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吴氏太极拳历史及传人(一)

吴氏太极拳历史及传人(一)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29 20:5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吴氏太极拳系满族人全佑先生(1834一1902)所创。全佑从杨露禅(1799一1872)学杨氏太极拳大架,后来拜杨禄禅先生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为师学杨式太极拳小架,实际上仍由杨露禅亲自传授。经过数年勤学苦练,全佑长于柔化。

 

     全佑先生之子吴鉴泉先生(1870一1942)“贯满族音译故姓吴”。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且有镫里藏身的技术。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对太极拳的造诣日益精深。1912年后,杨氏门中一弟子许禹生(1879一1945)在北京创立体育研究社,邀请杨少侯、杨澄甫(1883-1936)、吴鉴泉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太极拳开始公诸于众,传于门墙之外,造福社会。

 

    吴鉴泉先生对家传的太极拳,在教学上不断发展,逐步修润和充实。在慢架中,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和规距,成为连绵不断,符合太极阴阳理论的功架,特点更加明显,从而自成流派,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快架子,则仍保留跳跃和发劲等身法、手法,便于太极拳爱好者进一步锻炼。

 

    吴式太极拳的功架紧凑,松静自然,充分表现出轻灵、圆活和动作贯串的特有风格。推手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手法严密,着数多样化,细腻绵柔,守静而不妄动。活步大搏,更是机动灵活,粘走咸宜。烂采花是散手,更是出神入化,动若江河,非笔墨所能描述。此外,吴式太极拳还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器械项目,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13枪(大枪),太极刀枪,太极扎四枪和粘杆等。

 

  吴鉴泉先生于1928年迁居上海,广为传授吴式太极拳。于1935年创设鉴泉太极拳社。1939年在上海西藏路青年会10楼,建造鉴泉厅,为吴式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练习的场所。1942年吴鉴泉先生不幸去世,诚为吴式太极拳的重大损失。

            

   

  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

    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老姓吴福氏,号保亭。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同时,择徒而教。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人

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 .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王茂斋、师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艺、理法、突飞猛进,升华至善,臻其深奥,登峰造巅。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 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

   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传人有:长子公仪(名润泽,字子镇)、次子公藻(名润沛,字雨亭)、长女英华和长女婿马岳梁、次女吴俊华、次女婿李立荪及张达泉、赵寿村、徐致一、葛馨吾、褚民谊、王志群、吴桐和吴荣培(图南)等人。其中葛馨吾一直在北平传艺,五十年代曾与王培生创办了"群众武术社"。同时,也在各大专院校教授太极拳,其中北京医学院是重点。与该校体育研究室主任刘世明(吴鉴泉再传弟子,吴桐之徒)合作,为医学界培养了不少太极拳人才,做出贡献。

 

二、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有幸从学于全佑。王生性忠厚老实,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用功最甚,人一己十。他功务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留在北平传拳,受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故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东、东北各地。至今在京宗于吴式拳者皆其后传之人,形成强大的体系。

 

     在此必须提到建国前北平的一大太极拳组织,就是"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据当时知情人马汉清先生讲:此会是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的,设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分院太庙之内,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会长是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大教育家王厚斋,继任会长是西北军将领徐明山(翔云)。北伐之后(1928年)国府迁都南京,北京改为北平。

     1933年6月袁良来北平当市长,他经吴鉴泉的介绍,到王茂斋家拜访,请其出来到体育研究社去教拳,王不愿弃商而未允。后来,是本门派创办了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应名主执教学,实际是弟子杨禹廷主要任教。此处是太极拳高手云集之处,亦是当时商界各行业人物练拳、交际、消遣之所。该会积极地活动了20来年,直至1951年撤出太庙。

 

第三代传人

杨禹廷,名瑞霖(1887-1982),祖籍北京。太极拳一代宗师。曾任中国武协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兼太极拳研究组成员,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幼时体弱多病,家境贫穷,借习武以强身祛病。十岁起开始习武,刻苦用功,奋进不息。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风云、高克兴(子明)等武术名师习练十路、十二路弹腿、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和器械等。因屡见帝国主义入侵、辱我同胞、讥我是“东亚病夫”,更加坚定了习武健身、强国强种的信念。由于习练武术战胜了.疾病;增强了体质,所以年事稍长后,即以武术为业。及冠即驰名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