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老上午在办公室接受专访 本报记者 楼文彪摄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认识他的人在校园里与他相遇,总是肃然起敬地停下脚步,向老人问声好,然后恭敬地目送老先生走远。这位老人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参与创办中国数家高校的航天专业,他在航空航天界桃李满天下———他就是上海交大第36届校长、百岁航空科学家范绪箕教授。
知足常乐爱读报
今天上午,范老欣然接受了本报专访。
在范老看来,长寿的秘诀是“知足常乐”,他说自己“没有家累,思维单纯”。他生活规律,饮食简单。早饭面包牛奶,午饭是一个菜包一个肉包,晚上有时候就吃点黄瓜。以前他坚持走路上班,现在腿脚不太方便,所以上下班和日常出行就坐车。每天回家后,范老喜欢阅读报纸、看看电视。“我家有两份报纸,其中一份就是新民晚报,我天天看。除了新闻,我还喜欢夜光杯,看一些老上海的专栏等等,十几年来都是这样。”范老说。
以前范老特别爱走路,也特别能走路。范老笑着说:“2006年我到北京,早上从天坛东门走到西门,又到前门逛了一下古玩市场,又走到故宫博物院,逛了颐和园,最后回到妹妹家都已经晚上7点多了。”
多次自费买设备
据交大教授汪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专业划分非常细,但是范绪箕提出交叉学科的主张,主办三个跨学科研究所,热应力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范老把自动化、力学、激光等专业交叉在一起,目的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实际问题。1983年起学习自动化专业的汪机,从交大本科毕业就来到热应力研究所工作至今,这位交大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的教授可以说是交大跟随范老时间最长的学生。在他的眼中,范老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严厉师长”。
范绪箕在科研上的认真和严谨是出了名的,学生们跟着范老师做科研,从不敢有丝毫马虎。“如果和范老‘打太极拳’,老先生可是会让他走人的。”汪机说。如今,范老仍然工作在一线,研究室的一些方向、方案的事情都是范老在做,学生们也都养成习惯在方案拍板前反复研究,再向范老汇报。
对于新思路新方法,范老总是有开放的心态。只要有人提出新方法,他一定会让大家立马实验。“上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从286到486更新换代非常快。我们在做航天部东风导弹计算机测试台的一个项目,做了半年,按照合同项目已经完成了,在快要验收的阶段,范老得知如果用最新型的计算机还能有提高,他立刻就让我们做。”汪机说,“当时范老让我们马上更新,他说‘如果实验室有困难买不回来,我就趁去美国访学的时候买回来’。”
实际上,自己出钱买设备的事情并不止一次发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筹建浙江大学航空系期间,由于刚刚抗战胜利,办学经费紧张,物质条件艰苦,作为系主任的范绪箕就曾自己出资,千方百计筹建实验设备。后来,在上海交大期间,范老出国访学时看到美国大学里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常常自己出钱买回来。那些设备并不便宜,汪机知道范老在自己生活上的开支不高,但是对实验室购买仪器“连眼都不眨”。
[责任编辑:战钊]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