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转载]如何练习太极拳内功

[转载]如何练习太极拳内功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3:51 编辑: 网络 查看:

原文地址:如何练习太极拳内功作者:太极金刚

如何练习太极拳内功

 

 

 

            

 

一、以势导气
  太极拳有许多动作与气功某些动功的要求一样。它是通过外形动作来达到内在的气血运行。王宗岳在《拳论》中说:“以气运身,务分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也就是要使气浑身运行周流,但必须姿势正确,符合规矩,而且要求上下相随左右逢源、处处顺遂。鼓荡活泼、身动气随,这样才能以势导气而便利从心了。

二、呼吸引导
  太极拳往往采用腹式呼吸和自然呼吸二种。初练者以自然呼吸为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时,则以潜瓜式呼吸为主,则与气功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其方法是: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外凸,通过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练气、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之目的。

三、阴阳虚实
  太极拳的变化奥妙尽在阴阳虚实之运用。阴阳是太极的宗旨,使人体生命活动保持统一的协调过程,这对太极拳来说,是运用不断变化虚实的手段,达到气血畅通之目的。练功走架不但要注重神舒体静,分清架子的虚实转换,配合升降、开合的运动,内气自感流畅,处处有圆活之趣,处处有虚有实。再进一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即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此时能体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这是气在体内运行的缘故。

四、以意行气
  太极拳是以意识来指挥内气的运行,所谓“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在练拳的过程中,通过虚实转换,姿势开会,运用心意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的内外之间,做到意到气到。要求意念集中、思想宁静、即正确又活泼、松静自然、轻灵沉稳。以意行气是意念专注于动作,并不注重于气的运行,这样才能使动作洒脱、转换轻灵,所谓“气遍身躯不少”,可以证到。

太极拳练法之说明
  夫初练者,宜端在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通,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反能显力者,此为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销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生,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通,自然而然则致于妙境矣。

  太极拳的动作,须慢而匀,以活络筋骨为主,以柔活气血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匀始能活,逢动作即成圆形。在圆之中变化无穷,其奥妙即在虚实变化之中,初学者多夫能知,练之久始能得心应手,妙趣无穷,即可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实为身心兼修,提高体质之道也。

  第二期在松柔圆活的基础上,动作上要求用意不用力,师曰:“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志,所以能使其力蓄于内,不流露于外,气沉丹田不停滞于胸,故习之既久,营之气力愈大。急要时乃能运用自如,……”。所谓用意不用力,在练习拳架时用心去想各个式干的用法,就象与人交手时,用什么手法打来用什么招法应付,手、限、步、腿都要一致,这个对持的过程即用意。太极拳之用意是由无到有,由微到显得感觉。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时,则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时还必须懂得人身之三节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人身自头至足为一大节,身体各部分可分为无数的三节,赵堡秘传中的《十法》内有详细介绍:“人之一身而言,手肘为稍节,腰腹显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之中各有三节,手为稍节之稍节,肘为稍节之中节,肩力稍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稍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足为报节之稍节,膝为报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书。总不外乎稍起、中随、根追之理。庶不致有长短、典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所要责明也。”赵堡太极拳非常重视对三节的运用,拳谱记载:“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自跌,故不可忽哉。”所以太极拳在推手中,犹如四大节、八小节活如车轮,在推手中如万向接节,做到去中节时则首尾相应,末梢节时即中、根节相应,此时在技击上能化能发,随心所欲。

  第三期,也是比较关键的阶段,要求以肢体运动引动内劲运动,也是产生内到功力的基础,它是在松柔、圆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气、力、劲浑为一体,在练架过程中要求以柔和之气存乎其内,刚毅之态存乎其中,学者先练其柔,柔软而刚自生,先调其气,气通顺而力自生。先熟其招,招熟而妙自生,柔以克刚,软以化坚,熟中生巧,则气与力结合。气沉丹田,经丹田转化后发出的劲,是长期修炼,愈练愈精而产生内劲,随着内劲的增长,其劲软如棉、滑如鱼。粘如嫖、硬如钢。发手如闪电,气由脊发,此时即能通过四稍引动大小周天循环。

  第四期,前者即是由外面的肢体运动引动内劲,其后,待至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必须转化为以内劲引向外体运动,也即是由丹田指挥外面的肢体运动。以自身较大的身法转变为小巧灵活的身法,继而走向有圈为无图,有形为无形,虽然在外形上似乎转化为无形,但是内劲还是走圆的,此时已到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向更高层次迈进,继之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练习赵堡太极拳的人都在努力追求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相信至少能够使人健康,延年益寿。

  武当赵堡太极拳博大精深,玄奥奇妙,练拳即便修道。太极拳是以心意合一、心神合一。天人合一,达到这个境界时则可感知生灵之妙悟,天地万物之理,亦即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的内功实践

  学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因为它有健康长寿的作用,但是真正达到顶峰造极的人确是凤毛磷角,这是符合学拳的基本规律。要兮太极拳,练就高级的太极内劲,必须掌握练拳的方法,掌握它的主要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层次。

  从初级来看是以手领先,到了中级必须由身法带动内劲,待行动自如,得心应手,而后转化为以丹田引向外体运动,如何进行这一阶段的修炼,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颇有心悟,这也就是武当赵堡太极拳的行功丹法,修炼内功的一把钥匙。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太极拳基础,掌握了套路的正确性,又比较圆活、松柔,符合太极拳的要领,也就是“以手颁身”,到了这个层次如何向“高手”进阶,似乎很难了,有的人练了一辈子,几十年,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无门。这里有一个主要的关键,如何从练手法转化到练身法,也就是以手领身,进阶为以身领手。我参考了许多太极拳书籍,很难从书中得到这一方面的启示,只能从老师身上找钥匙,通过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看老师一招一式是如何启动的,听老师讲内劲是如何形成的,自己仔细琢磨,领悟其中的奥秘,折成件件,穿成串串,形成以身领手的拳法体系,这样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大门。

  海豚式游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即“以身领手”,也就是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的套路。

  如何从太极拳的身法着手,前面已经介绍过四大节、八小节,其中手为稍节中之稍节,胯为根节之中报节,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来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而全身运动是通过很节之根节聘来发动的,外形于四大节和八小节,内达于丹田,这是产生内劲的根本。以前太极拳书上从未提到胯有如此重要地位,在理论上虽未能十分完善,但在内功的修持上非常重视。这次能够公开坦率介绍太极拳拳术之根,也算是一种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前老师是这么手把手教的,现想通过文字来说明其中秘密,使练功者揣摩,得以登堂入室。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每一招每一式,包括四大节、八小节,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来指挥,就象钟表里的轴心,由轴心的转动,发动外面的小齿轮,继而又小齿轮发动大齿轮,节节贯穿。郑悟清老师曾经有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胯在太极拳的重要地位。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木偶的一举一动,全都由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越好,木偶表演的越精彩。太极拳的跨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于跨的动作。所以练习身法必须从裆腊着手,如不能掌握裆胯的走向,那么就不能做到身法正确,周县灵活。太极拳的身法是整体动作密切配合而来,前者主宰在手,以手领先,发动全身,后者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在其它拳种也没有提到这种练法,当然也没有这种论说。每把每式都要出自裆胯之间,只有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才能渐渐通俗。诸如推手,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可用持劲使其失去重心。

  如果老师在演练太极拳套路时,你有一定的太极拳水平,那么能够看懂以手领身,或是以身领手。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击出,乃是由胯裆把手击出,如果要收回右手,也是由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如(云手)我们说右手向内下画圈至左上回至原处,那么左胯也为之画一圆圈,而且是以胯为主宰发动手的画圈动作。通常我们在太极拳书上看不到这种论说,好像缺乏理论依据,一般常用松胯、松裆、开胯、开裆。这在太极拳里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也经常指导我们开裆下腰,气沉丹田,由气机鼓荡而转化为内劲,使五脏气血充盈,也就是炼丹田之真铅系,在我们赵堡太极拳的拳谱内,由应用开裆的练气秘诀,现公开如下,供诸同好参考;

练气要诀:
元气淆温浊气凉,前辈留下健身方,
必须开裆收下气,站立又要膝盖藏。
滚肩束胁攒脑胫,开裆下腰最为良。
气从口入非自四,却从嘴角入小肠。
气从鼻出不是出,夏从五脏入膀股。
入气之肘不用力,出气之时责自强。
更由日快真妙快,似闭不闭张不张。

  以上是练气要诀,上面重点介绍了开裆。开裆即是开胯,开裆气自下,裆是两个胯,每个姿势结束时,必须开裆松胯,这有利于气沉丹田。如单鞭一式,从起动到过渡,最后两手拉成单鞭式时,必须开裆下腰,从上至下合脸、垂肘、松腹、收臀、开裆、塌腰。其气自然而下,随姿势下沉时,右脚跟微微外撇,气降丹田。如果开裆不好,气不易完全下沉丹田,达不到最佳效果。气不归丹四,停滞于胸腹,也会有不太舒服的感觉,所以必须松胯、开裆、下腰,当时我这里所介绍的转跨,是身法的根本,所以与单纯的松跨县有区别的。我们从社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得到启示,其中每一句话都是精髓。他在“太极拳启蒙规则”中写道:“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稍节之根;胯为根节之节,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依次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跨为一。

  周身活泼全赖于此。杜元化对膀聘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两手、两脚,节节随膀胯依次运动。也就是说主要由膀胯为主宰,发动肘、手、膝、脚的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聘为一。”身法是否活泼,通过膀胯做到节节贯串,四大节。八小节活动自如,所谓折成件件,穿成串串,一气呵成,全赖于膀跨运动的运转和统一。笔者对肩膀在太极拳中的作用也颇为了解。它在整体拳架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化尽、拿死全在于此,但我的体会在身法上跨比膀更为重要,而且跨还支配了肩膀和肘、手的动作。两人推手,双方措手画图,你能感觉到对方的手是以身法和潜在于内的裆劲,或只是手上的功夫。太极拳的初步阶段,以手领手,以手领身,只是初级功夫,很难制伏对手,进入以身颌手,这里有许多技巧,除了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然后要以裆胯为主的身法,又能节节舒展,动静开合,丹田呼吸,能使内气鼓荡,心气合一,虚实阴阳,忽隐忽现,走架时如行云流水,与人推手,使对方感到变幻莫测。

  由挡胯发动全身,使之节节贯穿,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同时又是全身的虚实、重心的变换、开合与收敛、阴阳之动静、内外的统一,全赖于裆膀的主宰作用。档胯如同火锅底,把丹田轻轻托起,裆胯之运动自如,转换灵活,都有赖于尾阁的调节作用,形成了跨问的小三角,虽然胯极的运转十分重要,但掌握正确的方向又有赖于尾间,他像是一个陀螺仪的导航系统,也是一种自动调节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千变万化。

  太极拳的架势是由各种划圆动作组成,处处有太极,四大节、八小节无处不划圆,这是由裆胯主宰而表现在外的太极圈,在内裆胯又指导了丹田的运转,所以有请外必有诸内,丹田也随着裆跨一起划圆,好似外部打的是大拳,小腹打的是小拳,有口腹拳。赵堡太极拳的行功丹法是活丹田,内丹有升降、开会、虚实、收放、阴阳的运转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腹式呼吸,它是鼓荡内气,增强内功的重要手段。原则上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外凸,形成逆腹式呼吸。大家都知道逆腹式呼吸在太极拳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配合不好,因为刻意使腹部配合呼吸很不容易,一套拳打下来会感到非常劳累,弄不好会感到胸闷气喘。其实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是同裆胯之间的运转相配合的,当裆胯向内划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胯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非用力外凸,这样自然瓜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动作由一个发动的源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要牵动裆胯,由内向外太极拳自动运转。

太极拳的行动丹法

  怎样练太极拳以及太极拳各级层次,我在练拳过程中有一定的心得。在初级阶段如上述的“定架子”,处处求规矩,如书法中的楷书,要一笔一划地练。练拳时,以手颁手,手如蛇头,动则手先,以手画圆,谓之空圆,这是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继之以手颁身,由手的划圈带动其他四大节、八小节,也可引动丹田运转,此为中级功夫。如能进而以身领手,既有以裆胯为主宰的画拳,而直接发动肩膀和八小节,使之以身领手,同时又能节律的发动丹田运转,丹田之开合、收放。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裆胯之运转。内劲为之鼓荡,发动丹田,在外是拳架的演练,在内是丹田的运转。此谓之腹中太极,它的走向与外形的太极拳是一致的,此乃高级功夫。最后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主宰整个身体的运动,发动内气走通大小周天,这叫丹田代理周天法,又称“代理架”,是赵堡太极拳的主要内功法。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达四稍,这是太极拳的内劲高层次。具体地讲由外形的动用练至太极拳的内功,而后由丹田为主宰而逐渐练到外形手足,以丹田为动力的由内到外的高层次功夫。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即由外达内的修炼方法和由内达外的修炼方法。然而通过什么方法使之由内达外的修炼,其关键是以身领手,即以裆胯为主宰的修炼方法,没有老师指点很难领悟其中奥秘。有些人练习了几十年也只是以手领身,而自以为身法如何看了得,且不知此身法是被动身法,而不是以身领手的主动身法,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练习者不得人门,长时间不能掌握真正的要领,所以一直在迷茫之中,尤其有许多太极拳书籍,虽然理论写了很多内容,但并不实际指导如何修炼,使人无从下手练习。

  为了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身法,赵堡太极拳多年来总结了一套练太极内功的捷径。一招一式均以裆胯为主宰的以身领手的练法,外形与套路近似,只是强化了裆胯的训练,故名曰“行功丹法”,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就可以掌握这种身法,再把这种身法应用于整个太极拳套路之中,可以提高内劲的质量,这是太极拳进入高层次的捷径。(行功丹法)的修练,前面已略加介绍,具体理论和要领正在整理之中,倘若有机会在向大家介绍。掌握行功丹法是进入太极拳高层次殿堂的一把钥匙,这是老师传授和我自身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提供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4、腰与胯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在前面已经陈述了“档胯”在太极拳的重要作用。在我交往的一些太极拳朋友之中,其功夫之高深与浅薄者,大多是以他们对“档胯”的运用程度而定的,能善于应用“裆胯”者功夫自然高深。当然也不能厚此薄彼,所有的太极拳要领部非常重要,但还是比较容易学会的,或者随着练习深入自能慢慢的领悟。“裆胯”的理解和运用时学练太极拳的重要关键,拳论中所记载的大多以腰为主,腰的泛意是指“腰胯”,也就是腰与跨的连接作用。(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式式奠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又回:“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实际上腰聘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档胯”有它特殊的练习方法,也就是历代老师太极拳内功的体现,不是一般学练太极拳者都能知道的。拳经中指的“腰”也是泛指“裆胯”,“挡胯”在太极拳中作用,历代先辈都以“腰”为概括。又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子腿,主宰于腰,形于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又如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在拳谱中写到:“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即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前面是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这里的“腰”一般说的应该是“胯”,所以说“腰胯”是相互作用的,尤其对“胯”的运转特别细致,起整个太极拳运动的主导作用,以身法带动手法,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任何四肢的运动多从动与腰下胯间;腰膀的运动主宰于形外的太极拳动作,而又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同时又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这一系列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全部出用于全自动状态的一气呵成。

  腰在身体的部位主要命门两净的位置,也指腰与胯的连接处。在动作上有扭腰、转腰、拧腰、抖腰的动作,在其它拳种和太极拳中动作的要求很多,有前后。左右的摆动,清之活腰,又以腰的抒抖发劲,谓之腰劲,但是在我们赵堡太极拳里是十分忌讳的。我在年轻时学过多种拳术和太极拳,活不活在腰,可谓淋漓尽致而变化多端,其奥妙皆在活动两腰。后我练赵堡太极举时,老师根本就不让动腰,不准前俯后仰,不准左右歪斜,不准随便扭动,处处保持立身正中,全身放松而不准松腰,腰是支撑全身的支柱,心为令,气为旗,腰松腰则全身无力。笔者就腰部不能松驰以及拧腰等动作,为了纠正这不正确的用腰方法,整整花了半年时间,经常挨批评。腰部不活,在练太极拳时,看起来似乎迟滞不灵,其实郑悟清老师的走架十分流畅,如行云流水,起伏鼓荡,动作如耍拳,处处松柔活清,见之如妇,夺之如虎,而其主要关键在于开胯园裆,所谓活不活全部在于裆而不在于腰,老师要求从大腿根部松,而吊裆活胯,胯就象木偶戏中的手,变幻莫测、虚实灵活、全赖于手的精湛技艺,而太极拳的各种动作、内外相合。上下相连的各种变幻,也是有赖于松胯、活胯,由裆聘的转圈,带动全身的运动和整个身体的太极圈,跨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的齿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裆劲由大圈后转小圈,以后有圆似无图,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若非老师口授亲自点拨,实难悟出其中奥秘,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只要能够掌握这个基本方法,我想在学练太极拳术时,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欲练太极拳,先求内外通。
阴阳互为根,全在裆胯求。
动静虚实分,行动丹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