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练习太极拳架与抗衰老的关系
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并非都能正确地演练太极拳架(此处拳架指套路的姿式和动作)。这里讲“正确”,并不是指太极拳比赛的“动作规范”,而是指符合健身养生之道。
首先,我们观察人的衰老过程,可以归纳为三句话:“由外向内”、“由下到上”和“由行动到思维”。
“由外向内”的衰老过程表现在,人的衰老先从外表开始。例如,老年人虽然行动不便,然而内脏还健康,能吃能喝。“由下到上”表现在,人的衰老信号首先从腿开始,先是跳不起、跑不动,之后觉得走路两条腿沉重。然而,老年人的双手却远比腿灵活。“由行动到思维”表现在,老年人虽然行动不便,然而思维还很敏捷,故有“力不从心”的比喻。
这里请注意:把衰老与疾病区别开,人之衰老是人生之自然和必然的过程,而疾病则是偶然和不自然的现象。
我国古代,道教对养生术进行了长达上千年的研究,有伟大的成就。古之道者寿百岁,大有人在。他们既是理论家,也是厉行者。古代养生术,最主要的成就是“吐纳导引术”。他们总结出“呼不出声,行不扬尘,不恒舞,不长啸,息力生气”的经验。
太极拳的理论取之于《易》(周易);道取之于儒家,即“中庸之道”;拳取之于少林;养生取之于道家。(编者按:此为一家之言,不为定论。)修道者,开始以吐纳之法养生,后来发现仅练静功,不足以成道(长生),于是发明了导引之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养生之道始成。太极拳遵循养生之道,就成了今天这种圆、柔、松、静、慢的模式。
一、抗腿部衰老的运动
衰老先从腿部开始,如果不每天坚持锻炼,一般从五十岁开始,就会出现腿脚不便的先兆;六十到七十岁,就会逐渐出现“身前脚后”的现象;七十以后,“身前脚后”会十分严重。所谓“身前脚后”,就是走路时上身前倾而腿脚拖在后边。太极拳为抗腿部衰老,设计了独特的步法。这种步法以杨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最为典型,从左弓步开始,先向后坐,把重心移至右足,转动左脚尖,外撇约四十五度,再把重心移至左足,之后提起右足,经左足里侧向前伸出,脚跟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脚尖朝前,弓右膝成右弓步,体重分布“前七后三”,即右足支撑七分,左足支撑三分。这种步法,完全消除了“身前脚后”的行动落后于思维的现象,有益于大脑指挥系统的谐调。“身前脚后”是老年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表现,走路时心想“快”,身子跑到前面去了,而腿不听使唤,落到后面去了。太极拳的慢动作,有利于平衡这种“身前脚后”的现象,使心理与身体调合,有利于抗衰老。“倒撵猴”的作用与搂膝拗步相同,一个前进,一个后退,两个方向的运动。
二、拳架姿势要到位
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常是姿势不到位。他们错误地认为,太极拳的动作紧凑,于是拳打得缩手缩脚,在手脚不到位时,就转换到下一个动作。这种练法是不正确的。又由于打太极拳要求放松,有人长期练习这种松弛运动,肌肉松弛而发胖,甚至大腹便便。这不利于养生长寿。
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针对上述问题,改进了太极拳架,严格要求头悬身正,拳架到位。例如,搂膝拗步,伸出的手臂要伸到极限位置,立掌,凸掌心,五指舒展向上(图l)。这样练,初时感觉手臂肌肉肌腱拉得很紧。人们误认,这是紧张,与太极拳要求的“放松”相矛盾。他们不懂得,松与紧是矛盾的双方,练拳时有紧才有松,一味地松就是懈,广义的松,是开而不是合,所以拉伸是开,也是松。只有动作最大限度地拉伸,在动作从一个姿势到下一个姿势的转折,才会感觉到最大的松,周身舒泰。头悬身正、尾闾中正、圆档开胯都是拉仲,把周身骨骼关节都拉开,不使神经系统受到丝毫压迫。太极拳大架子的健身养生价值就在于人体的最大伸展。
吴图南先生的太极拳架的白鹤亮翅是,右手单掌上举过顶,身体直立,向左转身九十度,再向后弯腰,再举左手,双掌过顶,转回面朝前方(图2)。
白鹤亮翅的这样练法,最大限度地拉伸腹肌,练太极拳就不会因为腹肌松弛而大腹便便,反而保持了身体的键美。
手挥琵琶也立身中正,双手上举过顶,做到身体最大的伸展(图3)。非常有利于腹肌的锻炼。
单鞭下势,要求身正,上身不能匍伏于地;两臂展成一条直线,圆档开胯,姿势到位(图4)。
三、平衡动作
“平衡”是人的生命的标志。人之初,随着生长,站立起来,这是生命旺盛的表现。人到晚年,行动不便,走路摇晃,易摔跤,平衡系统衰老。平衡系统彻底破坏,生命也将终止。为了调解平衡系统,太极拳设置了许多平衡的姿势和动作,如:分脚、蹬脚、摆莲脚、金鸡独立等势。做这些动作,关健是锻炼平衡,不是“踢人”,踢人乃末技,副产品。例如蹬脚等的练法不像少林拳的腿法,一次蹬出,而是:先独立式缓缓提膝(图5);然后再起小腿,慢慢蹬出,腿不过腰,停留片刻(图6)。这种踢法,实质是独立平衡式,调整人体平衡系统,防止老化,是重要的养生抗衰老方法。
四、脖颈旋转运动
人的衰老,颈椎衰老也是表现突出的,较早如现。颈椎衰老的明显特征是脖颈转动不灵活。例如。我们在青年人背后呼唤他,青年人会把头扭向身后。看是谁喊他;而我们在老年人背后喊他,他的动作是用脚慢慢地把身体转向身后,头与身相对是静止的,脖颈不转动,这是明显的颈椎老化表现。
太极拳在众多优点之中,脖颈运动太少是一大缺点。太极拳的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头随身体一齐动,没有相对运动,脖颈是相对静止的。这不利于颈椎的抗衰老。太极拳有少数动作脖颈是旋转的,如单鞭,正确的动作是:右手钩手之后,面向右手,注视右手钩(图7),然后,左手掌向左抹出,此时头不要随身体旋转而动,面仍向右方,等身体转向前方之后,头再由右转向左方,且注左掌,或透过左掌向左方平视(图8)。这样,头与身相对旋转l80度。示范动作是吴图南先生的拳架,杨式太极拳的单鞭也可以这样练。杨式太极拳的倒撵猴动作也有脖颈的相对旋转。然而,目前许多人练习太极拳都不注意脖颈的旋转,而头随身转,不能活动颈椎。旋转脖颈,对延缓颈椎老化是十分重要的运动。为了弥补太极拳脖颈旋转运动之不足,可以在预备活动中,增加头部旋转练习。注意,头部旋转要缓慢柔和切不可旋转过猛、太快,这会造成意外伤害。
五、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是用意念导引运动。太极拳的伸展动作是在肌内放松的情况下由意念导引的缓慢动作。“意在四梢”,四梢是手指尖、脚趾尖,出手出脚时的意念在指尖、足尖,由指尖、足尖在前面领导,而不是从后面向前摧。“领”为意,“摧“为力,故曰:“用意不用力”。是故,拳经有云:“力由脊发,气随身换”,这是技击与养生之结合。又曰:“精神须提得起”,这是练习太极拳之主导。《摄生三要》(明·嘉善袁、黄坤仪)说:“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所以太极拳之养生练习要“柔而不强,顺而不逆,定而不乱,聚而不散。”如此,则“精神提得起”。“凡此皆是意”也。
从上面的分析看,正确练习太极拳架的重要性,只有正确练习太极拳架才能取得良好的抗衰老作用。希望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重视练习太极拳的姿势和动作的正确。
----摘自《武当》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