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太极拳以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家比较著名,吴式太极拳为吴鉴泉先生所创,吴鉴泉父亲全佑跟随杨露禅学习太极,以柔化为主。
传统吴氏太极拳共83式,分解为326动,每式都以奇、偶数为组的双数动作。奇数为开,偶数为合。开合有序,顺其自然,进舒退深,动作幅度大,应付八面,坦然处之。步法稳,身法定时斜中正,动时要立身正直,进退自然。手法轻灵细致,动作规范,布局合理。方位要求严格,起止点明确,过程清晰。神舒体静,柔中寓刚,呼吸顺畅,意念贯注,精神集中,内外一体,身心双修。
第一段
1、 太极起势
2、 揽雀尾
3、 单鞭
4、 提手上势
5、 白鹤亮翅
6、 搂膝拗步
7、 手挥琵琶
8、 上步搬拦捶
9、 如封似闭
10、抱虎归山
第二段
11、左右隅步搂膝
12、隅步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捶
15、倒撵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扇通背
22、撇身捶
23、卸步搬拦捶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第三段
26、云手
27、左探马
28、右分脚
29、右探马
30、左分脚
31、提膝转身蹬脚
32、进步栽捶
33、翻身撇身捶
34、右蹬脚
35、左右打虎
36、提步展胯蹬脚
37、双风贯耳
38、披身蹬脚
39、转身展胯蹬脚
40、上步搬拦捶
41、如封似闭
42、抱虎归山
第四段
43、左右隅步搂膝
44、隅步揽雀尾
45、斜单鞭
46、野马分鬃
47、玉女穿梭
48、进步揽雀尾
49、单鞭
第五段
50、云手
51、下势
52、金鸡独立
53、倒撵猴
54、斜飞势
55、提手上势
56、白鹤亮翅
57、搂膝拗步
58、海底针
59、扇通背
60、撇身捶
61、上步搬拦捶
62、上步揽雀尾
63、单鞭
第六段
64、云手
65、高探马
66、扑面掌
67、十字摆莲
68、搂膝指裆捶
69、上步揽雀尾
70、单鞭
71、下势
72、上步七星
73、退步跨虎
74、回身扑面掌
75、转身摆莲
76、弯弓射虎
77、上步措捶
78、揽雀尾
79、单鞭
80、上步措掌
81、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 吴鉴泉 先生)
吴鉴泉
先生,原名乌佳拉哈·爱绅(1870-1942),他的父亲吴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第二个儿子杨班侯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全佑善于柔化,自成一格,成为太极拳高手。吴鉴泉自幼跟父亲学习小架太极拳。
在父亲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增益修订,造诣日益精深。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1928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起,他创设鉴泉太极拳社,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此吴式帮极拳广为传播,他的门人遍布海内外。鉴泉太极拳社自创设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
浙江台州一脉由吴鉴泉弟子洪涤怀先生(1900——1998)传入,当时洪涤怀先生在湖南长沙两湖盐务总局任职,爱好武术,原学过外家拳,后认识吴鉴泉儿子吴公仪、吴公藻开始学习太极拳,吴鉴泉一家到长沙后由吴氏兄弟推荐拜吴鉴泉先生为师。在吴鉴泉的真心教诲下,洪涤怀太极功夫更上一层楼;在长沙武林界与师弟马子良并誉为“洪鬃烈马”。解放后洪涤怀先生回到家乡台州临海,并将吴式太极拳带到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