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转载]太极拳内功内劲论(2)

[转载]太极拳内功内劲论(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8 04:29 编辑: 网络 查看:

由此可见,太极拳也是强调速度的。发力速度一般为0.08秒,经过训练的人的速度可以大大提高。一般一个动作的反应速度为0.02秒,经过训练的人的反应速度可降为0.01秒。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其出手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之极,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有种劲叫寸劲,只要腰板一动就把人发出了,加上穿的是宽松的太极服,所以一般人以为他没有动,不接触对方,就用内功把人发到了。还有一点,就是太极高手的“静力性力量”(弹力势能),特别大,肌肉的长度不改变就能把人发出,这也使人误认为是无需接触对方就能把人击倒。“静力性力量”(弹力势能)特别大,是因为大凡太极高手,往往要经过“伸筋拔骨”训练,他的筋腱特别强健,饱满撑足,能使全身骨架在技击时,保持最佳的力学形态。筋腱的“缩胀”,外表确实是看不到的,但筋腱的“缩胀”,也要靠肌肉的力量才能完成。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与力量与速度无关的力,那么牛顿的力学定律就会被推翻,整个物理学将重新改写。现在有的人,把太极拳的拳理弄得玄之又玄,把上世纪二三十年的武术家吹捧为神仙一样的人物,这是不利于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的。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与指导当前的太极拳运动,使之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我想,这是每一个太极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良知所在吧。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为了修身健体,祛病延年。至于极少数年青人,想练太极拳克敌防身,用于技击,那么,即使你“十年不出门”,一味大松大软,也是很难练出真功来的。要出真功,必须有强大的体力做基础,也就是先要“外练筋骨皮”。要想学技击的人,练太极拳之前最好先练少林拳,或者形意、八卦等。张三丰就是先练少林,后创太极的;郝为真是先练外家拳,后练太极拳的;孙禄堂是先练形意、八卦,而且他精通多种外家拳,到50岁后才向郝为真学太极的。我岳父陈健侯也是先练少林,后学太极的。我岳父曾说过,孙太极为什么内劲特大。其原因何在?一是因为习孙太极之前一般先要练形意、八卦,二是继承了武(郝)太极的螺旋劲。孙太极是三者融为一体的,所以其内劲特大。
  其次在选择套路时,要选择技击套路,不能光选择养生套路。据说,杨太极的老架子,难度相当大。孙禄堂教我岳父陈健侯的“三十六手”太极拳,难度也相当大,一个指裆捶,矮步(又叫挖地步:脚尖着地,似在挖地)前进,人蹲得很低,嗒、嗒、嗒,碎步前进。孙禄堂在示范这式时,地上留下了三个深深的脚印。而拳形也不是现在的一般拳形,是食指弯曲,大拇指压住食指,中指又紧压大拇指,然后无名指与小指紧曲,形如一个锥子,击出时是螺旋进击,击在对方阴囊上。被击者轻则重伤,重则丧命。就是推手,也和现在的养生推手大不一样。要出真功,没有“坚贞恒”,不吃大苦耐大劳是练不出来的。
  再次,在盘架子时先要武练。武练又叫武功,属应敌技法,为阳,性刚,重在练技,走架时速度快捷。武式太极有“一时短打”,各式太极也都技击法。武练既是练技法,也是练“筋骨皮”。“筋骨皮”练好了,再文练——“内练一口气”,打通任督二脉,能气沉丹田,直达会阴,这时就会全身血液鼓荡,气力倍增。真正的内劲也就形成了,但这种内劲的本质还是肌肉力。一种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的肌肉力。没有了肌肉力,也就没有了内劲。内劲也是一种人体潜能,人人有之,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开发这种潜能。所谓“外家”与“内家”,其实只是他们的训练体系不同、开发潜能的方法不同而已,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练出强大的内劲。孙禄堂先生曾指出内家外家之别“一则自柔至刚,一则自刚至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孙禄堂武学录》第378页,人民体育出社,2001年1月第1版)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外家内家合一,至柔至刚,至善至美,至虚至灵,阶及神明。