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四层功夫如何练习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四层功夫如何练习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27 05:4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辩证思维与武术、吐纳、导引的完美结合。其寓意博大精深,技艺奥妙无穷,且源远流长。

  但因种种原因有很多东西没有继承下来。比如说,对功夫高低的称谓,过去老拳师交流时,评论某某练功已经练到几成功夫了。可现在没有沿用这种说法,而说成几段几段,变成段位制了。

  在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故乡——永年广府城流传说,二七教出了个七成半。

  意思是杨露禅、武禹襄两个人的功夫都练到了七成功夫,教出的杨班侯更是出类拔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练到了七成半功夫。

  也有人说,二个七成半教出了个七成,即杨露禅、武禹襄都练到了七成半功夫,而他们的徒弟杨班侯练到了七成功夫。两种说法虽稍有出入,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成”来论功夫的高低。

  杨家父子进京授拳,多次比武,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被誉为“杨无敌”。那么,到底过去以“成”来衡量杨式太极拳技艺高低,练到什么程度达到几成的功夫,究竟是怎样来划分论定的呢?

  是笼统的说法还是有严格评定尺码呢?回答是肯定的!杨式太极拳无论是在内功健身方面,还是在推手、散手技击方面,都有着非常清晰的层次定位。以下内容将逐一分成论述。

  杨式太极拳的四层功夫如何练习

  一成功夫

  对整套拳路非常熟练,并能一口气连续打上两个小时不觉体力不支,仍然精力充沛,劲气十足。气感明显,气沉丹田时,小腹发热;劲贯四梢时,手指有麻热胀之感。

  在推手中,能做到圆活自然,无凹凸处,无缺陷处,沾粘不脱,特别在走活步时,无论身体的上肢,下肢,躯干等各部位均可协调运转,上下相随,不丢不顶,可听出对手来劲的虚实、大小及方向的变化,进入懂劲的境界。

  只要在明白的师傅指导下,坚持不懈地练习,一般在1-2年内就可达到这层境界。

  二成功夫

  通过站、坐、卧内功的修炼,与套路融合一体,使动与静、松与紧在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做到动中含静、静中有动、刚柔并济、内外合一、内气充盈,有蓄而待发之势。

通过站、坐、卧内功的修炼,与套路融合一体

  娴熟掌握推手中沾、粘、连、随、跟,不丢不顶,进退自如之劲法。形成相连相融,随曲就伸。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

  利用视觉,更重要的是利用身体、触觉(听劲)来探听对方力量的方向、大小、虚实等变化,并能动地引导对方形成背势,使对方动作被动,致使对方处于不能灵活运转的不利形势,发劲将对方发出或用拿劲将对方拿住。

  达此境界一般需两年左右。

  三成功夫

  在二成功夫的基础上加大运动量,逐渐使动作在腰的带动下,每着每式、举手投足,以内动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达到气遍周身。手指、掌、拳、肘、小臂(分内外上下)、肩、胸、背、肚、胯、膝、小腿、脚等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相吸相系,互相串通。

  意到气到、力到,无处不在,对内力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哪个部位需要,就到哪个部位,不需要的地方处于松静状态。体内产生了即灵活又集中的内力。

  与人交手时可达彼挨我何处,我意在何处,处处皆太极,处处皆圆活。可随化随发,朋,捋挤按,采肘靠等劲法应用灵活自如。

  此时已进入了阶及神明阶段,即拳论: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意思是在此境界前须师父身演口授,之后,只要坚持不懈研习,功夫会步步高升,勇猛精进。

  达此境界,需苦熬苦练,甚至常常通宵达旦,三年之余方可技艺上身。就是古训的“三年一小成”。

  四成功夫

  行功走架,外形看如驾云踩雾,柔似蛇,活如鱼,神意合一,绵绵不断,气宜鼓荡,活灵活现;内力感觉,体厚身浑,充盈十足。

  开劲有藕断丝连之象,旁观者可细细看出演练者两手之间似有一些粘丝相连;合劲有气敛入骨,手臂坚硬如铁之功。肌肤光滑,富有弹性。

  听劲准,反应快。遇来力,可引化使其栽仆倒地;发劲可是对手踉跄跌出数米之外;挥臂散打,如刀削斧砍,受者疼痛难忍,身法散乱,门户打开,破绽百出,只有挨打之态,毫无还手之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