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拳说老子(63)

拳说老子(63)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4 03:4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拳说老子(63)
李光昭

 

2012年7月13日第十二讲

 

    下面我们就用拳分别地来解读它,咱们从第一句话开始,老子提出来两个“不仁”,“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和圣人这两个概念在前四章老子都提出来了,在第一章当中老子就提出来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老子在第一章就告诉我们天地这个概念,天地是“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是从无而开始有了天和地。有了天地才有万物,天地又生了万物,造养了万物,所以“有名万物之母”。从第二章老子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圣人”的概念,一个天地、一个圣人,老子为什么在81章当中反复的、要经常用“天地”和“圣人”来说这个道,就是因为天地是因道而生。所以他把天地,天道和地道,实际上“道”无非有“天、地、人”三道,“天道、地道、人道”。那么天和地是合道而生的,所以他用天地来表示,用我们能够感受得到的天和地来阐述这个大道本原。
    同样,他提出圣人,圣人就不是我们普通人、不是我们常人,因为圣人是基于道的,圣人的品质是符合道的,他用圣人的所作所为,用圣人的形象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合道的,所以他才不厌其烦的,老子基于现实生活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个道,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与你贴近的天地和圣人来进行言说。
    在这章当中老子用这种方法来言说这个道、来言说的道的品质和特性,道的特性是什么?他用天地和圣人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特性“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仁”是天地和圣人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一种他的特性。这句话听起来很冷酷、很残酷、很残酷,听起来让我们感觉到老子怎么这样的无情无义,他怎么就能够这么一针见血的提出来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为什么老子非常尖锐地告诉我们天地就是不仁,圣人也就是不仁?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想解读老子为什么这么说,不能离开老子来说老子,我们要用老子来解读老子,不能用我们的理解来解读他。这里面关键问题是“不仁”二字,老子连着说了两个“不仁,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我们听了确实很难接受,因为我们一直受到的教育都是仁、义、礼、智、信,要仁义待人,如果一说不仁让我们想象到的就是恶霸、为富不仁、欺压百姓。老子说的“不仁”到底想要说什么?我们要理解“不仁”,首先咱们先要解读一下“仁”,什么是“仁”?怎么理解“仁”?什么是仁呢?对仁的解读,我们说仁其实“仁者,人也”,在说这个人,来说这个人。
    “不仁”我们用俗话一理解“不仁”,其实“不仁”就是天地也好、圣人也好,不是我们理解的普通的人,也就是说不是常人、平常人,所以他才不仁。同时我们看到这个“仁”,二而人,二个才是人,上一横、下一横,一短一长,仁者二人也,二人才有人而言,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事物包括我们人,总是有二个不同而组成的,一长一短、一上一下、一高一低,才合成了这个人,我们这个人也是,有一高一低、一上一下、一长一短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进一步理解这个“仁”,我们作为人来说,这个仁同时什么?我们说仁爱之心人皆有知,人要有爱、仁爱,人者爱也。
    那么“不仁”,没有爱。同时我们还可以理解“仁者心也”,仁是指的心,不管我们这个人要有心,爱由心生,从里边发。我们说实际上这个“仁”在代表着心,你看咱们说“果仁”是核里面的那个芯儿,杏仁是指杏核里面的那个芯儿。那么当我们说“不仁”,加上“不”以后,“不”是没有、不是,有加“不”是“不有”,“不有”是“无”,所以“不无”。老子在说了一个什么事?现在发现老子依然在说“无”,老子在告诉我们“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实际上在说天地无心,天地没有自己内心的偏执,天地没有自己自以为的那个爱,因此天地他无为、他无望。在第二章当我们已经知道了,“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才是圣人。
所以在这一章当中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天地和圣人是处无不为的状态,他用“不仁”来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特点、本质是“无”。所以天地无心,没有他自己自以为是的爱,他无我,所以第二章在用圣人来说道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是,功成而弗居”,这都是大道,都是圣人和天地合道的一个表现,他没有自我,他不用自己的感情,他没有感情、没有喜好,天地生万物,万物是由天地而生,有了天和地才有了万物,它是万物之母,它是自然而生,不是按照它的喜好来生,所以它没有偏向,完全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去生万物,绝不去干涉万物该怎么长、怎么生,所以万物处在自然生、自然灭的状态。为什么老子除了用天地、用圣人,他还用水来代表的道的品质,他说“上善若水”,水是基于道,就因为水没有自我,水利万物而从来没有它自己,所以天地和圣人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无我”,“无我”而无心,是处“无”,因此它才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