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 正文
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尤志心
来源: 作者:尤志心 点击: 发布时间:2008-01-29 双击鼠标滚 字体:[]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搏击》等媒体发表后,各大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
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
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外柔内刚,练至高级乃至顶级阶段,就能“阶及神明”,从心所欲,“英雄所向无敌”。
这结论究竟对不对呢?这是本文想进一步论述的问题。
内劲一词最早见于陈鑫的拳论。他是这样认为的: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有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尖,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棉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
内劲的“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查《现代汉语词典》,“劲”字有四个义项:①力气。②精神;情绪。③神情。④趣味。内劲的“劲”所能选择的义项只能是第一项,即“力气”的意思。所以,内劲也就是内力,是蕴藏在身体的力气。在太极拳理论体系中,往往把“力”看作是“拙力”,带有贬义,故不称内力,而称“内劲”。但“内劲”的意思就是“内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事。
太极拳家认为,这种内劲“发于丹田”。一与丹田挂上钩,就给“内劲”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什么叫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已为气功与太极拳,广为引用。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但一般是指下丹田,即脐下1.5寸处,又叫气海,泛指小腹部位。古人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是人的“性命之本”。特别是下丹田,更是人的“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气海”充实,则百病可治,永葆强壮。道家认为,丹田之气由精气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决定人的盛衰存亡。
但丹田的真正作用,是不是真的这样神秘呢?中医针灸学告诉我们,气海是任脉上的一个保健要穴,起着强壮作用。针刺气海可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等病。经常按摩或或敲击气海(丹田),有强壮作用,可以延年益寿。虽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并未发现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可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实践还告诉我们,通过太极拳或气功修炼,可以打通任督两脉。所谓“气沉丹田”,其实就是腹式呼吸,将所吸的氧气运至丹田深处并逐渐下降到小腹脐下,这时会感到有一团热气汇聚在丹田处,热气再下沉到会阴间,这样的吸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荡,加速流通。一些太极专家对这一过程曾作这样的描述:
学习太极拳后,以意轻轻运动身肢,逐渐祛除僵劲,手指尖渐觉膨胀而有汗液,手臂也渐觉软绵膨胀,以至不时有麻酸的感觉,指尖也时有针刺的感觉,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是“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再加功夫,手指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往外透发,背脊和臂腿似有气流在灵活快速地缠绕,才知打通了“运劲无微不到”的大门。(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
上面所述是每一个练太极拳有素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的,但其中的机理尚待人们去探索。我认为,太极拳从实质上说,它是一种套路动气功,即按太极拳的套路,按太极拳的要领,一招一式进行练习。练习有文练与武练之分。这里主要指文练。肢体动作显得舒缓柔和,松柔圆活且又沉稳,以练意为核心,以练出内气为标志,以强身固本、防身自卫为目的,这就是“文练”。这与静气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有外形动作而已。外形动作,有利于练习者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做到意守丹田。进行文练时间一久,原先的“绳捆索绑”,会变成“圆球弹簧”。“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里的“气”就是指气功。练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热感、胀感、针刺感等各种感觉。这种感觉在拳学上名之为“气感”。这种气感是不是一种“力”呢?或者称之为“内劲”呢?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按中医理论,“气”的内涵有二:一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即包括秉受父母精卵结合的阴阳之气(先天之气),也包括出生后来自呼吸的空气和从饮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后天之气)。二指构成人体脏腑经络体系的这些物质所表现出的生理功能。例如脾胃之气,主要指消化功能。
“气”与“力”在习惯上是不可分的,我们往往称之为“力气”或“气力”。但我们不能把“气感”称之为“力气”,因为“气感”是非物质性的,只是人的一种得气的感觉,而力气是物质性的,它能推动物质运动的。
运动会打通经络,强化心脏功能,提高清除体内垃圾的能力,因而全身血脉也就和顺了,人的健康水平也就提高了,体力也就相应增强了。这对每种运动来说,都是如此,并非专指练太极拳的人而言。练太极拳出现了气感,说明你的经络打通了,久而久之,体力自然增强,气力自然会大起来。任脉、督脉属于奇经八脉,它是十四经的。据说,打通任督二脉后人的功力会大增,仿佛世外高人。所谓功力,一是指人的气力,二是指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人的气力,就是一种肌肉力。人体解剖知识告诉我们,人体有个运动系统,由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复杂的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所谓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产生的能力。人的肌肉收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肌肉处于静止状态时进行等长性收缩,肌肉在紧张用力时,长度不发生变化。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静力性力量”。另一种是肌肉进行不等长性收缩,也就是说,肌肉收缩后,其长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动力性力量。这种动力性力量与两个要素有关,一个是肌肉收缩力,一个是肌肉收缩的速度,收缩力越大,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在最短的时间里,表现了出最大力量的能力称为爆发力。
那么,除了这种力外,还有另外一种力吗?一些气功骗子,曾说过,有种叫“外气”,这种外气的物质基础是“微粒流”、“红外辐射”、“电磁波”等等。他们凭这种外气,可以不接触患者,甚至在千里之外,都可以给人治病,此外,还可以使金属熔化。这些骗子一度在中国闹得乌烟瘴气,但后来被几个科学家揭露得原形毕露,一个个夹着尾巴逃跑了。在武术界也流传着一种与“外气”相似的东西,那就是“空劲”。太极拳的“内劲”是不是就是“空劲”呢?我认为不是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例子。郝为真是太极巨擘,他是武式太极的继承者,也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老师,他的内劲之大,是有文献记载的。“能置椅寻丈外,无所依傍,投人按坐其上,屡试不一蹉跌。又能后摄壮士使臬兀彳亍,不能自主,有如击鞠。”(《太极拳大师永年郝公之碑》)这种内劲是不是与肌肉力无关呢?不是的。郝为真年青时曾开米店,“大车运米,辄左右手各平举袋米重百斤卸之以练力,故其力倍于常人。”(《太极拳研究·郝为真传》)又据乔松茂《武式太极拳诠真》记载:“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跟李亦畲学拳时,用那80多斤的的铁棍一口气可捅100多下。”(第5页)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是位文人,他的“手臂有三百多斤之力”(《太极拳研究·清武禹襄传》)。如果说,上面二位我们都没有见到过。那么我的岳父陈健侯先生,我是亲眼看到的。我岳父的内劲也特大,武艺再高的人,到他手中,可像耍玩具一样被他任意摆弄。但这内劲也是以肌肉力为基础的。他年青时,经常打沙袋,时把沙袋打破。夏天,好赤膊,两个大手臂有我的大腿粗。卢顺生是陈健侯的再传弟子,他的推手所向无敌,这当然与他苦练太极推手有关,但和他原先的基础也是分不开的。他曾在仓库里做搬运职工,每天要把重二百斤的柴油桶搬出搬进,数百次,所以两手练得力大无比。他们有了这样的肌肉力,再加上能善于运用丹田之气,即在发劲时,能气沉丹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十三势说略》),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所以就威力无穷了。这种力其实也是一种肌肉力。这种劲路与一般运动员的力路是一致的,即使举重运动,也并非光靠手臂之力,而是先要吸一口气,蹲下,力由脚发,而腿而腰而手肢,他用的也是全身之力,用的是整劲。腰是主宰。现代生理知识告诉我们,腰有传导力的作用,任何发力,都要经过腰。我们平时说的,腰酸背疼,也说明在用力时腰是最辛苦的,所以它最容易劳累受伤的。太极拳强调“主宰于腰”,与现代生理知识是相一致的。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个太极高手,如果他没有强壮的腰肌的话,他是不可有巨大的内劲的。内劲的产生与肌肉力的产生在本质上并无什么不同之处。
《太极拳论》中有一句叫“四两拨千斤”,这是每一个练太极拳者梦寐以求的目标,所以习练太极拳的人无不对这一句津津乐道。姑且不说对“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有不同的解读(注),就这一句的字面意义来说,它无非是说用较小的力能制服较大的力。所谓“四两”,是极力夸张力之小;所谓“千斤”是极力夸张力之大。它们都是文人笔下的夸张性文学描写,不能机械理解。有位太极高手曾对我说过,你要拨动别人的千斤力,自己起码要有千斤以上的力,才能用小力胜大力。小力胜大力,一要看对方力量的大小,二要得其势。如果对方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没有远远超过你自己的力量,且对方又有重心不稳的缺陷,自己就可以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把它击倒。反之,自己是无法进行招架的。
有人用“八旬老人可以抵御众敌群攻”来说明内劲“与力量与速度无关”。我认为,这老人决非一般的人,他一定武功高超,老当益壮,他的力量与速度尚不减当年,不是只有“四两力”,而是“合则有千斤力”;至于,这“众敌”是些什么人,也许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而已。
有的人把太极拳高手神化,说什么不接触对方,就能凭内劲把对方“立仆丈外”。乔松茂在《武式太极拳诠真》中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李锦藩说,武式太极拳在推手中讲究与人接触,要互相接住劲。对一些人说的不用接触身体就能凌空击人、发人,他认为连王宗岳都说,要不丢不顶,两个人一点都不接触,中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不粘住是无法打的。”(第8页)当代武术大师蔡云龙也说过:“仆人丈外,一要看对方的力量大小,二要顺其势,得其机。如果没有接触到对方身体,用空劲把人打了丈外,那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江宁《采记武术大师蔡龙云》,《少林与太极》2006年第9期)他俩的话有力地驳出了“空劲”说。现在社会上流传一种“空劲”气功,气功师发“空劲”给人治病。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和以前的“外气治疗”并无不同之处,只不过一个叫“外气”,一个叫“空劲”而已。练功有句行话,叫“全凭心意下功夫”,当练功者进入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所谓“入静”状态,心身处在放松和美好的感受中。气功师再进行心理暗示,起着诱导作用,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神经和内分秘的功能(现代仪器可检测到),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向着协调的方向发展,起着健身治病作用。而决不是因为气功师发的“空劲”,穿越空间,进入了患者的身体起着治病作用。
有人对我说过,如果太极高手真的可以凭“内劲”不接触对方,就能“四两拨千斤”,就能击倒对方,那就太好了。世界拳击比赛的冠军,非中国莫属。那些外国大力士,还没有扑过来,太极高手一发劲,就用“内劲”把他击倒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可惜这种美事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一拳出去足有千斤之力,如果你自己没有千斤之力,是无法招架的。你的“四两之力”能拨动他吗?
还有人说,内劲与力量、速度无关。本人对此不敢苟同。上面讲过力分为“静力性力量”与“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又叫弹力势能,“动力性力量”又叫重力势能。在物理学上,都是有公式可以计算的。彭安宁写的《太极拳技击功夫的两大要素“势”与“速”》(《武魂》2004年第9期)有详细分析,他的结论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方法,柔缓、松静、轻灵、沉稳……其实是为了追求最具威慑的‘势’和最速捷的‘速’。将‘势’和‘速’应用于实战就是一句话:夺势在前占先机,击发从速显神威。”本文不想再用弹力势能公式与动能公式来作分析,只想根据大家都知道的牛顿第二定律来略作说明。
牛顿第二定律为:F=ma;其中m为质量,a为速度,F为合力。意为:外力F与加速度a成正比。我们把这个公式用之于劲力,如果把m理解为自己原有的力量的大小,a理解为进击的的速度,那么他所发出的力,与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速度越快,他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所以,我们说,力的两大要素就是力量与速度。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力学规律。水加压到一定的时候,压出的射线可穿透钢板;一只飞鸟如果与飞机碰撞,可以使机毁人亡。太极拳家常说:“千招万招快为第一招”。“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武禹襄《太极拳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打手要言》)“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陈鑫《太极拳经谱》)
由此可见,太极拳也是强调速度的。发力速度一般为0.08秒,经过训练的人的速度可以大大提高。一般一个动作的反应速度为0.02秒,经过训练的人的反应速度可降为0.01秒。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其出手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之极,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有种劲叫寸劲,只要腰板一动就把人发出了,加上穿的是宽松的太极服,所以一般人以为他没有动,不接触对方,就用内功把人发到了。还有一点,就是太极高手的“静力性力量”(弹力势能),特别大,肌肉的长度不改变就能把人发出,这也使人误认为是无需接触对方就能把人击倒。“静力性力量”(弹力势能)特别大,是因为大凡太极高手,往往要经过“伸筋拔骨”训练,他的筋腱特别强健,饱满撑足,能使全身骨架在技击时,保持最佳的力学形态。筋腱的“缩胀”,外表确实是看不到的,但筋腱的“缩胀”,也要靠肌肉的力量才能完成。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与力量与速度无关的力,那么牛顿的力学定律就会被推翻,整个物理学将重新改写。现在有的人,把太极拳的拳理弄得玄之又玄,把上世纪二三十年的武术家吹捧为神仙一样的人物,这是不利于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的。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与指导当前的太极拳运动,使之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我想,这是每一个太极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良知所在吧。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为了修身健体,祛病延年。至于极少数年青人,想练太极拳克敌防身,用于技击,那么,即使你“十年不出门”,一味大松大软,也是很难练出真功来的。要出真功,必须有强大的体力做基础,也就是先要“外练筋骨皮”。要想学技击的人,练太极拳之前最好先练少林拳,或者形意、八卦等。张三丰就是先练少林,后创太极的;郝为真是先练外家拳,后练太极拳的;孙禄堂是先练形意、八卦,而且他精通多种外家拳,到50岁后才向郝为真学太极的。我岳父陈健侯也是先练少林,后学太极的。我岳父曾说过,孙太极为什么内劲特大。其原因何在?一是因为习孙太极之前一般先要练形意、八卦,二是继承了武(郝)太极的螺旋劲。孙太极是三者融为一体的,所以其内劲特大。
其次在选择套路时,要选择技击套路,不能光选择养生套路。据说,杨太极的老架子,难度相当大。孙禄堂教我岳父陈健侯的“三十六手”太极拳,难度也相当大,一个指裆捶,矮步(又叫挖地步:脚尖着地,似在挖地)前进,人蹲得很低,嗒、嗒、嗒,碎步前进。孙禄堂在示范这式时,地上留下了三个深深的脚印。而拳形也不是现在的一般拳形,是食指弯曲,大拇指压住食指,中指又紧压大拇指,然后无名指与小指紧曲,形如一个锥子,击出时是螺旋进击,击在对方阴囊上。被击者轻则重伤,重则丧命。就是推手,也和现在的养生推手大不一样。要出真功,没有“坚贞恒”,不吃大苦耐大劳是练不出来的。
再次,在盘架子时先要武练。武练又叫武功,属应敌技法,为阳,性刚,重在练技,走架时速度快捷。武式太极有“一时短打”,各式太极也都技击法。武练既是练技法,也是练“筋骨皮”。“筋骨皮”练好了,再文练——“内练一口气”,打通任督二脉,能气沉丹田,直达会阴,这时就会全身血液鼓荡,气力倍增。真正的内劲也就形成了,但这种内劲的本质还是肌肉力。一种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的肌肉力。没有了肌肉力,也就没有了内劲。内劲也是一种人体潜能,人人有之,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开发这种潜能。所谓“外家”与“内家”,其实只是他们的训练体系不同、开发潜能的方法不同而已,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练出强大的内劲。孙禄堂先生曾指出内家外家之别“一则自柔至刚,一则自刚至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孙禄堂武学录》第378页,人民体育出社,2001年1月第1版)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外家内家合一,至柔至刚,至善至美,至虚至灵,阶及神明。
注:乔松茂对“四两拨千斤”的解释是:本应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千斤都是指的彼。意指打手时要集中内劲打击对方劲根,从而达到牵动彼全局的战略意图。(《武式太极拳论释疑》第37页)
↑上一篇:太极梅花螳螂拳之拦截(一) 下一篇:太极鞭杆十六式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