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和沉是太极拳的两个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有松沉之说,虽含义不同,但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松是在沉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的前提下沉实。
没有沉的松是松懈,是漂浮;没有松的沉是真沉,是僵滞,所以松沉相因,松沉互济。在演练中对松沉的总体要求应做到:舒松自然、庄重沉稳。
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则是头部须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须松沉下垂,双臂微屈;胸部舒松内涵,气沉丹田;腰胯圆转自如,松静沉塌;腿足虚实分明,轻灵沉稳。
三、连贯圆活
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
太极拳演练中所需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驱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体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
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内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从而达到内与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一致,“扯之一毫、动满全身”。
其二是指动作转换协调连贯,即“势势相连”,前一个动作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开始,势势之间衔接自然柔顺,没有一丝间断和提顿,即不存在断劲,从而形成整体动作连绵不断。
太极拳的协调连贯,还必须掌握“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欲向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的对称协调的五个规律,增加协调的内在质量,使之劲力顺大,形成蓄发变化。
圆活是在连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即是圆满活顺。在无限处长的螺旋式弧形运动中,圆满的不凹不凸,不起棱角,无有缺陷。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转,它们的运动规律是永远不停的在做圆的运动而存在。
我们的先辈在探寻天体运动规律的同时,也在寻找人体生命之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根本之理是圆的运动,圆的运动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法则,“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太极拳也正是基于对宇宙圆的运动的认识和理解,确定了自身圆的运动规律。
练习太极拳必须在圆的运动形式上体会手法、步法和身法,体会肢体参与由内向外的弧形运动的规律和要领。人体在运动时以腰脊为总轴,上肢以肩、肘、腕关节为轴,显现有立圆、平圆、斜圆所构成的多主体的弧形缠绕。
下肢双脚轮番交替支撑体重,暂不负担支撑体重的腿,不是在完成立圆弧形轨迹的运行,便是完成平圆弧形轨迹的运行。只有认识、理解太极拳圆的运动规律,遵循弧形运动规律去完成动作,才能做到圆满活顺。
四、虚实分明
一代宗师杨橙甫在太极拳“十要”中把分虚实作为第“一义”,意在说明虚实分明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演练太极拳的全部过程,就是阴阳互换,虚实不断变化的过程,离开了虚与实,就谈不上太极拳;不懂虚实,就不懂太极拳;不分太极拳,练出的就不称其为太极拳。
做到虚实分明,首先要在身体松沉,动作连贯圆活的状态下,维持身体重心的平衡稳定,做到下盘稳固,转换灵活,下肢每个步法的形成,一个姿势与下一个姿势的衔接、位置与方法的改变,处处都贯穿着步法的移动和重心的转换。
两腿交替支撑重心,保持重心平稳。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腿上的虚实转换千变万化,就一腿而言,有从全实到全虚,有全实到三分虚,有三分实到九分实,也有全虚到七分虚。
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在劲力的变化中,沉着充实动作为实,轻灵含蓄的动作为虚。
做到虚实分明就要理解虚实在太极拳演练中的作用,明确虚实存在的规律,清楚每个动作对肢体虚实的要求的同时在意识的引导下,使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的虚实协调一致,步法移动与重心转换协调一致,做到虚实分明。
太极拳招招式式有虚实,时时处处有虚实,即虚实无时不有,虚实无处不在,虚实之中有虚实,虚实存在着微妙的虚实变化,虚实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如果虚实概念不明,虚实变化不清,则重心不稳,进退不灵。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