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2

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3-28 09:1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太极拳秘诀:

“骨盆偏沉”带动四肢 2

 

 

 

 

      三、骨盆偏沉与腰腹开合

  

      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是协调一致的。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前半弧时,正是腰与腹相合互抱之时;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后半弧时,正是腰与腹上下分开之时。

 

        不过,在意念关注上,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也有些微区别。重心移动意念更关注骨盆左右之间的偏沉,腰腹开合意念更关注骨盆前后之间的偏沉。通过骨盆前后交替偏沉,腰与腹通过开合相互借力、相互推动,从而把腰为主宰和丹田带动结合起来,共同支配全身运动。

  

     凡需意气合聚、肢体屈缩、劲力积蓄时,骨盆后面的尾闾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向前收敛,

       一是带动上面的腰椎向下松沉;

       二是推动下面臀向前敛、裆向前翻;

       三是撬动前面耻骨上支向上收卷,托起小腹(丹田)向命门贴靠,与腰互抱相合;

       四是牵动上面肚脐内吸、命门后撑。

 

       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后向下、下向前、前向上、上向后地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向心力使腰与腹互抱相合,合为一太极,从而牵动腿脚气向上行,牵动腰、脊、臂气向下行,实现聚气、蓄劲。

  

      凡需意气开放、肢体伸展、劲力外发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

        一是放下前面的小腹,使丹田向下松沉;

        二是推动下面裆向后收,会阴穴由朝向前下方转为向正下方,臀部由敛变泛;

        三是撬动后面尾闾上托一下,进而推动竖腰、伸脊;

        四是推动上面命门前送,肚脐前吐。

 

       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前向下、下向后、后向上、上向前的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离心力使腹向下,腰向上,腰与腹逆向相开,分阴分阳,从而推动下半身气向下行,上半身气向上行,实现气开、劲发,劲贯四尖。

  

     腰腹开合,“看似腰动实非腰动,是腹动,看似腹动实非腹动,实乃丹田人身至中之位动”(王壮弘),实乃丹田的核心部位动。“人身至中之位”就是丹田的核心部位。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腰与腹互借杠杆之力的支点,就是腰与腹顺逆旋转的圆心。

 

       腰与腹互动时能感觉到丹田核心部位的存在,因为其他地方都动,只有这个部位是不动的。轮动轴不动。腰与腹为一阴一阳,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阴阳之间的“中”,之间的太极本体。骨盆与腰腹作为一个整体,又是全身的“中”,是全身下为阴、上为阳之间的太极本体。每一动都是“中”先动,即太极本体先动,然后才开合阴阳。阴阳开是从“中”开出去,阴阳合是向“中”合回来,从而开合全身,实现“一动无有不动”。

 

  

        四、骨盆偏沉与上下相随

  

       太极拳主张提顶吊裆,即头顶百会穴与裆中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条线穿过丹田的核心部位。骨盆偏沉以会阴穴为支点,并通过提顶吊裆的一条线与丹田的核心部位、与头顶、与上半身相贯通。骨盆是上体的底座,是腿脚的根节。骨盆偏沉,引动全身。

  

       例如一:腰腹相合时,肚脐内吸、小腹提收、耻骨上支上卷,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上收内吸,两腿内侧及前侧皮肉上提,两膝上纵,脚心内吸。与此同时,尾闾沉收、命门鼓坐、腰脊松沉,牵动两肩下沉,肩与胯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相吸相合:牵动两肘弯屈下坠,肘与上纵的两膝相吸相合;牵动两手劳宫穴内吸,手心与脚心内吸似一线相牵。这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一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一种合法。

  

      例如二:腰腹相开时,肚脐前吐,小腹及耻骨上支向下放松,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向下舒展,两腿气向下沉,膝向下找脚,脚心下落吻地。与此同时,尾闾托一下腰,腰顶脊,脊上伸,腋下空开,开肩送肘,肩与胯底向下舒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上下相开;伸肘送手,肘与向下找脚的两膝上下相开;手心外吐,手心与脚心外吐似一气催开。这种上下相互排斥,对拔拉长,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二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二种合法。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小腹及耻骨上支的下沉上提,直接制约着两腿的伸屈,间接影响着上肢的动作;腰脊及尾闾的下沉上伸,直接制约着手臂伸屈,间接影响着下肢的动作。以腰脊为主带动上肢,以小腹为主带动下肢,练拳更容易得机得势。

  

      例如三:若欲提左脚时,不要直接提左胯带动,而应当下沉并内收右胯,用右胯托起左胯。进而顺下右膝,踏实右脚,是右侧向下,为实;提起左膝,带起左脚,左侧向上,为虚。

 

        为了平衡,上肢的虚实则应与下肢的虚实恰好相反。如“右弓步掤臂”一势,是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而上肢却是实脚侧的右腋空开,右肩松开,右肘撑开,右手掤开,与下肢上下相开,表现为虚;同时,虚脚侧的左肩下沉,左肘下坠,左手下按,与左下肢上下相合,表现为实。是虚脚侧的上下肢相向相吸,实脚侧的上下肢逆向相开。

 

         所以,四肢旳虚实应当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形成阴与阳互补相济的关系。这是上下相随的第三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三种合法。

 

 

       许多人主张外三合是四肢交叉相合,也是出于四肢虚实交叉者相同,出于平衡关系的考虑。但我觉得,同侧上下虚实相反,其实也是一种合法,同样有利于平衡。

 

  

     例如四:由于实肢代表着力量,具有更好的引动作用;虚肢代表着轻灵,具有更好的相随性,所以行拳有一条“以实带虚”的规律。

 

       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

       一是在骨盆偏沉偏轻的作用下,以实脚带虚脚,如欲提虚脚或欲出虚脚时先把实脚侧沉下去,以利相带或相送,

       二是在骨盆左右旋转的作用下,以实手带同侧的虚脚,即陈鑫先生说的“上面手如何运,下肢足如何运”,“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如“扣脚摆掌”,虚脚尖内扣外摆,是由同侧手臂平摆带动的;

         “跟步推掌”,虚脚跟步是由同侧手掌前推带动的;

         “收脚抱球”,虚脚收到实脚内侧是由同侧手掌收抱带动的;

         “收脚下捋”,虚脚回收是由同侧手掌下捋带动的;

         “金鸡独立”,虚腿屈膝提起是由同侧手臂上挑带动的;

         “肘底捶”一式,所有小动作都是虚脚随同侧的手走,即“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陈正雷)。

 

          这是上下相随的第四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四种合法。

 

  

       上下相随,就是上下相合,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合的主要内容就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包括同一侧的上下相合及不同一侧的上下交叉相合,统称为外三合。

 

         此外,“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陈长兴)!也属上下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