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02:39 编辑: 网络 查看:

摘录(李和生著)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是杨健侯在杨家内部传承的传统套路,更能体现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范。

杨式太极拳每招每式都要坚持先运内气,而后动形即运而后动。运而知,动而觉,形成内外协调的动作。

每招每式上下相互照应,手随身动、步随身换,上下一体,四肢配合、一线串成,仍然是强调一个“整”字。练起拳来,动静咸宜,以静代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正如杨禹廷所说:“上下一条线,头上虚灵顶,脚下阴阳变,中有腰胯领,两手松空转。”

当套路记熟以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虚实上。分虚实首先是两脚的虚实,只有脚上分虚实,整身才能虚实清楚。左脚虚,右脚实。同样左脚实,右脚则虚。与此相关的上肢也虚实变化,左手虚,右手则实,反之亦然。当然实也不是一下子扎死,虚也不是完全无意,虚实是渐变的,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阴阳相济虚实分明,才能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气顺劲整才能练出太极内功。否则,虚实不分,就是双重,就是水火不容,落入旁门,离道远矣!

练拳所要求的缓、慢、圆、匀,或体用兼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等,是任何流派都要求的,毫不例外。

真正能松通者,一代人出不了几个人,能出者可谓凤毛麟角。

太极拳的修炼方式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而是在“用意不用力”的行功走架中,找大松、大软的感受,找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

太极拳“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来的劲才非常大呢”!

松,要松得一丝都不能承受外力,即“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松到没有一丝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

新改编的各式拳种套路忽视了太极拳的本质要求——松、软、柔、韧,而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式深等外在动作。从而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状态。从有史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是拼体力的“旁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相反,则是误导。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循“先在心,后在身”的原则,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松功”也是如此。放松先放心,心松则一松百松。也就是整体的松,是通过思想意念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盘拳练推手都是如此。

上肢先从手指一节节地松,一节节的舒展,然后再松手腕,把腕关节松开后,松肘关节、肩关节,最后意念想两个肩井穴放松,此时肩关节以下至手指就全放松了。

腰功训练有素者,肾脏上边的两块肌肉可以上下画圆,左右画圆,统领手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内功云:“发劲意何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决无空。”总之,练内功太极拳在精神上要“顺其自然,求自然”。

从劲源发劲时应注意松和通的要求。歌诀云:“劲源跟着身手走,身手松净劲自出。”松,除了要下工夫练外,还必须要悟。有人在练中悟又在悟中练,这样就能有一定收获,也有人永不开悟。前人曾说:“真正能松通者,一代出不了几个人,能出者凤毛麟角。”

太极内功要求:有手似无手,推手时要“以静制动,以柔制刚,无中生有,有若无,实若虚,逆来顺受,不丢不顶”。对方推你,你身上的接触点不要动,要求不躲也不顶,内劲带动肢体后撤,接触部位是劲端,内劲是劲源,你劲端没有反应,劲源带领后撤,对方必落空,如坠深渊。对方摸不着你,他想撤回找机会再进攻,年与对方接触部位不要动,用内劲跟严了对方,即是发放,对方感觉被一股极强的弹簧力击中要害,此时反抗及躲闪都无济于事另外了。

通过练气,以气层为介质,自然就能做到如同球样的六面松绷劲。

正如《拳经》所说:“力由均匀百练而得。”万物一理,人之肉体凡胎,经长期均匀而深沉的太极拳锻炼后,就会练就金刚之躯。

所练之“腰”,不是裤腰带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从而强化肾脏功能。

我们要求年把腰子练活了,使两个腰子不但可以上下动,左右动,而且可以前后动。前人们把上述阴阳互相之变换比作一个圆的太极球,使之成为内含阴阳哲理,动之则分,分阴阳、分虚实、分动静的变化机制。

发劲原则,即“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根指腰,肩和肘为中,手为梢。手是指方向的,发透,要完整一气。

太极桩功——无极桩,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暖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