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太极内劲大泄密太极拳之(2)

太极内劲大泄密太极拳之(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15 10:15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起式:
在太极拳套拳训练上,开宗名义:太极拳起式,此式子的内容包含了二种形式,一为太极起式,一为太极拳起式,此式子所要表达的意义,是给予学习者体会动与静两者之关系。如何觉知静中触动,动而运化的肢体变化,及心念之能观与所观之变的所谓身心相互依转的状态。

太极拳起式之始;名之为进入平立观无极,进入本身是一动作描述,包括起身进入与心境的进入。在身躯结构上,要求学习者必须禹步而入注。在当下的身躯状态下重新于禹步的方式,进入到太极拳所要求的身形姿势,此姿势的要求样态是一平立的姿势要求,即拳论上所说的:立如平准,不偏不倚,且精神提起的中正状态,此时端然恭正平立,两眼平视松合而凝,呼吸自然,两手下垂,身柱端正,两足平行,心中无执一物,一念不起,全身松沉于地,恍兮惚兮,穆穆皇皇浑然如置大虚。混沌之状,阴阳未分,无极景象,其形无可名状,名之日观无极。

禹步前进,主要的用意,是要培养从当下(现状的)到太极起式之始,需要怀着一颗谨慎的心,从初始进入到一未知的情境当中,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戒慎前行,不可轻忽,要一心一意,以心行气,觉知一提一放,一进一出的身心觉受。

太极起式:
A:起式的动作要领 :开始两脚屈膝,重心移至一脚(右脚),左脚轻轻提起,膝与胯平,向前自然跨出一步,左脚进入时尚保持轻踏地面,脚跟着地,整个重心落于右脚,松腰坐胯,左脚腿肌皆放松,不能聚力造成双重而滞。接着由右脚渐平移揉胯移身于左脚,直到所有的重量阶落于前脚(左脚)为止,右脚由实变虚,然后再将后脚(右脚)轻轻提起,平落于右侧与前脚形成平行站立的姿势,两脚平行,两脚跟距离与胯同宽,重量平均分配于两脚,屈膝150度,松腰叠胯,立身中正,尾闾微收,沉肩坠肘,松胸竖脊,头容正直,两眼平视,收下额,两手掌心向后,姆指外侧轻贴缝处,开胯撑裆,圆腰竖脊,脚底踏平,成为平立状态。开始进入观无极的要求。

太极起式从初起状态禹步进入到平立步的过程中都必须把握开胯撑档,松腰,圆腰,竖脊,涵胸,收颔,舒项,正容,吊顶,脚能轻提松放,虚实分明。禹步的操作,对人的身体状况,久而久之必定大有益处,从而达到养性怯病,身安命延的不老春之境界。进入平立观无极的操作过程与内在的知觉体会,在华步庭的承传里,有以下诸口诀,依此口诀,在明师的指导,自己的参修下,才能进入到下一骤的修练太极拳的串拳:

B:起式口诀:
1.关于桩步裆胯的要求: 两脚实踏平立步,脚跟间距等胯宽,脚尖齐对正前指,两膝微曲对正前,两股撑档胯平列,档顶位对步中间;叠胯松腰收尾闾,尾闾中正档口圆。

以上对桩步档胯的要求,在知觉上必须两脚底平贴地面,要有入地的沉实感,脚趾不能下抓或上翘,足底承重布有宾有主之分,所谓脚底1, 3,5,脚桥宜放松柔,身体的能量有透入涌泉而入于地的充实感,脚踝宜松,使身体之重量有直透脚肿而栽入地之感,膝盖微曲约150度,不可外开或内扣,造成无过不及之缺点,应对正前面脚尖为度,屈膝,膝宜松使脚底之反作用力有回撑于身,而造成曲膝称裆,裆口圆之要求。

裆宜有圆撑,勿夹勿裹,两胯须有折叠放松,如坐胯然,尾闾微收,中心与两胯之间成垂直之关系,腹宜松实(松腰叠胯,腹部自然松实),不宜用力撑胀,腰宜圆松,有圆腰竖脊之势,如此才能利于气沉丹田,长养丹田之气,奠定链己筑基之功。

2.关于腰脊头容者: 尾闾中正脊直竖,收额舒项顶头悬,鼻梁档顶一条线,头容直正耳垂肩,目光平望却环顾,精神内敛合自然,内觉一点玄关窍,虚灵顶劲神内涵。

从顶,双耳连线的中点,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闾),档顶,地面构成人顶天立地的,主要铅垂结构,尾闾中正脊直竖就是要求人体竖轴必须正直与地面构成一铅垂地面的中正结构。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对身姿的要求就是指此而言,所以口诀所明示的尾闾中正脊直竖…到头容直正耳垂肩,就是立身中正的严格要求,能立身中正对人体中枢神经的运作,才能得到最好的传导,俗称所谓的督脉畅通,气行充足,气机容易引动。接着才能体会目光平望却环顾,精神内敛合自然,内觉一点玄关窍,虚灵顶劲神内涵的内在境界。
3.关于肩肘胸背者: 垂臂松肩臂微弯,肘尖侧向手垂悬,肩往下沉肘觉坠,手腕掌背对正前,胸侧松胁胸含下,背松脊竖拔背然。前有含胸后拔背,全身松静心安闲。

垂臂松肩臂微弯,使肩臂放松,顺地心引力下坠,使全身重量松沉下脚底,有如不倒翁之势全身重量点于脚底,但能量不能无往来,为使能量回引至身,必须使肘尖侧向两手垂悬于地,肩往下沉,肘觉坠,手腕掌背对正前,胸侧松胁胸含下,背松脊竖拔背然,全身气温流畅于全身,尤其人的末稍神经从指尖到脚尖,皆有充实气胀通透之感,絪温之气充扩全身,而达全身通泰之感,所谓接地之力(全身能量与地心引力相接合),吞天之气之感(乃是地心能量反馈于身之气能,因而充扩于全身),能量往来于人体之间,达成所谓周流六虚,周天运转。九曲之珠,无孔不到,此时才能体会全身松静,心安闲,如拳论所说,神舒体静,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为了使天地之能与人体能量的相互往来,有一定的轨道,顺人之意志,往来于形躯,而成为人的生命动能,呼吸之来回吐纳乃是最自然的引路者,顺着呼吸,使人的思维精神意识的活动与神经中枢器官的知觉性能达到一体之感,而达太和之道,由前三项如何掌握人体姿结构的外样态的要求,营造了最佳的物理空间。呼吸来往之口诀涵养于身,升降飞扬刚健不息,絪温之气始生,由太极的性理建构了太极拳的实拳,实功的修炼,而作用于人生行为,成为太极人生的重要理具。太极之道化人生,使人由形躯之生命而形化为性命,使生命,性命通一无二。以下绘制一图
      
标示太极拳运动时,各肢体部位应有的样态及其各部份肢体的要求,及感觉的掌握,而此皆要从力行实践中去体认。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各肢体的身姿构是否都能符合要求,最重要的要以感觉来察验是否合乎规范,从不断的自我的体察与修正当中,自我的心神体能逐渐的提升,不断的在知觉运动中追求,使善于发展内外的感觉的掌握,在内感觉(深度感觉)的养成上,使肌肉感觉受纳机能更加灵敏,在外则触觉的灵敏更加敏锐,如电触身,如针扎手,瞬间反应,内外感觉的灵敏,使人的全身的神经系统更加活络,感而遂通的本有能力,更加充实,身体的各部位协调能力更加快速,肢体的动作对空间位置感更能准确的掌握,撷抗肌的完全放松,使人能有效的应付突发的状况变化,而迅速产生爆发力,以克服困难,发挥所谓「完整一气」的一举动周身轻灵,犹需贯串的周身整体运作,以达最大效能,而这些功能的养成皆需经过吃苦忍耐中有恒心、信心、有耐心,提得起,放得下,想得细,看得开,吃点苦,用点功,虚点心,下点气,知点机的三心意志,四得胸怀,五点作为的要求修炼下,以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不二法门的要求中认真体认才能达成的。

4.关于呼吸来往者: 平立周正摒杂念,呼吸上下引内观,吸气匀匀贴背下,呼气徐徐沉丹田,呼吸总由横膈动,腹底絪縕气腾然,天根月窟有来往,全身通泰也等闲。

太极拳呼吸之法,吸气气贴背,呼气沉丹田,透过腹底呼吸的训练,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血液供氧充足,氧在体内的交换作用正常。酵素有充分的氧去分解使糖素类产生热能,致使邪气不侵,而达去病保健之效。心与气相守于丹田,久而久之出天然,丹田絪縕之气油然而生,经由呼吸的运动,及意志的执行,使天根(会阴穴)与月窟(百会穴)往复运行而充达于全身,絪縕之縕气柔化了全身的细胞组织与毛细血管间使人如沐春风,如置母怀当中,全身通泰,百脉运行无碍,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真所谓气映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时,虚实动静之机生,阴阳、刚柔之始成,故有以下动静有无之口诀。

5.关于动静有无者: 平立松静脚踏地,虚灵顶劲头顶天。全身通泰凭法式,观身犹物入超然。虚灵不昧观动静,动分静合知一元。一元动静总为有,无极太极识开端。

一元,太极也,一元二气分判则神,动静之机,性能初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动中有静,静中触动,难以言之,其中有神,虚灵不昧。有形之躯,神舒体静,以听心用而清极,合物我于一元,观身犹物入超然,超然于物之外,动分静合知一元,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静之则合,动之则分,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一元动静总为有,无极太极识开端。

太极起式的实践口诀与实践的真实,建立了顶天立地的身形姿势,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大丈夫之体,结构的完整、自然与天地相合。太虚之气充贯于身躯,虚灵不昧之神运化于体内,以以心行气之法,气因心行,身由气运而有知觉。知觉者知形,神,物之感通于心,以心尽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其理为一贯,故人心即天心,尽心知性以知天,而达天人合一之境。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无极者,并非绝对无,而是未始有,一物未有,太初以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无极景象,其形无可名状,名之曰无极象形。太极者无极而生,并不是母子关系之生,而是说在无极之状,阴阳未分之际,虽未分,而分之机势已动,一至于分时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沦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故谓之为太极。此时之观无极即无极而太极,手足虽未运动,然在立有平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备于心腹之内,此时之心意,壹志凝神,凝神静气,外示安逸,而专主于敬,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接着才可进入到下一个起式,所谓太极拳起式,此起式是借以描述曲伸开合之动,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二.太极拳起式:
太极拳起式的修练,着重于经由生命气息之交感,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一动一静,一屈一伸中,气之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能知觉于心,相摩相荡,絪縕之气升发于身,升降飞扬,充扩于吾人内心,未尝止息,由此而知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人与天地交与参赞,生生不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极而太极,即寂即感,当下感通一时明白。非玄虚之言,乃真实之境。生命之活力萌之于内,跃动不已,刚健不息,由此言说太极之为何物,则显而易明。

太极者道也,乃生命实存之总体根源,太极拳乃道之器也,道之活动,下委而具体化为拳之实。是依着太极之性理所规创而成的实拳。实拳之修炼,实功的建立,提供吾人下学而上达,由拳入道的不二法门。

太极拳起式,提供吾人如何立于静中,(静,寂也,寂而能感非死静),依平立无极之口诀,在观无极的情境中,体会静中触动动犹静,神舒体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能力,也是体认境识泯显的最佳方法,俗语常言,练的是拳,学的是法,如何依法修炼,才是吾人所要追寻的实践的功夫。无师面授入门难,功夫无息法自修,才、侣、法、地,是修炼必备四大要件,缺一不可。
三.太极拳的性理根源
易传云: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道之落实于人乃为一生命的实存之道,生命力之展展乃形之于人的肢体运动而彰显,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名义即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此中义函着,太极自身的由来与其本身的天性,及其化生活动存有的数象性征。宇宙万象之对以化生,起于其有「原始」的「原素」,西方哲学指其名为无限,在太极拳论则名之为无极,无论其名所指为何,其化生宇宙现象,于境则无限,于时则无穷,是其自身,必无际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且无分量可得而测,不过也不能思考它是「无无」的「绝对无」。相反的势必认定它是「不显其质而混沌潜存其性的相对空无」。因为它是一切观念之底基的可理解的质料,称之为「容中有个空不空」者。无极于作用到化生宇宙万象的「杂多」之间,存有其一宗的「统一性」,那就是混沌的潜存「阴」与「阳」两种相反的性能于对立稳静,而又永恒的潜在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相对活动,所谓「太一」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所谓「一气混元」,也正是无极化生宇宙万象的开端,这也是太极的前身,以及其阴阳相对活动的本身天性,所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指的意思。混沌潜存着阴与阳两种性能的那一气混元的太一,动将起来即分显出太极的阴阳两种性能的相对活动,「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就是其化生活动状况;而且显现了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以时空中的内容。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道在此化生活动中,因而造就了「宇宙万象」,而太极拳的一切象征,也自然涵容于其中了,形之以外者乃是拳式的运动依其理法而成为一套太极拳的肢体运动的形象。

四.太极拳作用于人生的价值
太极拳是通过体验而涵化于生命之中,落实于生活场域,毫不勉强,又无缘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之慈祥而笃实的生活化的太极,在这种生活化的太极拳的直养,陶铸下,人即是拳,拳即是人,人拳合一,松透自然,达化无碍,充实而有光辉,屈伸开合出入自得。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久而久之出天然,太极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可以说太极拳之心学本源是必须溯源于太极的宇宙观为根源,以三极征见的立人之极为归依,性理思想为轨持的。太极拳绝非仅是一强身健体的运动技艺,而是要成为一门学问去探究的,而此学问又必须在「生活化」的存在体验中获得,经由身体力行的工夫通过正、知、觉、会、通、神、明、归、藏而直指太极本源的一种拳术运动与太极道化的修炼,经由太极拳的修炼使生命涵化入道,藏器归源须经过九层境界的实践进路,这种直指本源的实践工夫必须建立在一种觉知的心灵上,遇事逐物,盘架串拳,皆有所省发,观初上的叶芽,出土的嫩草,老干上的新枝,在生命的转化中,皆有豁然开朗,心神领会之了然于心的敏锐之觉,知觉运动的工夫乃是具体的,存在于内心的一种生命感应,所谓即触即觉,即疑即觉,即感即觉。太极拳所追求的是主客合一因而能感通无碍,并能听之于心,听之于气的一心之朗现,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润(注12)的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气一体的拳术。修练太极拳是以阴阳为理,刚柔为用,仁义成行的太极人生观。此人生观是将太极的一切视为吾心之全体大用,吾心之全体大用乃是秉此理法而充周遍在;生活场域的任何具体之事物皆依此根源---太极而出,太极心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太极;换言之,任何事物的运化都依持于此存有(太极)此存有(太极)是即存有即活动的开展与朗现。而知觉运动的觉知即能通过此太极拳的实修而作用于人体,由身心主体之符应而契入于太极之道,并且由此太极(道)之契入而朗现。此太极拳之称为太极拳,乃符应于太极之理而名之实,非虚有其名的安个太极而假借,以掩人耳目。太极拳的正功正法非依书文口诵,而是学必到心斋的真知真觉,由内心之体察详审而入于生命之中的一种体验,从「体验之」的觉化以至于验之于体的知「道」是一真实不虚的生命过程,体验是透过生活体验感知所及,心有所觉,身有所知,而回返于生命的自身,此活动则是验之于体,当其回返于生命之自身则使得其所涉及之生活感知体验,而能落实则各有所安,各复其位,即所谓以体验之。验之于体,以体验之。是一个圆圈的辩证,在辩证中不断的升进、体验成为生命主体的转化。在升进的转化上,吾人内心产生一自觉的体悟,此自觉的体悟,人的生命动力变出了自信的强烈意志,此强烈的意志,使人超拔出俗聚气的张力,唤醒了真实生命的本真,建立真正的自我的肯认。由小体的己而通极于大体的我,自我的肯认,自信的建立,为己之学,乃如孟子所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念自觉,逆觉而上,修身以俟之,乃凭借身之修而使复归于己,由己所生之信心,而豁显出无限的道心,使纷纷扰攘的俗情世间,一念觉而显理法世界。一念不觉则落于俗情世间;一念觉则超升于理法世界 。心念当下则构成了心灵主体与心念聚气的张力关连,此张力即矛盾又统一,如此形成了人生命的动力。同时显现了生命的艰难困境与崇高的超升理境,太极拳的修练,正是克服困境与不断往上超拔的实修之法。

知觉运动从肢体的神经感觉进而行之于心的心觉(识觉),最后行之于气的太虚之寂感而至心有令神有觉;正如庄子所揭示:听之于耳,听之于心,以至于听之于气。太极拳的知觉运动,最后乃是纯以神行的一种道化的运动。由太极拳入于道的修练,最讲究的是知行合一的真实体证,由太极本心出发,而具体实践的实学,实修,故名之曰:〝太极生活化,而至生活太极化,直接化入生命的根底,使生命与道合而为一,成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所谓君子拳也〞。如能如此,则整个生命即能生化活化,亦为太极道化的一种朗现,开展,故能终日不倦,夜亦不困,早起精神愈发炯然,满心而发,充塞宇宙,吾名之为生命壮自然,达德光宇宙。

总而言之,太极拳起式的实践功夫是摄持于本心的知觉运动,通极于道体的道化人生,从太极拳起式到太极拳的整体修炼它的作用效能是扩及于生活场域的事物之上的。这种实践方式是必须与整个生活脉络合融为一,是一种全体大用之拳。

收式
收式的“收”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场”的意思,套路将要结束了,通过最后几个动作,使人体由太极拳运动状态转为非运动的自然状态,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论拳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收藏于密”。这是说,练功时“气”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把它密藏在丹田。前辈们对练太极拳有攒功之说,他们认为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真地把它积攒起来,日久天长,功夫慢慢地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而产生一个飞跃。这就如同在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月存一千,一年就—万多元。打太极拳不注意“收式”,就象农民种田,只管耕种,而不精心收藏,既使庄稼长得再好,也只能落个丰产不丰收,而徒劳无益。有人练拳数年,甚至于数十年功夫仍不见长进,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条可能就在于他忽视了“收藏”这个环节,盘架子没有认真做好收式。

    练太极拳应该特别重视收式,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练习套路时注意收式,练习单式时,每一式也都要认真地做好收式。太极大师王培生先生讲授吴式太极拳时说过,收式有“通三田,开三关’’的独特的功能。对于治病强身具有神奇的效果。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是由第九个拦雀尾变单鞭而收式的,太极拳三十七式是由如封似闭变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式的。不论打哪个套路,还是练习单式,最后收式时都是身体半蹲,两手胸前相接两脚靠拢,而后两掌下合,太极还原。本文以太极拳三十七式为例,把“收式”最后几个动作分解说朋如下:

    一、双手相接巧收场。抱虎归山一式两足靠拢,两臂于胸前交叉成斜十字之后,想两肘同时松动,向左右平分,两掌随之渐分渐落,两掌落到胸前时,依次中指相接,食指相接,大指相接,眼神从正前方收回落到食指相接处,手指相接的同时,双膝微曲,收小腹气沉丹田。

    二、太极还原把气藏。其动作的意念活动可分为五步:
    第一步:竖脊立顶开三关。想两脚松力,两膝松力,直膝立身,脊椎骨节节贯通,立项,身体自然直立,立身同时意想体内真气由丹田到会阴,绕过尾闾关,沿脊柱上升,通过夹脊关到大椎,达玉枕。这时两眼内视玉枕,以神迎气,以神领气,使真气冲过玉枕关上达昆    仑顶(.百合)而进入上丹田。

    第二步:双手下行“通三田“。气由上丹田,顺面部下行到两唇,这时两唇及周围皮肉有微微跳动之感,此乃任督相交。气过承浆沿十二重楼(气管)达膻中,进入中丹田。这时全身气血融和轻松愉快,精神焕发。继之松肩、松肘、松腕,双手沿胸前下行,过脐之后分开下按,落在两股之旁,手心朝下,手指朝前,好似扶在水上。与双手下行的同时,真气下行进入下丹田。

    第三步:气贯双足返丹田。气在下丹田后,稍捎沉静,停顿一下,静静而立,有恭敬之意,而后意想会阴,再想双足涌泉,气由下丹田到会阴,分两股沿大腿内侧直达涌泉,两足有热感,而后依次达大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再翻上脚面,脚面有变厚微胀之感。气过解溪绕过外踝骨,沿双腿外侧直达会阴,过尾闾,到命门,由命门到神阙,最后回到下丹田。

    第四步:点按风市把气藏。想大棱穴,双手放松,十指自然下垂,十指有充气感,两掌捂于大腿两侧,中指尖正好点按在风市穴上。大腿感到两掌热乎乎的,如不热双手便离开大腿再捂,直到有热感为止。这时意想把这股热流收到会阴,而后由小循环路线过尾闾,到命门到神阙最后到下丹田。  

第五步:全身放松收功毕。气收到下丹田之后,全身放松,松胯提膝三、五次,曲膝也就是想尾骨往脚后根上坐,再想膝盖上天直立,最后松手腕,(想想手腕但手不动),松肘(想想肘但肘不动),松肩(想想肩但肩不动),松胯(想想环跳但胯不动),松膝(想想膝但膝不动),松脚腕(想想左脚腕、想想右脚腕,反复地想脚腕,想着想着脚有动意,此时则可轻松自由地走动了,至此收功完毕。

有几个动作要从功理上作一些说明:
    一、收式为什麽要双手中指、食指、大指相接?这是由人体的自然结构决定的。王老师把人体比作一部汽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中指尖上的中冲穴,属心包经,它在人体中是供血的送能量的,两手中指一接阴阳相合,就如汽车断了油门。食指尖的商阳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这是管运化的,两手食指一接如汽车制动踩了闸,大指尖的少商属手太阴肺经,它是管呼吸的,两手大指一接如同关上了发动机的风门断了氧气,一部汽车断了油、关了风、踩了闸,它自然就会停下了。

    二、为什麽两眼要内视一下玉枕穴?这是根据中华气功理论设计的意念,气功上讲通督脉必须冲开后三关,尾闾、夹脊、玉枕,真气通过这三关的情况不同,过尾闾关是绕道上行,如山羊上山,古人把它比喻为羊车,过夹脊要迅速通过,如鹿奔跑,则叫它鹿车,通过玉枕关最困难,要费大力,如牛拉车,则叫牛车,真气到玉枕不易通过,要用眼神助它一力,所以,两眼内视玉枕,是用神去迎接真气又以神领气,使其冲过玉枕关。

    三、手掌为什麽要捂在大腿两侧,中指尖点接风市穴?这是藏气又治病的动作。人体受风寒侵害后,各种风如物资集聚于市场上一样,聚集在大腿外侧的风市穴,这就是穴位名称的来历。古人说人有三十六种风,如婴儿的四六风、鸡爪风,有各种风湿等等,中冲穴点风市能冲散各种风的市场,排除各种风症。这是一种简单易行,但效果却很神的气功点穴法。两手于体侧自然下垂,手掌捂大腿,中指尖上的中冲穴,则正好落在风市穴上,所以这个动作又具有排风湿的作用。有些人打太极拳不知不觉地关节炎等风湿症就消失了。

    王培生老师,传授的收功法,功理透彻明白,动作设计科学,传授火侯精妙入微。只要我们严格认真地去实践:  日积月累功夫自然见长,开三关、通三田打通任督二脉叫小周天就通了,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叫大周天。

常言道“任督一通百病不生”,大周天一通便能做到天人合一而进入高层次的气功境界。王老师曾半开玩笑说“大周天一通,那时你就不是人了”,这并非骂你,是说你不是平常的凡人,而成了罗汉体、金刚身,你就成了活神仙了。

以上讲的是太极拳收式的功理功法。这些动作乃是入门初学的有形有意的东西。要坚持修炼,逐步达到连绵不断又流畅自然,进而再达到无形无意的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数年,乃至于十数年的纯功方可登上太极之顶峰。

太极拳与返还功


上一篇:《武当》2011年07期 下一篇:功夫内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