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最高境界的搏斗术(2)

最高境界的搏斗术(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5 08:12 编辑: 网络 查看:

   在和张志俊老师对练的日子里,李毅就曾续有过深刻的记忆,让他感受到了太极拳巨大的爆发力。他说,手一拧起来,我的头就从他手就侧面过去了,一领起来,这个肘尖正好在我的右颈窝这个地方,轻轻的点了一下,这人就不属于自己了,大脑轰的一下,就像爆炸一样,就一片空白,不敢这样往下打了。
    张志俊说:我感觉我没有用力,可能比平时训练的时候用力大了,我都不知道,叭,一发力,他就摔倒了,中午吃饭时,他老在那晃脖子,喊脖子疼,当时我说:至于吗?我都没用力。
    在切磋之中,这些切身的体会之后,都不敢再轻易跟老师交手,毎次张志俊要做示范时,他们都尽量往后躱。因为那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实在是难以招架。
    张志俊说:举个例子,子弹或者炮弹打倒坦克上是没有用的,穿甲弹为什么有用呢,它螺旋了。我刚才说它是直中求弧,因为他螺旋,它能钻里面。太极拳的爆发力,希望它像穿甲弹一样,尽管它很小,但是它能钻到里面。太极拳打上的时候,你感到里面非常不舒服。
    又说:有人抬杠说直最快,有人说弧最快!我告诉你,直也不是最快,弧也不是最快,是螺旋中求直最快,就两者都要有,子弹就是这样么。子弹是螺旋的,但是子弹是直线的,这是最快的速度。
    张志俊说:我觉得两头倦曲,就恰巧是使这种嚗发力变得更脆更快,所以说它可以连续打击。
    在捎节领劲破坏对手平衡的瞬间,两头倦曲这个瞬间才是太极拳真正的发力点,而打击者也就是在这一刻,将周身的力量爆发出来,这股瞬间凝聚的嚗发力,以螺旋的方式,快速穿透对手的身体。
    张志俊说:好多朋友很多人就问我,你这么痴迷,去研究这个太极拳,你究竟图个啥,我说图一个把太极拳搞明白,让更多人去受益。你有没有想过错了怎么办?我说,假定我研究十年二十年以后真的是错了,历史证明张志俊是错了,没关系,在这立个错字碑,说有一个狂妄小子叫张志俊,几十年提出了梢节领劲两头倦曲,错了,他失败了,告诉后人不要从这个路上走过去,也是个成就,对我也是个安慰。无论对与错,都值得去做。
    张志俊把自己生命中最可贵的时间,是用来探索太极举,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太极拳的实战变得有效,变得简单,他的实用技巧吸引了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来学习与切磋,并激发了更多人对太极拳鮇力的探索与追寻。
    张志俊说:我练太极拳到今年四十年了,整正四十年,这四十年对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年青时,脾气非常不好,性格暴躁,性格确实改变了,判若两人。就像陈王廷说的胜也乐陶陶,败也乐陶陶。对不对,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太极宗师张志俊

    1970年时的张志俊,患心脏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后经人介绍,开始练太极拳。两年下来,不仅身体状况大为改善,而且自认为拳脚功夫也好生了得,时不时寻人过上几招。  

    1972年,第二届河南省武术比赛中,张志俊遭遇陈家沟代表队之太极名师陈照丕,甫一交手,输得一塌糊涂,方知自己皮毛未得。这才有了1973年张志俊六上陈家沟学艺,5月,结识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方知太极拳博大精深,开始正规习练陈式太极拳。    1974年2月,张志俊正式拜陈照奎为师,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张志俊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白眼,以不为人理解的痴迷,独僻蹊径觅真经,甘愿自己清贫度日,却将陈照奎老师接到家里来。因此,这个普通工人的家成了那个时代少有的世外桃源。陈照奎老师在这里躲过了频繁的批斗和再教育,过上了较为宁静和安定的生活,他的家也成了陈照奎老师在文革中的教拳基地。除了张志俊自己受益匪浅之外,当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如陈小旺、马虹等人也是从他的家里走出来的。应该说在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张志俊这个普通家庭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那几年里,陈照奎老师曾数度在张志俊家里开班授拳;张志俊也曾多次北上到了北京找陈照奎老师改拳,他练拳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夏三伏挥汗如雨,冬三九踏雪驱寒,夜半披星戴月,黎明闻鸡起舞,每日里老架、新架要练数十遍。刻苦的训练、名师的指教,奇佳的悟性,加上与人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得张志俊很快脱颖而出,到1976年,他不仅拳路精熟,推手老练,在拳理上也有自已独特的理解和创新。陈照奎老师曾经对张志俊说:“志俊你聪明绝顶,理应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老师对张志俊的褒奖以及期望值之高。  

    老师不幸仙逝后,1990年,陈家沟建太极名人陵园,为三位太极名人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立碑。张志俊亲率60多名弟子,以太极陵园立碑仪式副主席的名义积极参与,足见张志俊对自己恩师的不舍之情。  

    1980年,应郑州市体委和武协的邀请,张志俊出山开始教拳。太极拳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拳理深奥,阐释玄妙,几百年间,虽有历代明师言传身教,依然“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加上一些不高明的拳师又多以玄解玄,常使学者不得其门而入。而张志俊教拳,却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他善于曲径通幽,引入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太极拳看似玄妙的拳理。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四两拨千斤,张志俊则巧妙利用杠杆、螺旋、切线的原理,来阐释其奥妙,既形象又易懂。还有诸如向心力、离心力、平面、直线、切线、凸凹、断劲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名词,都被他恰当地引入教学当中。  

    张志俊1980年代在郑州市教拳,别人的拳场报名者三三两两,而他开班授拳总是报名者纷至,还要限制每班不超过40人。1980年至1984年,先后有3000多人向张志俊学艺,不少人很快取得了成绩,他的弟子在全国乃至世界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见不鲜。 1981年,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在山东潍坊举行。刚跟他学拳一年多的河南驻马店地区运动员张春,便夺第得三名。同年,在温县举行的河南省推手比赛中,张春夺得75公斤级冠军。 1982年,他的澳门弟子,澳门武术总会秘书长李文钦,在第一届世界武术绵标赛中获得亚军。 1983年,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上,他的儿子张鹏摘取了太极拳金牌。然而,1984年,张志俊突然宣布,以后不再率队参加各类比赛了。    原来,张志俊认为,太极拳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胜负,而是向更广范围的推广,在发扬和光大太极拳事业上,他又要独僻蹊径了。他第一步选择了大西南的重庆市。西南名城重庆,历来是武林藏龙卧虎之地。忽一日,传言纷起:河南来个太极高手,能丈外打人。在储奇门设点教拳,从学者甚众。一时间,重庆三大武馆、八大高手纷纷寻上门来要与之较技。这个太极高手就是张志俊。面对各路英杰,张志俊坦然相迎。但有话在前:“我来此地设点教拳,不为争一拳一派之高下,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让更多的人享受他的益处。传言未必当真,说张志俊能丈外打人是夸张,不符合现代科学原理;但陈式太极拳以技击见长,打人丈外并不稀罕。如果我等交手,我失手,抬腿走人便可;汝等落败,以后在此地营生就有不便。”闻此善言,各路豪杰在心中叹服不已。他和当地的武林中人多采取私下里交手的办法,切磋技艺,并和多人合影留念,其武技武德为同仁所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