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一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深,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细,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越精细,越微小。最后出现的如图3所示的身体结构。
图3,身体纵向筋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身体上已经形成了从头到脚很多的肌肉“筋线”,这些筋线可以看作是弓箭的玄,个个可以发力,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身体备五弓”的说法,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真正的应该是身体处处有备弓。也就是“何处碰到何处发力”的太极拳真正内劲的一种重要特征。
这个只是太极拳的一个纵方向上的筋线,这是不够的,还有一方向上的筋线,就是横向的。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身体形成了各种的圆圈筋线。功夫越高,这些圈就越多,这样的筋线可以在身体上形成很多的劲力。最基本的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沉浮劲。在太极拳中也叫松沉劲,一种纵向的掤劲。那么这些纵向与横向的筋线就形成了一个身体上有机的整体,可以变化出千变万化的各种内劲形式来。而且是非常的精细。
目前的太极拳练习者中大多数人只是体会到这种横向的筋线所产生的劲力,这种劲力在太极拳推手中是必备之力。横向的筋线与纵向的筋线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一种偏向而已。横向筋线的出现就有纵向的筋线存在了。但是纵向的如果没有得到开发,就是处于一种自然的初步状态,不能发挥出它的明显的作用,目前很多太极拳的技击爱好者,一直停留在推手的阶段上,不能进入散手阶段,推手中运用的劲力不能很好地用到散手上,除了没有明白这些“筋”的存在,更没有体会到这种纵向的筋线是产生肢体的击打力、身体的弹性力等在散手中必备的一些劲力。
这些筋都是人体经过不断练习后产生出来的,是光靠单一的方法练习得不到的,它是通过练气、练意,练肌肉等方式下,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因此“筋”是由肌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的,是不可见的,但是可感觉得到的。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排列的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肉运动方式,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说内劲的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最后从人体整体外观上看,他可能肌肉并不发达,给人的感觉是条状的肌肉,而不是健美运动员那样块状的肌肉类型。在这过程中,你的肌腱,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会也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如骨骼关节经常发生“咯、咯”的响动,脊柱感觉更加自然而笔直而且有力等等。
3、从“筋”看内劲的技击运用效果
有了对“筋”的概念认识,我们就会明白太极拳训练中强调“不用力”的真实意义。太极拳实际运用是要靠这种“不用力”百练而来的“筋”来实现技击的。而且用“筋”来进行搏击,就会给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觉,感觉很轻松,这时也不妨称之“不用力”了。这种“筋”显然是柔软无比,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出各种劲力,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可散可聚,可园可方,上下变化,左右逢源。只有具备这样的“筋”,有了这样的劲力才能在快速的搏击中做到“引进落空”“粘沾连随”等太极拳的技击特点的技法,还能在各种的搏击场合中,运用出各种劲力来。也就是说这种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的网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
由于这种“筋”是通过太极拳独特的意念和内气训练出来的,所以其还具有灵性,可以感受对手的劲力变化,而且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筋”,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这种“筋”看成是固定的,他的技击效果就受到很多限制了。因此我们说的“筋”,应该用“活筋”来描述就会更准确些了。具备这样的“活筋”,还可以让你具备一种本能的抗打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单纯的排打练出的。这种抗打能力主要由于是“筋”的弹性活动来实现的,还有就是依靠“筋”的分解对方力量的能力来做到的。就像水一样,一处受力,立刻分散到其他地方。
当你具备了这些“活筋”,你会发现你在练太极拳各家门派的各种动作,做各种发力时,都能运用自如,终于就会体会到各家门派只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样。这个目的最明显的一个就在人体的“筋”上。如果你只是从他们的过程来进行考察,会越来越不同。因此路径是多样的,关键是适应每个人自身的环境与特点,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寻“筋”之路就在每个人的脚下。不在什么门派,什么形式。
分享:
喜欢
阅读┊ ┊ ┊禁止转载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道法先天太极拳----介于道法与武术之间的太极拳
后一篇:道法的利用
评论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道法先天太极拳----介于道法与武术之间的太极拳
后一篇 >道法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