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几个词早就熟悉,而且自认为有所了解。但这一次学习,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以揽雀尾中“按”式为例。赵老师讲,后退时,肘往后走,腰 微左转,往左脚跟前下按,这是一个往下的截劲,再微右转前按。前按时,不是用手,而是用肘在走,即引回下按后,要伸臂,展开大小臂,坠肘,手往前上搓起走。这时要注意上身(胸部)不要主动向前,不要往前扒,胸是空的,背自然拔起,即所谓含胸拔背;而且肘必须有劲感,回引还是前推,都是用的肘劲;腰眼处往后撑。
接着赵老师背靠大树,做示范讲解,在双手前按时,腰如何后撑。他讲,后颈处要轻贴衣领,先是背和尾闾贴树,腰是空的,气贴背,往前用力推按时,后背不能离开树,腰后顶,但你再如何用力,腰也不可能顶到大树外边去,不可能穿透大树,这即所谓“按在腰攻“。
三. 对所有前进步即弓步的进一步了解
我观察了许多人的弓步,发现都有起伏的嫌疑。而另有一些人,为了“迈步走锅底形“,而故意在开始迈步时把腿曲蹲一下,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如何做好弓步呢?赵老师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出步时,平稳出脚,重心前移时,尾闾要像老牛犁地一样,犁头一直划地而行,前进后退都一样。我感觉这句话真是太棒了!一下子就解决了走猫步的关键问题——平稳!
赵老师又说,我再告诉你一个秘诀:任何弓步的定势,前腿的髋关节要放松下沉,微内收,而后腿先要蹬直,然后一放松即可。后胯要略高于前胯。前胯放松了,下沉了,内收了,力由后腿通过腰肘传到手上;手上之力再传到前脚下,入地。
我说,太极拳不是要求不要绷直么?赵老师说,先求开展,再求曲虚。他把一只手伸出来绷直了,然后一松,说,这就是放松,把张力卸掉即可,千万不要懈了。
四. 对“中在得横“的理解
我对此口诀不大理解。赵老师说,你看你丈夫坐在凳子上,很平稳。如果他再往外坐,坐到凳子腿的外边,就会翻倒。打拳也是一样,身体的重心必须落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才能平稳。
然后赵老师以揽雀尾的左稝、提手上势、倒撵猴为例,进行了讲解。揽雀尾的左稝,脊柱是直的,正的,但身体重心不要全压在左腿,七成在左腿,三成在右腿。左腿膝盖不要过脚尖,右腿要注意开胯、圆裆,膝盖要找脚尖。提手上势和倒撵猴都是虚步,但重心并非全在后腿。我看着他的定势问:前腿要有三分的力么?他讲,前腿有一分的力,能撑住即可。
五. 初识推手中的粘连粘随,不丢不顶
赵老师讲,两人搭手练习,不要加力,不要减力。你所用的力,即你自身手上的四两力,粘住对方,一手管肘,一手管腕,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对方退,你就进;对方进,你就退,但退中的棚劲不要丢,否则,你就“没了”。换言之,练习中,按不加力,退不卸力,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棚劲一直都要有。
在练习单推手时,赵老师讲,我斜你直,我直你斜,棚劲改变力的方向,松肩、退腰、撤肘。四两劲只是个听诊器,他要我闭着眼睛来练习如何松肩推手,我稍有一点加力,赵老师马上就说,你有多大劲?有劲是有限的,无劲才是无限的!
接着他又告知我,何为顶劲,何为虚劲。切记,“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跟赵老师学拳的经历还需慢慢梳理、吸收、内化。
后记
唐才良先生曾专门著文,说练习太极拳一定要练习推手。从技术的层面上讲,要打出拳味来,确实需要练习推手。通过推手,更进一步了解每招每式的具体用法,从而在拳架的练习中意识更明确。但这一点很难做到。理由有三:
广大习拳者只是为了健身,进而修德,养性。大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只是能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