味横冲直击,屡能制胜,因而成名的。练太极拳的,却根本上不能产出这种人材。

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于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学外家拳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

或问练太极拳时候,若以余力兼练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应该只有利益,没有妨碍。

我说如何没有妨碍?并且有绝大妨碍。因为太极拳以圆活为体,所以在练习架式的时候,务使全身松散,久久自能圆活无碍。有一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何况打桩板推砂包专用蛮力呢?练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打桩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有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岂可以练太极的时候,兼练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问练太极拳的素来不注意桩步,练习架式时,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缓,和人比试起来,每苦下部不稳,容易受敌人牵动。打桩板推砂包的结果不能增长直力,诚有妨碍于太极圆活之体。若只兼习站桩步,使下部增加稳实的程度,应该是有益无损。

究竟如何呢?我说万不可有此画蛇添足的举动。须知下部稳实与否,全系于练习架式时,是否能实在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于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

还有一层道理,应当明了。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人牵动,或被冲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脚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敌人相顶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

外家拳每有用刚劲冲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之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工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度,即钉两木桩于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

尝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悬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完全由于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

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激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

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柔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如练习站桩,以敌人推挽不动为目的,岂不是与不丢不顶的原则相反吗?若练太极拳有站桩之必要,则古人必早于推手方法之外,传有站桩方法。

常见有练太极拳之人,于推手的时候,在掤捋挤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碍,使不得按规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滞不知应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碍之动作,术语谓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类推法,不能没有,然仅可为练习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为基本练习。好处在使练习的人容易明白粘走变化的方法,又能使触觉增加灵敏。无论何种技艺,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练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练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

然则何以仅一部份工作、不能作基本练习呢?因为能粘与不能粘、能走与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浅。若没有相当的工夫,尽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是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练习,还是按着规矩推揉掤捋挤按四手,并得认真分析,不可茍且马虎放过。

推手也是一个太极的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掤捋挤按四手。掤挤为半圆,捋按为半圆。本系联贯而成,故一手忽略,则全圆因之破坏。

在这四手联贯成一大圆圈之中,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于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双重。两手虚实分清后,便得注意到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相等。

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及脊梁。所有动作胥发须于此。

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足以身体运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

在练太极拳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时。倘教授之人,不令学者于此等处注意,在天资聪颖、又能下苦工夫的,或者有自行领悟之一日,否则将终身不知其所以然。

故从来练习武术之人,贵能得名师。每有终年游历,意在求师访友,即为此等处非经指点不可也。

原来练外家拳的人,半途练太极拳,尽管在练太极拳的期间中,绝对不再练外家拳,而外家拳进步,比未练太极拳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来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作用了。原来苦于力陷肩背、不能变化成劲、条达于四肢的,也渐次变化、能条达了。练过若干日太极拳的人,改练外家拳,则深觉其动作之容易。因太极拳的动作,是全部的,非一部份的。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外家拳虽不一定限于部分之动作,然其动作皆有一定之目标,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臂、膝,形式显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简单,练习时可以想象其如何致用,使练者容易发生兴味,并容易觉得有显著之进步。

太极拳一趟架式,始终一百余手。其如何致用,有迹象可寻的甚少。纵可勉强附会,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气连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寻求。唯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圆活之效。

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第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亦无不可。故练外家拳的改练太极拳,因陡增其圆活之程度,乃自觉其进步之倍速也。

外家拳每有两手同时打出,或出手同时踢足者。此与劲路集中之原理相背。太极拳之架式,表面此类手法极多,实际先后主随,有条不紊。不过练习的人应该特别注意,教授的尤应在此等之处,详加解释。某式两手之中,以何手为主,以何手为随。而一手之中,应何部份先虚,何部份后实。如何方能使劲路循环,成一完全无缺之圆。此等处略有疏忽,即犯双重之病于不自觉。

拳术何以忌双重,其原因就是妨碍劲路集中。人不患无劲,只患全身所有之劲,不能任意使之集中于某一点。费无数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岂可忽于双重之病,自于劲路上加一层阻碍?

外家拳于练习及使用时,多有似侧身减少敌方攻击目标,而增加其出手之长度者。本为极合于拳理,及力学之动作。唯太极拳不然。因其两手成圆,互相救应,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经中所谓尾闾中正者是也。
或谓以胸当敌,岂不与敌以便利攻击之机会?

我说人之一身,从顶至踵,何处非受人攻击之地?只看人之艺术如何。

其所以练太极拳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敌人攻击胸部的一种姿势。练太极拳全部的方法,只唯恐敌人不肯攻入其胸部。敌手一入胸部,则随时随地,皆为练太极的进攻之机会。

近有人为迎合浅见者的心理,任意将太极拳的架式,改为侧身宽步,与外家拳同其姿势。有时轩眉努目,几乎握拳透爪,方自以为极兔起鹘落之致。殊不知于太极拳原理相去益远,将来谬种流传,必使太极拳尽失中正安舒之义,及内家温和意味。

近人皆谓太极十三式为掤、挤、捋、按、采、挒、肘、靠八法,并左、右、前、后、中定五者。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

掤、挤、按等不过八种手法,任谁专练太极拳的人,亦不能将此八种手法,一手一手的演出整个姿势来给人看,仅能按着推手的姿势略为分析。

认真说起来,只能有这八个名称,乃略得其意的用法。至于要提出这八个式来教授徒弟,供人练习,以我所认识的太极拳名家,都没有这套本钱。

仅可称为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因为并无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当各有其妙法。
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
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传,或其名更变。要非现在所流行之太极架式,可以名为十三式也。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镖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一日携镖投宿于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须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于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于鼻也,怒将何为?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意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干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掊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欲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渖。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汝当弃所业随我经商。孟亟思得其传,竟弃镖业,从叟往来贩运于山陕之间。才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尽其传。据孟在沪语人,其师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历二年半,仅得其八,余五路失传。

闻太极旧称绵拳,孟所习者亦称绵拳,复恰为十三路,我疑其即为太极十三式。

又江西于今盛行之字门拳,身手步法酷类太极拳,架式亦为八路。又有所谓鱼门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与太极尤相类,亦有两人推手之法。

江西熊斗枢曾练鱼门十余年。前年与我相遇于汉臬,为言鱼门拳以手手不离逼吸为原则,练时亦贵慢贵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说出鱼门拳来历。

我国术派别繁多,无论全国,即一省之中,每有数十种架式。甚至一县之内,亦有数十种。拳术界的现象如此,应该能人甚多,始有此创造能力。

我经仔细研究结果,知道此种种类拳式之流传,并不一定传自有创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个负盛名的教师,在二三十年之中,传出数十种拳式。虽皆托名传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飞,或言达摩,且有托之孙悟空、弥勒菩萨者,其实手法皆大同小异。一趟拳架之中,合于拳理及实用者,不过三五手。此教师者,何以如此其不惮烦,编造此种种类类之架式?无非为广招徕计耳。

北方学拳拜师无一定肄业时期,有力者延师至家,或寄居其师家中,三年五年继续练习之事,甚属平常。

南方则多有限制,或延师来家,或由师自行设厂授徒。率以三四十日为一厂,至多亦不过五十日,期满则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继续练习,即增设一厂。徒弟进厂之日起,至散厂之日止,其间必昼夜苦练,以求出厂后能致用。若徒弟学过二三厂武艺之后,尚不胜未经练过之蛮汉,则其师为不名誉之甚。

如太极拳者,因不能计日有效,即其它理甚精审法甚缜密之各种拳术,亦决难于百日之间,体用俱备。从来练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练二三厂后,尚不能克敌制胜者,不怪其师艺不高,即疑其吝不传授。

为教师者,欲其徒计日收效,唯有将原有之拳术搁置,择三五便于应用之手法,加以转折,及江湖卖艺之门面之动作,编造成一趟架式,而托之于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传。其式单简易练,天资略高之人,十余日即会,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厂后居然能战胜蛮汉。师之声誉因之雀起,从习者日多。但人情厌故喜新,一年半载后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

平江有名拳师潘厚懿,三十岁时即以教拳为业,寿至八十方死。前后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传架式之不同何止数十种,得其真传者不过十人。并非彼秘不教人,学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现在潘之徒弟在各处当教师者,亦有数十人,辗转流传,四百年之久,名称已屡变。又焉知孟某之绵拳、熊某之鱼门拳,不与太极一脉相传乎?

杨露禅至今不过百年,其所传与陈绩甫已相去甚远。吴鉴泉得自杨家者,亦与杨澄甫有别。更奇者,杨澄甫之兄杨梦祥同受家传,而梦祥之太极独练断劲,一手一手使劲,放出咚咚有声,与外家拳无别。北平除杨梦祥一人而外,无第二人以断劲练太极拳者。我曾问陈绩甫,陈家沟练太极拳之人,是否有练断劲一派,陈言无有。我谓如此尚好,太极一练断劲,便失却太极的原理,将无穷的用法变为有限的着数,于太极拳前途有害无利。

我国人习性,多喜崇拜古人,鄙薄今人。因之对于武艺虽富有创造能力之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亦不敢自承,皆托之古人秘传,或梦中所传授。此类事实之见于册籍者,不一而足。张三丰所传拳法,安知非其本人所创造?恐不足见重于时,而托之玄武大帝梦中所授。今人练习武艺,朝夕从事,数年或数十年尚难致用如所期愿,张三丰夜梦神授,且即以之破贼,古今人智慧能力之相去竟至此哉?

张三丰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并无传详记其手法。黄百家之内家拳法中所载,敬、劲、勤、紧、切、五字诀,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中亦引为要诀。而现正流行之太极拳,反无此五字诀传授。

我以为拳术应以理精法备、不违背生理及力学原理为标准,不必穿凿附会,托之古人以相标榜。一若缝衣匠之供奉轩辕皇帝,木匠之供奉鲁班先师,无端生出许多枝节。

南京国术馆初开办时,我适在汉口,从报端见其分武当、少林两门,各设门长。我当即断其如此提倡国术,决无好果,并致书京友服务于国术馆者,详论其得失。

艺术本不妨各有宗派,有宗派斯有竞争,有竞争斯有进步。唯武术不然。无论我国武术传籍绝少记载,辗转流传,学者又绝少能通文学之人,某派传自某人,久不可考,非如字画文学等之派别,丝毫不容混乱。

即算武当、少林两派,比较其它武术册籍上略有根据,然现在所流传者,究竟是否确为武当、少林两派?且此两派,又岂能包括中国武术、江湖卖艺之流,以及武术授徒为业之辈?

为迎合国人崇拜古人之习性,任意拉扯妇孺皆知之古人,认为祖师,以相号召。南方有齐家拳,谓为齐天大圣所授传。又有弥勒拳,谓为弥勒菩萨所传授。比较少林派传自达摩祖师者,更诞妄可笑。

彼辈此类知识,多得自师传,并非现在卖艺及授徒者所假托,故敬谨奉持不以为妄,偶遇非难莫不誓死力争。因其如此,所以各门派之互相忌嫉、互相仇视,千古年来不知生了若干事端,伤害了若干性命。在彼辈知识有限,且有籍古人以资号召之意,其标榜不足责。独怪以提倡国术为志的张李诸公,亦不思打破此门户派别之恶习也。

太极拳在武术中为最有研究之兴趣与价值者,提倡国术自应对之有相当注意。但万不宜以太极为普遍研究之拳术。只可于国术馆中设一太极拳术专修之科,非有志深造及资性聪颖者,不得入科练习。因其理太精微,法太复杂,无论天生身体如何灵捷,资性如何聪颖之人,亦非一年半载之练习所能致用。并且初学者练之不能发生兴味。任何艺术,如研究者对之不生兴趣,即不能有所得。

练他种拳术,但能朝夕依法苦练,不须运用脑力,有相当时日,必有相当成功。练太极拳则非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纵竭一生之功,亦不过偶然得着一部分作用,如练外家拳者之专善用某几种手法而已。经中所谓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非能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者,不能练太极拳。

此与以上屏寂思虑之言,并不冲突,以上乃屏寂妄想之念。

太极拳为内家拳术,注重上下丹田,本近道家导引之术。但近之论太极者,多因其名为太极,遂以八卦五行生克之理、阴阳变化之言,附会易理。则窃疑其理论虽高远,与事实掤、捋、挤、按、等八法,并无一定格式。前已言之,何所根据。而拟之八卦,至前后、左右、中定在太极架式中更无其名称。且任何拳术亦不能离此五者。拟以五行,尤以不伦不类。

太极拳固注意阴阳变化,他种拳法何尝不注重阴阳变化?太极拳自有其非他种拳所能比拟之长处,决不在此似是而非之玄理。当科学昌明之今日,我等研究提倡,当应按照实际加以判别,不可震惊古人之言,或名流所断论,遽予盲从。

我于太极拳用功甚浅,但其方法及名称尚能记忆,且尝见深于此道之人,教授徒弟。实不闻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及所谓五行等有一定格式方位,能单独提出数人练习,则此等名目之不能称十三式。

十三式之不能附会为八卦五行,也至明显。不知与我同好者,亦有曾致疑于此,而欲从事研究其所以然者否。
杨澄甫吴鉴泉均以专练太极拳有重名于北平。或曰:杨澄甫善发人而不善化,吴鉴泉善化人而不善发,以是二人均有缺陷。若兼有其长,则尽太极之能事矣。

我曰:事或有之,于理则殊不可通。因发与化似二而实一,不能发则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发。故经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不过原来体格强壮,气力充足之人,发人易远而干脆。杨体魁梧,且尝闻与其徒推手时,常喜自试其发劲,故其徒皆称其善发人。吴为人性极温文,且深于世故,不论与谁推手,皆仅守范围,不逼人,不拿人,人亦无逼之拿之者。闻其在北平体育学校教太极拳时,学者众多,皆年壮力强。与吴推手任意进退,吴唯化之使不逞而已,始终未尝一发。故人疑其只善化,而不善发。我谓若吴亦尝发人,但发而不能动或动而不能远,则疑其不善发人犹可。今吴始终未尝一发人,证其平日温文之性格,可断其为不欲无端发人,招人尤怨,非不善于发人也。

我以北来略迟,于杨吴二君皆未谋面,然深信二君,皆为当今纯粹练太极拳之名宿,绝未掺杂他种拳法,以图讨巧,其工夫火候实不可轩轾。

在外家拳盛行之今日,欲求专练太极拳如二君者,恐未易多得。惜负提倡国术者,不知物色人材,闻二君刻均不在南京国术馆。

项城当国时,幕中有宋书铭者,自称谓宋远桥之后人,颇善太极拳术。其时以拳术著称于北平之吴鉴泉、刘思绶、刘采臣、纪子修等,皆请授业。究其技之造诣至何等,不之知也。宋约学后不得转授他人。

时纪子修已年逾六十,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沦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异日转授他人地也。若学后不得转授,某已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耶!遂独辞出。其从游者,终无所得。盖宋某拳师之习气甚深,其约人之不得传授他人,即不啻表示自之不肯以技授人也。

太极拳架式各家所传皆有区别。然不论其手法及姿势如何不同,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则一也。

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然贯通之日。练架式既练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如练架式不下苦工,专从推手中觅作用,天资纵高,亦不过推得两手灵巧而已。身上功夫即增长,亦属有限。

我自乙丑年五月,从事练习太极拳架式,迄今不过四年余,前后已四易架式。因每从一人研究,即更换其人所传架式。当时亦颇认为有更换之必要。及练习既熟,始悟四种架式不同者,仅其外表动作,精神则绝少差异,其有因各人传授之不同,而互相诋诽者,特未身经练习,及入主出奴之恶习未忘耳。

练太极拳者,每有存心轻视外家拳之习气。论拳理,太极拳自较外家拳精细。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处。如练太极拳未练至能自由运用之程度,则尚不如外家拳远甚。此番南京考试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者,不如练外家拳容易致用也。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初窥松腰门径(摘自混元灵通的博客)

后一篇:[转载]95岁高龄名医秘传--瞬间强肾法与告别咽痛和失眠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初窥松腰门径(摘自混元灵通的博客)

    后一篇 >[转载]95岁高龄名医秘传--瞬间强肾法与告别咽痛和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