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以拳证道》书摘

《以拳证道》书摘

来源:网络转载 2014-10-03 20:3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何谓沉

    杨澄浦先师在论及太极纯功时如是说:“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他把“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喻为太极纯功的展示,深得杨家两代人教诲。杨澄浦先师的入室弟子李雅轩先生在回忆与澄浦公推手的情景时说:“杨师练拳时,其全身及两臂又稳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动。”“两臂如像掉下来一样,沉甸甸重坨坨的”“与人推手时,对方感觉非常恐惧,时时有惊心动魄之感。”由此可知,太极拳修为能否做到沉而极,是衡量太极功夫的重要标准。太极拳的修炼者、也无不把“沉”,也即出沉、得沉、而用沉做为太极修为追求的重要阶段和目标。亦如师云:“能沉方能懂劲”。

    何谓沉?

    沉乃浮相对之谓也。如果浮为上起而升,则沉即为下放而落。故沉者:放也,落也。关于太极拳所求之沉,师亦曾曰:“放下出沉”。由此可知,拳中之沉是落、放的结果。或者说沉就是在落放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因此,对于修为者而言,沉是一种滋味,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沉并非一种修为的方法。所以就沉而求沉、习沉,终不得沉也。

    故拳论中多以结果为论。如“气沉丹田”。简单的四个字,如果单从字义上去解读,大多会理解为“努力把气沉降至丹田”。因此很多练者遵字义去修炼,其结果非但气没能沉下来,反而因使力而僵滞满腹。万事万物都有本元之因果,拳修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每位修为者,要分辨清楚何为因、何为果。切不可把果当作因,或把因作为果。只有抓因才能结果。

    再如拳修所言之“内气”,即“气沉丹田”之气。此气应为人体内原本具足的一种生命的能量。它是以阴阳对冲的特性上升下降而相合为一。因此,内气非后天所练得。但由于人们后天的原因,使自身原本“秩序井然,升降和顺,周流不殆”的内气,变得:散乱无章,升降不调,运行不畅。故就有必要通过后天的修为,去调整解决。解决的关键是剖析清其根本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即抓住正确的修为方法,再下持之以恒的功夫。这样“内气”才会由“散乱”而回“有序”,由“不调”而成可控,由“不畅”而变顺通。内气之不调、不畅、不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并非气的本身。其因恰恰在于身心两滞、形意两僵;心意杂乱不清而滞;身形力拙不松而僵;身心、形意的僵滞造成体内之气散乱而不通。内气散乱不畅是结果也是表象。因此,只有于身与心、形与意全面入手,以太极功法摧僵化滞。于形打通内气运行之通道,于意内固气行聚散之调控。方能做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若以气言气,以气练气;或仅以呼吸求气,非但不能“气沉丹田”,只能是背道而驰,谬之千里,误假为真,终不得矣。

    由上可知,太极拳所言之沉是放、落的结果。换言之,沉为放(落)之果,放为沉之因。这就要求修练者以因寻果,由放而求沉。何谓太极修为中的“放”?要明确地认知拳中所言之“放”,就要从两个方面去剖析解读。其一、放什么?其二、如何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