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的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功力,它练习运劲时柔和,而发落到点时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功力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可变刚而复柔。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相交,无端可寻。”刚柔相济,变化无穷,随意举动,自成法度。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而且这疾用骤至的力不是发后断劲的,它仍然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劲。
太极拳内劲功力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力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沉,前腿髌骨力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踩,仿佛能踏到地里一样。同时把内部呼吸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意念到力由根部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夹脊骨、膻中,再肩井布于两膊,施达于手指。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力求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到好处地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极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将全身所蓄之劲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肩、肘、手,疾似电掣,劲在连接梢处,三节齐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都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功。学发劲也由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心所欲。
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失重的加速度。这种柔运骤发继柔运的特殊势能使对方倒入我意而制敌。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由重心偏移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太极拳手自身的手脚之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这样,因虚实变化而产生重心移动是发力的基础。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决,始终注重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随势,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
培养太极拳内劲功力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在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科学及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人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内劲功力的直接关系,分晓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表面的、内在的整体重要性。再从熟练上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原理,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好,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一个练好后再练下一个,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灵活性、运用的随意性和变化莫测的应敌性。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实践发力训练和试行发力,力争不断地把太极拳技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笔者水平学识有限,功逊力浅,只能从功法原理结合自身体会谈一点粗浅认识,希望得到同行老师和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此文乃十五年前之文,现在看来,还有不细致完美之处,是95年写后教学,2000年在《中华武术》上发表。今后还有类似的探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