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教程 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教学视频

太极拳教程 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教学视频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6 13:35 编辑: 网络 查看:

  就目前而言,24式太极拳是爱好者最多、实践的人也最多的一种太极拳。陈式养生24式太极拳是24式太极拳中的一种,简单易学又益于养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教程视频,来学学看这套拳法吧。

  练习步骤

  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熟练套路其实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如果你能够保持每天练习十遍以上的状态,那么最多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了。熟练套路之后就要开始考虑具体动作要求了,应该从头至尾放慢速度演练与思考,然后才能纠正动作中的错误。这一段的练习同样需要坚持每天十遍,看到效果后才嫩刚进行下一段学习。

  调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的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疏通经络、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其实在上一个环节的结尾时候,如果你对太极拳的掌握达到了标准,应该就能够感知到身体中的内气流动。不过这个气可能若隐若现,有时可以感知有时不行,甚至可能完全消失,这就是因为体内经络不通畅,导致内气难以流动的缘故。因此达到引动内气阶段的练习后必须注意意念的作用,用大脑对内气运行进行指挥,不通之处则自行对身法进行调整,以得劲为准。

  另外,这个阶段的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同时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 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周身相随、内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