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部:太极拳对头要求是严格的,所谓“虚领顶劲”“头顶悬”“或“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习练者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面部要自然,下颏里收,口自然合闭,舌轻顶上颚,眼随身体转动,目视前手或前方。
二、躯干部:
1、胸背部:拳中指出“含胸拔背”或“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练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呼吸也就自然了。
2、腰脊部:拳经中说“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说明了腰部的重要性,如在运动中起不了车轴的作用,就不可能做到周身完整一气,练习时,无论是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到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腰部的松垂可增加两腿的力量,使下盘得到稳固。
3、臀部:练拳时要求垂臀或敛臀,这是为避免臀的突出破坏身体的自然形态,在松腰正脊的要求下,臀部要有意识的收敛,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三.臂部:太极拳中的“沉肩坠肘”就是要求两个部位放松,能沉肩就能坠肘。对掌的要求是,凡收掌的动作,掌应含蓄,但又不可软化飘浮,掌向前推时,腕要微向下塌,但又不可弯的太死。掌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四、腿部:练拳时进退的变换、发动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腿,练拳人常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传于臂,形于手指”说明腿脚这个“根”的主要性,整个动作除了“起式” “收式”外,避免身体的重心落在两腿上,这样进退转换不仅动作灵活,而且可使两腿轮换负荷与休息。
太极拳修炼的基本原则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武术老前辈的经验忠告,也是一些打拳多年仍处于划道道程度的主要原因。清代太极拳大师王宗岳也强调“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说明拳艺的提高要名师的指点,也需要个人的不断钻研修炼,两者缺一不可。
误区四:认为学习太极拳光凭盘拳架就可以得到太极内功。
太极前辈总说一句话:太极拳功夫在拳里。也就是说你要盘拳架,只有盘拳架你才能练得真功夫。但这里盘拳架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要明白了太极松柔之后,再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循规蹈矩的盘拳架才能练得真功。我看到过很多太极拳老师教学生就是教拳架,讲拳经,教完拳架讲完先贤的拳经后就完事了,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太极松柔。老师都不懂太极松柔,那学生能学得真功吗?
拳论中说:懂劲后愈练愈精。也就是说只有在懂得太极拳松柔之劲后才能在盘拳架过程中愈练愈精。所以想得到太极真功是不能光盘拳架的,还要学内功。
误区五:太极“松柔”不是身外之物,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特性。
很多学习太极拳的学子们绝大多数认为太极松柔是身外之物,只有通过修炼太极拳才能练得太极松功上身。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松柔”笔者认为:太极“松柔”是人体的自然特性之一,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是与身体中各种力掺杂在一起或相附和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要把松柔从各种力中稀释、提炼出来,再升华至空、无而已。
误区六:“松柔”是实体,“空无”是思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某杂志上看到一位作者说:“松”是指肢体放松,是实体,“空”、“无”是指思想。对于太极拳来说,松是实体这个不假,说“空无”是指思想则不全面。如果单纯的认为“空无”是思想则割裂了太极拳“空无”的客观实在性,是一种没有感悟过真正的、内在的太极拳的表现。“空无”既是思想也是实体,是练中的思想,更是练至身上的实体,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好比是精神与肉体是统一的,不存在没有肉体的精神。
太极养生 有助赶走疾病困扰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健康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健康也来自我们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太极拳不仅赏心悦目,还具有相当好的健身防病功效——
莫笑太极像摸鱼,松静深柔把病祛。
太极行功莫要快,呼吸匀长除病害。
内外兼修练太极,动静结合多受益。
老人要想活百年,就要常练太极拳。
在一些大城市里最“火”、最时尚的健身运动是瑜伽。如果要在太极和瑜伽里选择一种来学习,30.1%的人会选择瑜伽。其实,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运动养生方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相当好的健身功效,却被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忽视了。
太极拳是一项温和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各方面都有好处,并适合年老、体弱和病情较轻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气管炎、肝炎、骨关节病乃至癌症患者练习,强弱均可,老少皆宜。
总结:练习太极也是最容易陷入误区的,人们往往只注意外在形式而不会留意内在的真实含义。那么,从今天开始练习太极误区要了解,用心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