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的规律是蓄而后发、合而后开,蓄到位才能发得透,合得住方能开得展。太极拳有“身备五弓”之说,说我们的四肢和躯干各像一张弓,蓄力时四肢弓在躯干弓的带动下弯曲合拢起来,发力时五张弓一起弹出打击敌人,这就是“蓄力如弯弓,发力如射箭”。其实在自然界里,猛兽在捕杀猎物时,也都是先将身体卷曲成弓形,然后择机突然伸张身体扑向猎物。不同拳式的攻防含义虽有不同,但在动作类型上不外是肢体的弯曲和伸展,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形体开合”。拳式中肢体弯曲合拢的过程,在拳势上对应着蓄势,能量流由四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吸气,此时身体轻灵,便于身法转换。拳式中肢体伸开外展的过程,在拳势上对应着发势,能量流自丹田向四肢膨胀,为开属阳,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呼气,此时身体沉稳,利于打击敌人。“柔过劲,刚落点”是对上述变化过程的点睛之言,“柔过劲”对应着拳势的蓄、合、阴,“刚落点”对应着拳势的发、开、阳。但要注意的是,发势时的“刚”是“集柔成刚”,是掤劲的充盈和周身整体劲的体现,切不可用局部的拙力去完成。刚的本质还是柔,太极拳的刚只能从松柔中获得。
那么,打拳时怎样做才能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准确地协调同步起来呢?这就要凭借一个同步定位点一“定式”。在太极拳套路中,每个拳式在结束时身姿都有一个似停非停的定型,这就是“定式”。定式既是一个拳式的结束点,又是一对拳势的结束点(所以“定式”也叫做“定势”),同时还是一个拳势呼吸的结束点。此刻既是新、老拳式的转换点,又是拳势由发向蓄(由开向合、由阳向阴)的转换点,同时还是由呼向吸的转换点。由于定式是拳式、拳势、呼吸三者的同步定位点,因此练拳时一定要把定式做到位,使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的结束点在此自然对齐,这对于实现“势、式相合”是至关重要的。
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协调一致的总指挥来自“意”。我们常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里所讲的“气”包括“内气”和“外气”两部分,内气指体内能量流,引导内气的方法是“阴聚阳散”一拳势开合,外气指肺部呼吸之气,引导外气的方法是“蓄吸发呼”一拳势呼吸。“气”在意念的引导下,经过开合运化后形成拳势,然后用拳势去推动肢体完成拳式,这就叫:“意不动,气不动;气不动,外不发。”
武式大师郝月如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我们习练太极拳当以练“势”为重。吴式宗师杨禹廷说:“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式(势)子,一通百通。”我们练拳不在于学会套路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打出拳势的阴阳内涵。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总结道:“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阴阳开合”堪称太极拳的纲,练拳时一定要抓住这个纲,纲举目张,统领周身四肢百骸协调运动,使神、意、气、息、形五种元素熔化成一个完美的和谐体。
有一天,当您把“式”练成了“势”,做到式中涵势、以势催式、式势一体之时,您便踏入了太极拳的门槛。
注:
①除了将“四梢”解释为两下和两脚外,形意门将“四梢”解释为:“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练拳时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与人交手吋“惊起四梢”: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
②摘自《八法秘诀》:“掤劲意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漂浮也不难。”歌诀首句把掤劲比喻为浮起轮船的水,突出了掤劲的流动性和整体性。第二句阐述掤劲产生的方法:首先是全身向下松沉,然后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形成向上的领劲,在身体对拔拉长的同时产生周身膨胀劲。第三句指出掤劲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劲,生成于拳势开合变化的过程之中,末句评价掤劲的威力。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