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转载]戴英:太极拳架中的打手要义(2)

[转载]戴英:太极拳架中的打手要义(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9-05 12: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中正的内容很多,包括前后、左右。你上步,要先把底下的东西收牢了再上步,不能歪到这边,斜到那边。我在上海看到不少,头丢了的、头仰着的,全有。中正就是不能有前后胯,不管上步也好,手伸出去也好,胯要平的,肩也要平,不能哪里先去了,先去就有前后了,那就不正中了。中正的问题每时每刻都碰得到,希望大家练的时候不走弯路。有的说,现在不正,先练着,以后再练就正好了,那个要不得,最好能一上去就练正才好。时间长了以后习惯了,很难改的,自己要吃亏的。

 

六、通

 

后面讲一讲通。通的要求与中正的要求有统一的地方,也有不统一的地方。前后通、上下通、左右通、阴面要通、阳面要通、手要跟脚通、脚要跟手通;弯的,它也要通。这怎么能达到呢?要有先决条件,松、摆不正,这两个条件没有,你根本就不能通;你扭曲的,那怎么通啊!上不来,也下不去,当中里面被你夹牢了,当然不会通。

 

每一个关节都要松得均匀,不能上面那个关节多了,下面那个关节少了,那样就贯不通,脚下有反弹力也上不来。所以通是非常要紧的,你如果关节、身上都平衡了,上下左右都是很平衡的,下面哪个地方一动,全身都是动的。不能你自己去配“一动无有不动”,那个外型的东西不能找,那是要吃亏的。

 

有两种毛病阻碍通,一是哪个关节紧了,一是哪个关节丢了。你这里是紧的,遇到这个地方(力量)上不去了,或者下不去了;你丢了,也是这个地方(力量)上不去,下不去。去了这两个毛病,你打出来的太极拳肯定是匀的,肯定是上下通的。

 

练太极拳的通,还要注意精神。怎么把意识贯到顶上去,落到底下去;这样摆正了就不会摒死。否则摆出弓步、川步,总会在胯里、膝里、小腿里或者腰里有什么不平衡。就是说身体某一地方要么不能动,不能动就坏了;要么能动,只有那个关节能动,其他不能动也坏了。一个是硬的,一个是丢了,都不行。“一动无有不动”,练的时候哪个地方变,哪个地方动,它本身应该顺着来。太极拳本来就是柔和的嘛!柔和的东西一动就统统动了,硬的东西哪一个地方动了,其他不一定动,它是对抗的,也就是不顺,里面没有通。通的问题就这么谈一下。

 

七、结语

 

如果以上这四个原则都能达到的话,练拳架的味就越练越浓,越练越有意思,就能找到打手的东西。跟着瞎练得,练到哪里是哪里,没有目的性,没有练阴面,做不到松、通、中正,身上就不听话,你就指挥不了。一定要达到这么几个字,练推手时反应就快,敏感性就强,脚底下变化就多。不能前脚或后脚踏得很牢,脚底下要有弹性,像球一样,是活的;有那个意思,弹性就有了,反应就大了,动作就自然了,推手就厉害了。

我简单就讲这么一些,谢谢大家。

 

 


张达泉的太极拳功夫 朱纪生口述 盛彬整理
张达泉先生的生平和他的太极拳功夫,是我们这些拜在他门下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推行者责无旁贷的的责任.
张达泉先生生于1889年,张老师是旗人,他父亲张玉龙以走镖为生,18岁时他父亲叫他拜在铁臂纪德
(纪子修)的门下开始练(岳氏连拳),当时纪德赫赫有名,是著名武术家.
张 老师1942年同夫人和女儿到上海,他女儿42年约八九岁,现在大概70多岁了,不知现在搬到哪里了他本来住在武宁路漕家渡中行实业银行职员住的宿舍的旁边.由于当时环境,他的生活比较清淡,他当时在中山公园,静安公园,大木桥路,长寿路桥等地传授太极功夫.成为太极名家.对太极拳功夫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最主要靠教拳为生,不像人家靠广告宣传,他靠的是太极功夫生存,当时没有人真正理解他的功夫到底怎么样我们现在认识他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结晶,民间艺术的瑰宝都可以讲,当时没有人能认识这一点,这需要政府去认识的.
张达泉小架是小中见大,体态饱满,舒展,正气豪然,一动一静,一正一斜,斜中求正,正而不斜,斜而不曲,一弛一张,静如山岳,行云流水,行如猫,神如鼠,如履薄冰,意远而劲长,朴素无华,结构严谨,一招一式,泾渭分明,简节明了,轻灵而空 ,松,静,园,正,匀,轻,稳.与天地和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人云: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张达泉老师认为拳就是为了使用,推手是对拳架的最好检验,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用不好就是没练好.所以他从起势到收势,每一招都练到能用,千锤百炼,炉火纯青.他能做到一触即发,化即是发,这是当时许多名师名家所不能做的,望尘莫及的.他能做到无处不太极,不管对方的手放在哪儿部位,他都可以轻松自如,一触即发.手不定向,身无势.他不管哪个方向,他都能做到稳静如水,身形不变.
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有人问他:什么是梢劲他没有言语,随手把旁边一个人手上的竹剑拿过来,把竹剑扔向5米多高的梧桐树的枝岔,那竹剑并牢牢地插在树上.然后他把竹剑拿下来,有意地把竹剑往树干上插,竹剑插不进,因为竹剑不是很锋利.人们很惊讶,人人称奇.
另有一次正值盛夏,场子上过来一个练摔跤的壮汉,他说:张老师你功夫很好,是不是让我体会一下张老师手拿着一把扇子说:可以.随着壮汉刚碰到老师的扇子上,老师一甩就把对方腾空发出去了,这就是他由根到梢,节节贯穿,伸筋拔骨的太极拳功夫.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拿着一白蜡杆枪,请教张老师什么是黏枪,张老师随手拿着一细长杆说:你刺我吧 !然后对方直向张老师刺来,那人怎么也刺不到张老师,然后张老师轻轻一弹,那人就飞了出去.他说:这是手的延长,由根到梢,如果手长的话,就是跟到手指,使枪的就要到枪尖.
手是耳朵,黏连才有听劲,可见张老师的太极黏连功夫是很深的.他可以沾手即可黏到对方的根没有黏连就没有听劲长,没有听劲就不能做到舍己从人,继而不能做到四两拔千斤.意远劲长,由根而发和一粘就黏连对方的根部.黏连功夫也就是张老师太极功夫的精髓.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张老师太极功。。。。。。。。。

去世前他和卅几个青年和壮汉推手,毫不费劲,轻松自如.他说:他只要站了起来,就没有人能推动他.可见他太极根底深厚.张达泉老师的学生杨炳诚当时在漕家渡开皮鞋店,在62年他拿了
冠军,然后调到上海市体育工委,专职太极拳工作,之后由国家出面把张老师请到了体育工委工作,理论上总结,整理太极拳功夫.(略)

记武术名家张达泉老师
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已于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举行.此乃我国首次组织的太极拳国际盛会,说明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太极拳已逐步走向世界,实在令人鼓舞,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已有一定认识和研究,但对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则尚缺乏了解.因此,我国武术界应加强对太极拳的推手, 技击作用的挖掘,整理,推广和提高,才能使太极拳真正发扬光大.由此,使我更加深深怀念先师,著名武术家张达泉老师.他虽然已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精深武技,谆谆教诲常怀心中,今特记张老师二,三事以志思念之情.
张达泉老师,字隆兴,河北省大兴县人.一八八九年五月出生,一九六九年四月病故.享年八十岁.张老师幼年体弱,但酷爱武术.十七岁于北京拜武术名家纪德为师.
武林名师纪德,字子修,又名纪三.曾任清朝守边武将.自幼习武,初从武林名家"雄县刘".刘仕后学习岳氏散手,练就精湛武功,曾以胳膊承米车轧过,故人称" 铁胳膊纪三".后又拜太极泰斗永年县杨露禅为师学练太极拳,深得太极真谛,尤擅长推手,技击练成刚柔相济的绝技.纪师还从北京负盛名的"神枪"张大发学得精妙枪法.
张老师在纪师爷的亲自传授和悉心指导下,勤学苦练十余年,深得所传.张老师深感师恩,曾以纪师爷玉照一帧赠我以示纪念.此照甚为珍贵,我谨藏至今.
张老师艺成之后,以拳交友,切磋武技,功夫日精.一九四三年到上海传授武术,主要教授太极拳术.教授弟子不下二百人,从学者达数千人.其中弟子杨柄诚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曾多次荣获太极拳冠军.后来杨柄诚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武术教练,市体育宫为使杨柄诚武功得到进一步深造,特聘请张老师进体育宫专门指导杨柄诚.
张老师的武功十分精深,尤其是太极拳艺造酯极深,深得太极奥妙,更擅长推手,技击.他在推手时善用"沾,连,粘,随"四法,使人触其肌体,松柔若棉,若你稍一用力即根浮身飘;而且他身体园活如球.如你略一使劲即落空跌出;真是无处不太极,叫人莫测其高深而陷于进退两难之困境.同时张老师内劲极为充沛,他发人时只是身体微动或随手一点,对手即连根拔起,腾空而出,如风卷残云,被发者还不知所以,真乃一绝.
张老师以武会友,多次与人切磋武技,均以太极技击致胜,使对方折服.因此,在六一年至六四年之间上海市体委,市体育宫,市武术协会等经常邀请张老师表演太极拳和推手,其中仅我随张老师表演即达百余场之多.特别是市体育宫为提高太极推手水平,专门举办太极拳推手"沾,连,粘,随"讲演会,特请张老师主讲,并示范演习,这次随同表演的除我之外,还有王扶霄,马子建等师兄弟.由于张老师武功精深和辛勤传授,对太极拳的传播和提高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记得六八年春,张老师自文革受迫害后第一次来到中山公园,众弟子闻讯而来,盛况空前.张老师心情极为激动,竟以近八旬之高龄连续与三十多人推手,仍面不改色,气不喘,一如平常,足见其推手之轻灵,松柔和内功之高深,雄厚.还有一次张老师在中山公园授拳结束,偕众人漫游后花园,有弟子问:何谓运劲达稍张老师随手从旁人手中取过一支钝秃的旧竹剑,往前面一棵大树上一掷,只见竹剑已深深地刺入大树之内.大家对张老师劲达剑尖的功夫敬佩不已.
据我所知,张老师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深,而且他的八母梨花枪术亦极为精妙.有一位弟子拟创编一套枪术,特地来向张老师请教.张老师因一时没有枪就随便地拿了一根挂帐子的细竹竿权作长枪与之对练起来.但见张老师的细竹竿始终缠粘在对方的枪杆上,对方完全被制,无法进招,亦无法躲避,被张老师频频刺中.又见张老师的细竹竿稍一使劲,对方的枪即震出甚远,险些脱手.后来张老师用细竹竿只一掀,对方即连人带枪一起跌到后面的竹篱笆上了.这次我亲眼看到了张老师精妙的枪法. 还有一次,张老师在用一根细竹代枪时,只一抖,就见竹竿前半截全部爆裂成丝,足见其内劲透梢.但可惜的是张老师的枪术极少传授,能得其传者更鲜.
我还知张老师的岳氏散手在北京亦负有盛名,所以曾向他请教岳氏散手.但老师说他已把岳氏散手的精粹融化在太极推手之中.你既已学太极推手,达懂劲阶段,只须继续按我的教授,苦练太极拳,使功夫达到精纯阶段就可以了,不必再学练岳氏散手了.
今日张老师虽早已离开我们,但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亦有不少弟子正在传授太极拳,弘扬中华武术.为实现张老师生前对我们的教诲,努力整理太极拳理论,探索太极拳技击,把太极拳真正推向世界.我想只是对张老师最好的纪念!
戴英 口述 施成麟 撰录于 一九七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